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兒童文學原創力,路在何方?
用豐厚的文學養分滋養心靈,以優秀的文學作品培根鑄魂,引領少年兒童茁壯成長,中國原創兒童文學大有可為。新時代新征程,以高質量原創作品講好中國故事,是兒童文學未來發展的主旋律;如何進一步提升兒童文學的原創力,是兒童文學從業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重要議題。在第74個“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文藝報記者邀請兒童文學作家、理論評論家和出版人,為當前中國兒童文學發展“把脈問診”,共同探討原創兒童文學的發展模式和未來方向。
營造少兒圖書市場良好生態,打造“金字塔”頂端的優質原創童書
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21世紀初,中國兒童文學出版曾較長時間處于引進大于原創的狀態,國內原創作品出版艱難,兒童文學一度陷入迷茫。進入21世紀,兒童文學創作領域涌現了大量優秀作家作品,逐漸帶動原創兒童文學全面復蘇。不過,在市場繁榮發展的背后,尚存在許多問題亟待關注。近年來,我國原創童書的數量與質量雖然有所提升,版權引進與輸出比例也有所縮小,但整體上仍處于逆差狀態。
今年年初,在中國出版協會、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指導下,北京開卷發布了“2023年圖書零售市場年度報告”,從大數據的視角回顧了全國出版業發行概況。報告顯示,從2023年各類圖書的碼洋構成來看,高居榜首的少兒類占比27.21%,大幅領先以占比17.05%位居第二的教輔類。在1月至9月前三季度的圖書零售細分市場中,少兒市場占整個市場的碼洋比重雖達到了26.89%,但碼洋同比卻下降了2.04個百分點。縱觀全年度出版情況,少兒類是碼洋比重降幅最大的門類,相比2022年降低了1.4個百分點。這是近十年來,少兒圖書市場首次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由此也引發了兒童文學從業者的密切關注。
近年間,兒童文學存在著一味走淺的趨勢,這是值得警惕的。大數據把點擊量高的作品推廣到受眾面前,大家看到的往往是“金字塔”的底座,從審美、趣味、視角等方面來講,大多數都層次較淺,通俗有余而品味欠佳。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認為,出版社和圖書市場似乎更為青睞輕淺的、娛樂至上的、具有消遣性和模式化的童書。大量“速成”作品的涌現,不斷沖擊著兒童文學的人文關懷,帶來創新性和個性的缺失。在她看來,兒童文學再通俗、再淺顯,也要體現出關于人和世界的玄妙之處。“兒童文學創作需要精湛的智性和神奇的才情,需要知識和智慧的積淀。作家們應該潛下心來,耐住寂寞、虔誠修煉,為培養兒童讀寫能力提供優質文本,讓孩子們在閱讀中找到感動、化為感悟,給予孩子敘述的快樂、思考的習慣和創造的熱情,讓他們終身受益。”
關于“如何為孩子寫出好作品”這一命題,兒童文學作家殷健靈談到,寫作者要經常問問自己為什么寫作,怎么為兒童寫作。無論外界多紛擾,文學的本質是恒定不變的,即和“人”有關。離開了關于“人”的思索和悲憫,文學將不成其為文學;離開了“心中的孩子”,也無法寫出地道的兒童文學。兒童文學作家彭學軍也表示,自己總是把打量生活的眼光投向有限的活動半徑之外,她想知道那里的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歡喜什么、憂慮什么。兒童文學創作不是單向輸出,而是與生活、與孩子的雙向交流、相互饋贈。遼寧出版集團副總經理、春風文藝出版社社長單英琪說:“兒童文學作家要面對生活、面對時代,深入兒童生活,蹲下身成為孩子,捕捉生動的細節,感受童年的真諦,勾畫形象的人物特質,創作出引發時代共鳴的動人故事。”她認為,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是老少皆宜的,作家要慢觀察、多思考、勤動筆、細打磨,才能創作出被各年齡段讀者喜愛的經典作品。
“親近大自然,熱愛新事物,多讀有益有趣的書,在愛與美中快樂成長。”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兒童文學研究專家束沛德應《文藝報》邀請,為小朋友們寫下這樣的寄語。親近自然,感受愛與美,是他對新時代少年兒童的期許。作為少數民族兒童文學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鶴表示,希望每個看過自己作品的孩子在放下書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從中國北方曠野吹來的風。他認為,兒童文學的藝術訴求和文學水平應當高于給成年人看的作品,兒童文學作家應該通過自己的創作告訴孩子們,人類并不是這個世界的唯一主宰,而是與所有生命共享自然。
提高兒童文學作品的藝術質量,鍛造少年兒童的審美價值
走過“黃金十年”的耀眼時期后,關于提高兒童文學作品藝術性的呼聲不絕于耳,這不僅是由量而質的追求,也反映了兒童文學正在向更高的審美維度發展。《兒童文學》雜志原主編、兒童文學研究專家徐德霞認為,屬于兒童文學的一個新階段正在到來。一邊是受自身發展規律左右,一邊是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浪潮沖擊,兒童文學是要逆勢而上,抓住大好時機,努力延續兒童文學的輝煌,還是順勢而下,打造兒童文學“新形態”?在當前兒童文學創作遇到挑戰的背景下,新時代的兒童文學工作者更要調整狀態、提振士氣,認真而審慎地回答這個問題。
幼兒的思想情感是最純粹、最本真的,以簡馭繁、真情拙趣的幼兒文學是孩子們真善美的啟蒙教育。接力出版社總編輯白冰認為,應該著力開發“幼兒文學大IP”,鼓勵兒童文學作家創作長篇系列幼兒文學作品,塑造有時間穿透力的幼兒文學形象,從而讓幼兒文學在幼兒審美教育、健康成長方面體現更重要的價值。《二十四節氣兒歌》作者、詩人薛衛民長于為幼兒寫詩,在他的筆下,每個節氣都是一首兒歌的題目,只要孩子們走向這本小書,念誦其中的兒歌,就能和二十四節氣相遇。他談到,為幼兒創作文學作品,不能奢望速成,最好的辦法可能都是“笨”辦法,即踏踏實實地做、久久為功地做、涓涓滴滴地做,像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綠化沙漠那樣做。
湖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兒童文學作家徐魯談到,我們面對的這一代中國青少年,不僅是“平視世界的一代”,而且正在成為離天空最近、離宇宙最近的一代,兒童文學作家應當通過自己的創作,積極引導青少年堅定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和文化創造力的自信心。面對當下各種信息的高速傳遞,少年兒童可以從網絡平臺得到海量的資訊,在開闊視野的同時,也面臨著如何甄別、篩選有效信息的困境與挑戰。“十余年前,我們還在討論如何讓青少年少看漫畫、多關注文學作品,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是如何讓青少年從電子屏幕前回歸到書本前的新問題。”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兒童文學作家葛競表示,青少年階段是塑造世界觀、人生觀的關鍵時期,他們會把自己看到的東西變成理解世界的方式。因此,當下的兒童文學創作既要保持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深度和高度,又要結合現在小讀者的趣味和閱讀習慣,真正跟他們對話與互動。“現在的青少年并不缺乏資訊,缺乏的是面對資訊時的態度、視角和思維方式。”葛競認為,兒童文學作家要了解這個時代的孩子,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和時代保持同步,要帶小讀者去發現那些待發掘的中國題材,體驗獨特新穎的講述視角。“兒童文學在講故事的同時,也要教會小讀者人生的道理,引導他們學會思考、學會成長,找到看待世界的正確方式,成為真正的自己,這是兒童文學與童心對話的真正意義。”
以高質量理論評論引領新時代原創兒童文學繁榮發展
兒童文學在人類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產生,在現代化進程中發展。無論是兒童文學創作還是批評,“現代化”都應該成為最根本的研究課題。關于新時代兒童文學理論評論如何更好發揮對創作的支撐引領作用,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兒童文學研究專家朱自強談到,如果懷著處理好傳統與現代關系的自覺意識,審視當下的兒童文學創作,不難發現一些兒童文學作家對“傳統”重視有余,而對“現代”關注不足。比如,表現農村題材的作品,其數量遠超書寫城市生活的作品,表現傳統文化題材如中醫、武術、戲曲、民俗等的作品隨處可見,但反映現代科技背景下的生活的作品卻并不多見。“傳統的現代”與“世界的中國”,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兒童文學研究專家陳暉持續關注的話題,她表示,應當充分發揮中國原創圖畫書的藝術形象視覺呈現優勢,讓中國故事與世界兒童文學對話。
“中國原創兒童文學更需要探討的,是獨立美學精神與本土文化根脈。”太原師范學院教授、兒童文學研究專家崔昕平認為。只有探索并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豐沛本土原創兒童文學資源,才能開拓具有本民族美學特質的兒童文學之路。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兒童文學研究專家李利芳表示,要重視中國兒童文學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與理論研究,一是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二是要對中國經典與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現代化價值進行系統闡釋,三是要回到廣闊的生活實踐中去。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兒童文學研究專家韓進認為,兒童文學理論評論在宣傳作品、引導閱讀、鼓勵作者、推薦評獎中的功能發揮得較為突出,但在對原創兒童文學創作的經驗總結、理論概括、系統研究方面還有所欠缺,有時會出現評論“緊貼”創作現場而理論研究卻與創作實際拉開距離的現象。兒童文學創作領域出現了“扎堆”“趕集”等爆發式增長的現象,但兒童文學理論評論在人才隊伍與陣地建設方面仍有不足,難以與之同頻,這都是新時代兒童文學理論評論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兒童文學能否迎來下一個“黃金十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原創兒童文學作品所能達到的藝術高度。期待兒童文學作家、理論評論家、出版人能提高原創能力,更多實現“從0到1”的突破,以優質原創兒童文學作品助力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