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青春的方向》:唱響新時代青春之歌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李曉東  2024年06月06日09:14

      李春雷的報告文學《青春的方向》(花山文藝出版社)深入、深情地描寫了2000年河北保定學院15名畢業生主動到萬里之外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且末縣中學任教,繼而影響一批又一批學弟學妹奔赴西部、扎根邊疆的故事。24年來,來自保定學院的這些老師像一棵棵紅柳,扎根西部、扎根邊疆,書寫著各自人生的精彩。陪伴他們一道成長的,是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經濟社會的進步,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民族團結的加深。

      《青春的方向》站在國家和民族層面,挖掘個人故事,生動刻畫了李桂枝、侯朝茹、龐勝利、王建超、王偉江、辛忠起等一批當代青年典型形象。書中的人物,都是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他們的舞臺在校園,他們的故事也都是師生之間的點點滴滴。這類題材看似好寫,實則不容易出彩,因為校園生活面較窄、故事也顯瑣碎。但這沒有難倒李春雷,他拿出了當年創作《尋找紅衣姐》的功夫,在核桃上刻舟,在方寸間繡花,于小事中見偉大,于平凡中見奇崛。

      作者選擇直接進入一個個人物的家庭生活、個人經歷和情感世界,表現他們的“人情味”,挖掘人物讀書或教學過程中的感情細節。這些小故事,溫馨可人,真實可信,讀起來,感覺人物形象就在身邊,有苦有樂,有血有肉。譬如第三章《小小紅柳》中,寫內向的李桂枝在且末教書時思想的變化。除夕夜,李桂枝一個人待在宿舍,竟然不想給家人打電話,也不想找留在且末的同事傾訴,而是獨自坐在窗前。“想著想著,看似倔強的她,突然脆弱,突然崩潰。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蛟S,哭不是因為軟弱,而是因為堅強了太久。關上門,屋里的夜比外面更黑;閉上眼,心中的夜比屋里更暗。于是,趕緊換上最鮮艷的衣服,強迫自己走出宿舍,走出內心的孤獨……”寥寥數語,既寫出人物在萬里之外的孤獨、對沙漠環境的不適應,又表現出她渴望融入集體、渴望改變的內心,真實地抓住了人物的情感流動。

      《青春的方向》在結構上有所創新,全書分兩條線索,第一條線是主線、實線,主要講10多個學生的人生故事、青春故事,講得生動、感人且飽滿。每個學生的故事,圍繞主題,獨立成章,猶如一串冰糖葫蘆,隨吃隨取,酸甜可口。經過這樣的處理,整本書由長篇變成一個個精巧的短篇,最大限度消解了讀者的閱讀疲勞。第二條線是輔線、虛線,是草蛇灰線,主要講大歷史、大邊疆、大背景。在歷史上,保定是一個特殊的地方,是北京的南大門,又曾是河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保定軍校,在中國近代史上地位突出,培養了大批熱血青年,培養了推翻帝制、參與北伐戰爭的革命力量,這批學員,以葉挺為代表。至于新疆,遠道而來的張騫、唐玄奘等,都曾在這里留下深刻印記。這兩條線纏繞推進,有點有面,有虛有實,有古有今,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避免了單薄單調。

      《青春的方向》敘述語言上的特點是文字鮮活,純正靈妙。第九章《青與紅》中,寫辛忠起上課的場景,本來普普通通的一節課,在作者筆下如詩如畫,饒有生趣,讀之使人難忘:

      “他備課有一個習慣,喜用紅筆和黑筆。黑筆書寫正稿和主體,是關鍵點和知識鏈;紅筆進行修改和補充,是延展和花絮。黑紅相間,工工整整,既有枝有干,又有葉有蔓。上課呢,多采用快樂教學法和激勵教學法。整個課堂,時而藍天麗日,時而杏雨霏霏,時而魚翔淺底,時而鷹擊長空……

      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盯著他,滿眼閃爍著小星星。

      春園芳草,日日見長;秋蠶食桑,夜夜育肥?!?/p>

      類似的優美段落和鮮活句子,在書中俯拾皆是,如秋日金黃的落葉,片片都鐫刻著李春雷典型的語言風格。

      《青春的方向》是一部融真實性和藝術性于一爐的作品,堪稱一曲新時代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