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山鄉巨變”中振興鄉土小說
由中國作家協會、廣電總局宣傳司、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南省作家協會支持,中國作家網合作,湖南廣電集團(臺)出品的紀錄片《清溪村——新時代山鄉巨變》,在湖南衛視、芒果TV收官
近二三十年以來,中國鄉村社會發生了巨大轉型,但以之為書寫對象的鄉土小說創作卻出現了明顯的衰落。這既表現在書寫鄉村現實的作品、特別是長篇小說明顯減少,更表現在年輕作家日益遠離鄉土書寫,鄉土小說的創作者數量呈現明顯萎縮狀態。
“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的倡導和實施也許是鄉土小說振興的良好契機。一方面,鄉村的現實變化是真實客觀的存在,具有切實的書寫意義。近幾十年的鄉村發生大的變革,特別是鄉村振興計劃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鄉村面貌,鄉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都呈現出鮮明的新時代特征。這一過程中,既包含傳統向現代的劇烈文化沖擊,更有無數激蕩人心的命運變遷,是孕育文學巨著的良好土壤。而且,經歷了數十年的變遷,鄉村社會形態正逐步趨向穩定,有利于作家們的深入把握和思考;另一方面,“新山鄉巨變”作為國家推動和倡導的文學計劃,可以在物質和精神等多個層面提供幫助和便利,推動作家深入書寫鄉村,讓更多的作家投入到對現實鄉村的關注中來,也有利于擴大鄉土小說的社會關注度。
當然,要將機會化為現實、讓鄉土小說真正振興,并非易事。它既需要作家追隨時代,增進對新時代新事物的認識,還需要改變和調整自己,對鄉土小說創作進行一定的突破。
首先是創作姿態的調整?,F代鄉土小說一直以啟蒙為精神主導,對鄉村持批判和俯視的姿態。在今天,并非要完全放棄批判精神,但更需要與鄉村保持平等和尊重的姿態。從文學創作層面說,只有擺脫居高臨下的姿態,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和關注書寫對象,才能產生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同情,從而抵達文學的本質精神;從接受層面說,平等和尊重的態度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作家的真誠,才可能受到農村讀者的認可,真正讓鄉土小說進入和影響鄉村。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代文學經典,長期受到讀者的喜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作家對鄉村和農民懷著深情,以及對其沒有距離的關切和感同身受。
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漫長的文化積淀是制約我們改變寫作心態的最大難題。在今天,我們不可能、也沒必要要求作家再按照“十七年”時期的模式“深入生活”,但是,在文化心理上祛除知識分子的優越感,擁有對鄉村和農民真正的關切,是作家們了解鄉村的最重要前提。只有了解鄉村,才能真正寫好鄉村,才能創作出真正優秀的鄉土小說作品。從當前創作看,不少作家的創作姿態沒有完成這一重要的調整。在當下很多鄉土題材的作品中,特別是在對農民生活的書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家某種無形的文化和身份優越感,以及遙觀和漠視的敘述姿態。如果缺乏平視的姿態和深入的關切,就不可能真正貼近人物生活和心理世界,也不能塑造出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更難以真正真實客觀地展示鄉村生活。與之相關聯,鄉土小說在藝術表現上也應該適度考慮農村大眾的接受問題。正如茅盾當年論述的:“一種新形式新精神的文藝而如果沒有相對的讀者界,則此文藝非萎枯便只能成為歷史上的奇跡,不能成為推動時代的精神產物?!保┒堋稄年魩X到東京》),如果沒有廣大農民讀者的接受與認可,鄉土小說創作就很難稱得上成功。這并非是要求作家放棄現代的文學形式,而是適當考慮包括農民在內的讀者的接受水平,使作品的表達更生活化,與文學自身的追求并不矛盾,而是可能相互促進。
其次是思想意識的深化。在上世紀90年代,當鄉村社會乍臨文化轉型,不少鄉土小說作家表現出對鄉村文化的眷戀,為其吟唱出失望而深情的挽歌。在今天看,這種姿態所蘊含的主要是作家的文人立場,卻缺乏足夠的精神高度。文學雖然不是簡單的文化工具,但優秀的文學家應該具有更深遠的文化視野,應該比普通大眾看得更遠、思考得更深,其作品才能啟迪和影響大眾。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變遷是非常復雜的問題,遠非一部文學作品可以深入討論,但無可置疑的是,一個作家不能簡單站在文化守護的立場,而應更具歷史理性和思想高度。他可以對鄉土文明的美好表達懷念,對城市文明進行質疑和批判,但其內涵絕不應該是單一的,也不能僅僅與普通大眾站在同一高度上,而要體現出深刻的文學思想魅力,促人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時代。
在今天,這一問題尤其顯得突出。因為與當前中國鄉村變化相伴隨的,是更為復雜而全面的科技轉型。高科技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進一步刺激了鄉村社會的變化。甚至說,在當前中國,鄉村社會和城市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比其單獨面臨的問題更為突出。在這種背景下,即使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在思想上都難保持清醒,鄉村大眾更容易發生思想的混亂和迷茫。時代呼喚優秀的鄉土小說家,期待他們的作品呈現出思想的深邃、開拓和創造性,對鄉村社會面臨的問題提供一定幫助,為其發展提供某些啟迪。如此,鄉土小說將自然地進入到新的境界和高度。
最后,是深度寫作意識?!靶聲r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作為中國作協倡導的文學活動,當然有自己的現實要求。事實上,作家們投入到對鄉土現實的關注,進行鄉土小說創作,本身就是對這一活動的積極回應。文學應該關注現實,但是,作家不能將文學創作寫成簡單的宣傳話語,而是要具有文學的高度和深度,體現出文學的獨特價值。這樣才能既實現鄉土小說振興,也更好地呼應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深度意識的具體表現就是要真正揭示鄉村中的問題,從正視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來進行思考和寫作。毫無疑問,當前鄉村社會變遷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只有揭示和書寫了這些問題,才能還原出生活的復雜和真實,才能實現文學的重要社會功能。需要特別提出的是,深度意識所需要的不是為了預設目標而人為設置的、結局不言自明的偽問題,而是真正源自生活、充滿復雜糾結的真問題。作家提出這些問題的意義也許并不在于解決,甚至根本無法解決,但是,發現和提出問題本身就體現了文學的價值。目前的很多鄉土小說在這方面有嚴重的匱乏。這并非說這些作品中沒有展現矛盾,沒有揭示問題,但是真問題、深刻的問題非常少見,更多都是人為制造的虛假問題。
當然,這并非說鄉土小說只能寫問題,不能寫理想和希望。在“十七年”時期,對柳青《創業史》主人公梁生寶形象的相關討論中,當時的作家、批評家就密切關注到這個問題。我一直認為,小說,即使是以寫實為基礎的現實主義小說,也是不要求局限于對生活的完全寫實,而是允許虛構,允許呈現理想色彩的。只是其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而是具有現實合理性,符合生活和人物性格的邏輯。所以,在文學創作中具有問題意識不是否定文學的理想性,而是為理想性奠定堅實的基礎,使其真正扎根于生活中。人物形象塑造也是這樣。如果只有正面謳歌,把“新時代山鄉巨變”的人物寫成簡單的英雄贊歌,那是塑造不出真正的新時代新農民形象的。只有將人物融匯到時代激蕩和社會變化中,讓人物在時代的問題和矛盾中洗禮、成長,才可能產生有血肉有靈魂的優秀人物形象,并真正描畫出真實的鄉村時代鏡像。
“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時代呼喚鄉土小說創作,鄉土作家也有責任關注當前鄉村社會這片熱土。但是另一方面,它絕不能作為對鄉土小說創作的一致要求。文學是個人化的產物,內涵應該豐富而不是狹窄。換言之,對于當前鄉村社會的“變”,作家們可以從現實層面來關注,但也可以從更豐富的其他層面來書寫。比如對鄉村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展示,對鄉土社會與自然、生態乃至科幻之間的密切關聯,都是可以開拓的鄉土小說主題,是對鄉土小說創作的豐富。在這一前提下,文學管理部門也需要有更開放的思想意識,鼓勵鄉土小說創作的多元發展,對反映“新時代山鄉巨變”的創作給予更多的創作空間,讓作家充分自由地接觸到鄉村現實,允許針對現實問題的“問題小說”問世和流傳。
(作者系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