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砌成的嶄新世界
為珍珠作賦,想必作者的靈魂亦如珍珠一樣圣潔、富麗、高貴。
《珍珠賦》,和巴金的《繁星》,冰心的《小橘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北京的秋天》,賈平凹的《丑石》一樣,都是我的“可持續”閱讀作品。每隔一段時間,我就要把它們“請”出來端詳一下,瀏覽一番,然后在某個句子、某個詞上,略加停頓,思考片刻,再接著揣摩。我覺得這是散文創作非常有效的一種學習方式。
《珍珠賦》是謝璞先生的散文代表作,發表于1972年11月26日的《湖南日報》,僅1627字。就是這篇短文,影響過無數讀者和文學愛好者,可謂新中國成立以來散文中的經典之作。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珍珠賦》這樣的作品有教化作用、引領作用和資政作用。珍珠,象征著健康、純潔、富有和幸福,自古以來為人們所喜愛。《珍珠賦》將洞庭湖盛產的千萬顆珍珠穿了起來,于是故事里便呈現出雍容華貴無比動人的景象。《珍珠賦》將所有美的元素融匯在一起,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文字所具有的塑造功能,用文學將洞庭諸多美的具象編織出一幅人間大美圖景。
作品以珍珠設景,勾畫出華美可人的珍珠形象,把珍珠同洞庭的內在聯系作了深刻揭示,烘托出極美的意境:“洞庭湖還有更美的珍珠。”這樣的句子緊緊抓住讀者迫切的閱讀訴求,逐層遞進,構思精巧,把湖區的新景象比作珍珠,從天上、地面、水下到夜空的電燈,都描繪得神采飛揚。“使天上銀河失色,叫滿湖碧水生輝”,如此生動的句式,想象豐富,設喻奇特,八百里洞庭就是“珍珠砌成的嶄新世界”,是“鑲嵌在我們偉大祖國大地上的一顆大珍珠”。隨著文字具象的不斷刻畫與豐富,通篇帶給人們以美好的憧憬與向往。湖上采珠的場景激勵著人們勞動建設的熱情,洞庭湖好一派人間仙境。
文學是時代的影子。一定會適時出現貼近現實的作家,也一定不乏與時代同行的作品,因為每當歷史處于大轉折時期,作者與作品就會自告奮勇地站成一道別致的風景,昭示和激勵人民懷揣美好憧憬,投身于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探索與實踐。
文章貴在“珍珠”這個特殊的意象,文章里的每一個字都如珍珠,熠熠發光。特別是《珍珠賦》文中的三個對比,是最迫切、走心的表達。
首先,是新舊社會的對比。新中國成立后洞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強烈的主人翁姿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以極大的干勁,使美麗的洞庭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挺起胸膛,當家做主人,日月換新天。
二是洞庭湖的今昔對比。舊統治下,洞庭湖水患無常,肆意泛濫,常帶來災難。而眼下的洞庭湖,不僅變成了魚米之鄉,勤勞智慧的洞庭人民還在這里養殖珍珠。作者用一連串的生動比喻,使讀者目不暇接、文辭美不勝收:稻谷像“金黃的珍珠”,棉花像“雪白的珍珠”,蓮蓬像“碧綠的珍珠”。這超凡的想象,使讀者欣喜不已。新中國在紅日照耀下,幾百萬洞庭人民揮舞倚天劍,指畫洞庭,憧憬未來。
三是人民精神風貌的對比。如今的洞庭人民,再也不是從前被剝削被奴役的狀態,而是以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一場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洞庭人民由衷地透著一種內心的喜悅,他們正滿懷期待,開足馬力建設著自己的家園。正如作者文中感慨的那樣:我正被這些魚群吸引著,突然前方傳來一陣清亮的歌聲:手握珍珠喜盈盈,千顆萬顆照洞庭;好水一湖金不換,幸福源頭在北京……
好作品要具有傳統、時代、個性三要素。滿篇文字沒有采用更多的辭藻去描摹,而是通過展現新中國主人翁們的美好心境、嶄新面貌、姿態儀表,襯托出勤勞智慧的洞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一派盛世歡歌的局面。
這篇美文發表距今50多年了,每每讀起來仍余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