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8所高水平藝術院校的百位業內人士匯聚上戲,共同探討—— 數智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舞臺美術教育
伴隨新質生產力飛速進步的浪潮,產業因素和專業要素不斷賦能到演藝設計領域,對相關領域的創作模式以及業態規則,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剛過去的周末,由上海戲劇學院發起、聯合中國舞臺美術學會主辦的“突破與攀升:中國舞臺美術高等教育大會”在上戲舉行。全國28所高水平藝術院校的百位業內人士齊聚一堂,深入探討行業領域的新變化和新發展。在開幕式上,中國數字演藝聯盟宣告成立,旨在建立一個開放、協作、共享的數字演藝教育生態系統。
數智時代下,隨著科技進步,舞臺美術從初始的物質化、光學化迅速轉變為數字化。新技術的普及與更新覆蓋,推動舞臺演藝進入智能化階段,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相關的視覺技術,不斷拓寬舞臺的場景邊界,也探索出更多的應用可能性。“當Sora、ChatGPT等出現的時候,許多人擔憂藝術家會不會被替代。”上海戲劇學院教授韓生持樂觀態度,“就像畫家沒有被照相機取代一樣,隨著技術層級越來越高,人和技術之間產生了特別復雜的關系,包括社會命題、社會倫理問題等,這一系列新課題,都是未來創作的新題材。”
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代曉蓉認為,AI協同創新將是舞臺設計發展的重要趨勢,“人機協同降低了設計門檻,使人人都可以參與到設計創新之中,擴展了創作空間,顛覆了傳統的設計范式,將開啟一個更高效、包容和具有影響力的設計新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代曉蓉強調批判性思維、協同創新方法的掌握、獨立研究能力與領導力是培養學生的重點。
法國作家福樓拜曾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同時科學越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山頂重逢。”如何順應時代與科技發展潮流,培養出更多綜合、全面、高素質的舞臺美術應用人才,是舞美教育工作者最關心的問題。“面對數字時代的猛烈沖擊,在創新人才培養中要從多方面進行思考。學生比老師更先接觸現在領先的科學技術,并運用于課堂中,這也是傳統教學向現代技術的轉化。”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理論教研室主任石昊表示。
北京電影學院美術學院院長王跖認為,人才的定義在未來將愈發多元,他以北京電影學院美術學院的五個方向為例,學院在傳統電影美術基礎上加開特技特效、人物造型,拓展出跨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等新的方向。“傳統的電影概念在以往基礎上有所改變和突破,我們在新的領域進行探索,建構新的專業方向,強調產學研創融合。”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美術系主任周藝文介紹,美術系目前開設場景設計和人物造型設計兩個方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使用AI作為構思輔助,“為應對社會的需求和學生就業的需要,我們因地制宜,制定適合學生發展和未來就業的方案,目前正重點引進虛擬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