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一周年,他們這么說—— 肩負新使命 譜寫新華章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6月03日09:08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總結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發出振奮人心的號召——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廣大文化工作者肩負新的文化使命,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一年來,文化之花絢麗多姿——殷墟博物館新館開放,大量文物從不同角度展現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傳統戲曲走紅網絡,越劇演員成為“新晉頂流”,展示中華文明的創新活力;新疆題材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熱播,以多民族人民和諧生活的故事,彰顯中華文明長期大一統的傳統;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推出系列成果,展示中華文明的兼容并蓄;遠在法國的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在中法建交60年之際舉辦一系列活動,深入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5位文化工作者,講述他們在新的起點上如何賡續傳統,開拓創新,共同譜寫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新華章。

      ——編者按

      殷墟博物館新館開館——

      在殷墟,感受文明源遠流長

      岳占偉

      位于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也是中國考古發掘時間最長、次數最多、面積最大、成果最豐富的古代都城遺址。

      以殷墟為代表的商文明研究,實證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最新研究證明,殷墟都邑既有“城”,又有“郊”,原來劃定的約30平方公里的殷墟遺址范圍,僅是殷墟的“城區”,若加上“郊區”的辛店、鄭家莊、桑園等遺址,殷墟都邑的面積可能達300平方公里以上。這是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名副其實的“大邑商”,已發現宮殿區、王陵區、洹北商城、手工業作坊區、族邑居址和數以萬計的墓葬。殷墟迄今已出土刻辭甲骨16萬余片。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F今的漢字基本延續了3000多年前甲骨文的漢字結構,是中華文脈傳承不絕的生動寫照。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種類繁多、器形豐富、造型精致、紋飾莊嚴,展現出極高的工藝水平,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商代是中國青銅文明的鼎盛時代,其中所蘊含的禮樂制度延綿千年、影響深遠。

      殷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李濟、梁思永等第一代考古學家在殷墟考古發掘中逐漸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理論和方法,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殷墟近百年的考古歷程,是中國考古的縮影。自1997年至今,我一直在殷墟進行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親身經歷了考古理念、方法、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學科綜合,高科技賦能,考古、保護、展示一體化推進……殷墟考古呈現出新氣象。一代代考古人接續奮斗,在殷墟踐行著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努力探索中華民族的基因密碼。

      今年2月,殷墟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正是以殷墟為代表的近百年商代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殷墟博物館是中國首個全景式展現偉大商文明的遺址博物館,通過近4000件(套)珍貴文物,展現了商代繁盛的王都、有序的禮制、高度發達的手工技術、欣欣向榮的百姓生活以及舉世矚目的甲骨文明。殷墟博物館采用高新技術,賦予文物生動的表達方式,通過裸眼3D技術,讓精美文物“活”起來,通過立體沙盤與數字視頻讓殷墟都邑的變遷歷程“動”起來,通過多軌道機械聯動3D技術讓商王武丁時期的盛世圖景“走”到今人眼前。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在這里,國內外觀眾可以近距離感受生動的歷史、璀璨的商文明,了解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過程,深入認識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殷墟博物館執行館長)

      越劇火爆“出圈”——

      在劇場,探索戲曲更多可能

      蔡浙飛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復興,國人文化自信增強,包括越劇在內的傳統戲曲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市場青睞,折射出廣大戲曲工作者在新時代守正創新,勇攀文藝高峰的探索和成就。其中,無論是“一劇之本”創作、導演理念變革還是表演能力創新,都為傳統戲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詮釋了傳統舞臺藝術領域踐行“新的文化使命”的豐碩成果。

      2023年,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演出總場次超過200場,創下歷史新高,從年初的北京、天津、上海、武漢等各大城市巡演和下基層演出,到9月杭州亞運會的“世界亮相”,再到《新龍門客?!返摹盎ㄊ匠鋈Α?,小百花所到之處不僅觸達了更多年輕觀眾,“搶票”“秒殺”“熱搜”等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其中,于2023年3月首演的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以電影蒙太奇式的手法突破常規戲劇舞臺設計,沉浸式的觀劇模式讓觀眾、演員和劇目成為一個共同體,引發觀演熱潮。

      小百花之于越劇的這一波走紅是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v觀中國越劇發展史,現今的小百花“出圈”并不是中國越劇的第一次“出圈”。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越劇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臺》驚艷日內瓦會議;1962年,越劇電影《紅樓夢》上映,一句“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云剛出岫”傳唱至今;1983年,浙江小百花赴港演出團作品《五女拜壽》凱旋,直接締生了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和當時享譽全國的“五朵金花”。此后,《西廂記》《陸游與唐琬》《春琴傳》《(新版)梁?!贰督虾萌恕纺酥连F今火熱演出的《蘇秦》和《錢塘里》等大量優秀作品頻頻涌現,展現出一個傳統戲曲團體“勇立潮頭”“永立潮頭”的時代風范。小百花數十年磨一劍,鑄就了一個又一個巔峰。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戲曲決不能固步自封于前人創造的成果成就,更應立足當下,探尋面向未來的傳承發展之路。

      越劇雖然走過100多年,但相對來說還是一個年輕的劇種。新時代給越劇傳承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小百花作為全國地方戲演出的重點院團之一,有責任和使命去引領觀眾審美,打造符合新時代審美藝術觀念的好作品。未來我們將繼續練好內功,在守住劇種根脈的同時,融合借鑒其他藝術樣式,繼而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無愧于這個時代和人民的“小百花巔峰”。

      (作者為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副院長兼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

      《我的阿勒泰》熱播——

      在新疆,見證民族骨肉情深

      阿麗瑪

      最近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熱播,很多觀眾認識了我。劇中我扮演的是哈薩克族婦女托肯,劇外我恰好也出生在新疆阿勒泰哈巴河縣,就是《我的阿勒泰》這部劇的故事發生地和拍攝地。

      阿勒泰地區位于中國的西北部,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三國接壤。生活在這里,我們從小就有一種強烈的國家民族認同感,對“中華民族”這個稱謂有強烈的親近感和歸屬感。阿勒泰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我的阿勒泰》中就出現了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等多個民族,這勾起了我的許多回憶,比如故鄉的各種美食,哈薩克族的風干肉、馬腸子,蒙古族的馬奶酒、奶皮子,回族的椒麻雞、辣子雞……都令人回味無窮。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阿勒泰地區極為鮮活地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我印象很深的是在家鄉,每到節日,各民族都歡聚一堂,漢族會和少數民族一起過古爾邦節、開齋節,少數民族也會在春節、中秋節闔家團圓,招待朋友。劇中也有不少過節的場景,還有開小賣部的張鳳俠,不僅售賣生產生活物資給各族牧民,還把牧民做的氈墊子、手工皂等代銷到縣里,增加牧民的收入。這體現了平等相處的尊重態度,就像張鳳俠所說的,這里的牧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跟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你可以不贊同,但你不可以居高臨下地改變他們”。

      在電視劇拍攝過程中,導演滕叢叢對劇中展現的不同民族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風俗的細節有近乎苛刻的要求,為此我們聘請了專業的民俗顧問。比如劇中哈薩克族的氈房和蒙古族的蒙古包里,兩個民族慣用的傳統紋飾以及內部的生活物品陳設有諸多不同。劇中表現了各民族情感和精神層面的共性。比如有一場戲講的是托肯向文秀介紹婚禮上的舞會,邀請文秀參加。青年男女在舞會上相識、相戀、結婚,然后會有新的婚禮,周而復始,正如這片土地上奔騰不息的河流,承載著人們對生活的滿腔熱忱,彰顯出世間所有民族共有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除了托肯,近年來我還飾演過很多不同民族的角色,如電影《海東四少》中熱愛唱歌的白族女孩趙欣欣,電視劇《都是一家人》中堅韌的佤族女孩葉娜等,也飾演過不少漢族女性,如電視劇《火紅年華》中的科研工作者陸汀蘭。我有幸生活在一個多民族和諧共居的國家,演好不同民族的不同角色,是我作為一名演員的責任。

      《我的阿勒泰》受到廣泛贊譽和熱議,讓我感受到影視作品在促進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未來,我將努力塑造更多生動、豐滿的角色,讓每個人物都成為連接多元文化的橋梁,傳遞溫暖、包容與理解。

      (作者為中國哈薩克族演員,本報記者苗春采訪整理)

      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發布成果——

      在民間, 品讀文化兼收并蓄

      王錦強

      中華文明浩瀚燦爛,口口相傳的民間文學是五千年文明長河中積淀下來的寶貴遺產。

      2018年,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啟動。作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該工程包括大型文庫建設、數據庫建設、社會宣傳推廣活動等內容。2023年9月,工程發布了一系列新成果,其中通過開展對民間文學的大規模信息采集、文本資料整理、編纂出版等工作,出版了《中國民間文學大系》系列圖書,內容涉及神話、史詩、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等12個門類,采集自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24個省份。截至2023年底共出版71卷。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民間文學包羅萬象,是民間的“百科全書”與母語文化的“教科書”,是發展中的民族生活史、文化史、思想史,充分彰顯了中國人的智慧、想象力和創造力,印刻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和審美風范。

      作為中國有史以來記錄民間文學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種類最齊全、形式最多樣、最具活態性的文庫,《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所收作品立足區域特色,彰顯民族民間文化多樣性。透過文庫,可以看到不同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例如,《大系·歌謠·廣西卷·南寧分卷》收錄了南寧市各縣區多達100多個歌調的近1000首作品,勞動、儀式、時政、生活、愛情、神話、傳說、兒童等題材歌謠應有盡有,壯族、漢族、瑤族等民族風情畫卷色彩繽紛,各民族歌謠各具特色又水乳交融。

      2023年9月,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閱讀與演習館·徐州館開館。館內收藏全套《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圖書以及多種類的民間文藝書籍,并以“書香校園”建設為載體,組織主題研學等活動,促進民間文學知識普及、推廣利用,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民間文學的宏闊瑰麗,了解中華文明的多元包容、兼收并蓄。

      盛世修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立足已有成果,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及文學專家學者將繼續肩負“傳世”的使命和責任,投身廣袤的中華大地精耕細作,為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貢獻力量。

      (作者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

      舉辦中法建交六十年系列活動——

      在巴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劉紅革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今年1月以來,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每周都會舉辦3場以上活動,涉及相關省區市文旅推介、文化中心自身品牌活動和法國青少年接待,讓人目不暇接。

      近期比較有特色的活動有“第37屆貝爾克國際風箏節——中國主賓國活動”。1958年,一部名為“風箏”的電影在中國上映,以“風箏”為媒,為中法兩國建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今年4月,中國以貝爾克國際風箏節首個主賓國的身份亮相,為法國觀眾帶來最原汁原味的中國風箏藝術和文化體驗。

      5月中旬,面向廣大法國電影愛好者,我們舉辦了第十屆法國中國電影節。一個多月里,巴黎、里昂、馬賽、斯特拉斯堡等9個法國本土城市以及位于印度洋的海外留尼汪省圣但尼市的13家影院,集中展映10部中國影片,幫助法國公眾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知當代中國發展。

      此外,我們還舉辦了中法藝術對話系列展,通過10余位中法藝術家參與展覽,以藝通心,交流互鑒;加強與法國博物館等專業機構合作,推動中國民樂演出等文化項目走進主流文化場館,擴大中華文化傳播面。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還設有主題豐富的課堂教學。每周有750多名學員走進文化中心,學習與中國文化有關的內容。最受歡迎的是漢語課,受到各個年齡段學員的歡迎。不少法國青少年選擇漢語作為主要外語,希望多了解中國,感知中國發展的脈搏。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生活方式也打動了許多法國民眾,一些法國民眾熱衷于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比如穿漢服、彈古箏古琴、拉二胡、彈琵琶、品茗茶等,顯示出中華文化強大的感召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現在,很多法國民眾對于中國已經從好奇發展到熟悉,甚至成為某領域的“中國通”,文化交流從感知進入了交融階段。一方面,法國民眾獲取各種信息的渠道比以前豐富了,文化中心可以提供的文化產品也比以前更多、更充實。另一方面,到過中國的法國人也變多了。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作為“中國文化客廳”,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肩負著面向法國社會和公眾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法文明交流互鑒的使命,為此我們將繼續發揮扎根當地長期運作的優勢,為法國民眾提供更多豐富的活動和真實立體全面的信息,讓更多法國人走進中國文化中心,聽中國之音,品中國之味,賞中國之美,悟中國之道;推動中華文化走進法國主流文化殿堂,走進社會文化生活,走進公眾內心情感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作者為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本報記者劉少華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