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和影視如何更好地相互借鑒
在這個藝術融合的時代,我們在文學、影視創作上,要守正創新,積極互動,相互賦能,驅動“破圈”。
文學用語言塑造藝術形象。文學區別于影視藝術的一個顯著特征,就在于它是用語言材料來完成對藝術形象的創造。因此高爾基說:“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薄罢Z言把我們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來,它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就是用語言來表達的造型藝術。”人們常常把經典作家稱為語言大師,把優秀的文學作品稱為藝術的珍品。文學的長處在于可以通過準確、鮮明、生動、富于表現力和生活氣息的語言,傳達作家的思想和感情,寫出人物的心理動態、面部表情、動作姿態。文學作品還能給讀者留白,予讀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間,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文學也有它的局限,比如對形象的呈現比較平面,需要靠讀者基于經驗之上的想象來完成。影視恰與文學相反,作為一種視聽藝術,電影、電視都是通過畫面和音響直接訴諸人們的視覺和聽覺,是用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的融合形式經由銀幕和熒屏進行敘事、抒情、表意,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和審美的愉悅。影視是時間和空間的藝術,具有逼真性和運動性,是集聲、光、電、美、音、服、化、道等多元輔助因素進行的綜合藝術。影視也需要語言表現,但不似文學那樣豐富繁茂,往往是以簡短對話或旁白來輔助影視藝術形象塑造。一般而言,文學更豐富、更深刻、更深廣,影視則相對簡要、感性、直觀。二者各有利弊長短。如果文學與影視能夠彼此互補互促、取長補短,或能得到質量的提升。實踐證明,這是文學、影視質量提升的一條可行之道。
好的文學、影視作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觀照,相得益彰,從而獲得“1+1>2”的良好效果。文學在表達人的精神存在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是一切藝術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智慧的藝術,也是影視藝術最需要借助的文化資源。文學能為影視提供的,不僅是一個故事內核,更重要的是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對歷史的理解方式。而影視藝術逼真、生動的畫面感,由于時空限制所形成的緊湊感、精煉性等等,也給文學創作輸送了非常有效的表現手段和創作啟迪。置身全球化浪潮沖擊、跨文化傳播日益頻繁的語境中,影視作為重要的大眾傳播媒介,在世界文化分享交流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換言之,越來越多的受眾更愿意通過影像這個媒介捕捉大千世界的紛繁信息、了解時代發展現狀趨勢。文學作品經由影視改編,為人們提供了更加快捷、更為寬廣的傳播渠道,這在無形中也提高了文學的知名度,擦亮了文學品牌。譬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裝臺》《人世間》等文學被改編為影視劇,不光推動了影視事業的繁榮發展,同時也為文學提升影響力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檢視文學、影視創作,二者“聯姻”互補已成顯學。其中,文學名著改編影視的居多,也有影視改成小說的現象。至于網絡文學與影視合作,更是實現了裨益彼此、相互成全的美好愿景。網絡小說改編電影、電視劇等,在斬獲可觀收視票房的同時,也讓網絡文學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眾多影視界人士流露出對“網絡小說改編電影”的濃厚興趣。網絡文學借著影視改編的強勁東風,成功為自己開疆拓土,實現了可喜共贏。
優秀的文學、影視作品,一般都具有三個要素,一是精深的思想性。它是對馬克思主義美學、中華美學精神的弘揚,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達,對真、善、美的堅守。具有強烈鮮明的人民性,其內容往往攸關民眾利益、百姓情感訴求。二是精湛的藝術性。文學與影視有著各自的藝術特點和特長,諸如各種形式技巧,諸多藝術門道。而對語言藝術的熟練掌握與精彩表現,是對文學與影視的共同要求。三是精彩的審美性。優秀的文學、影視作品,都“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在語言技巧、表演技巧上營造出令受眾“共情”和“共鳴”的互動效果來。創作者以自己的智慧,用生動形象的文學語言、藝術語言,創造生動活潑、直抵人心的審美藝術境界。
總之,文學與影視互動互補、彼此賦能,是實現二者打破瓶頸、成功“破圈”的有益嘗試。要臻達此愿景,作家、藝術家需要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抓住機遇,勇于創新。文學在充分發揮自身長處的同時,借鑒、汲取影視藝術逼真、感性、直觀優點,使自身變得更富有表現力。影視也可以在做好自己的基礎上,從文學那里借鑒和汲取其豐富、深刻、廣闊等特長,彌補自身的不足?;诖耍聲r代文學、影視出現不一樣的新氣象則指日可待。
(作者系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