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蒿里茫茫:女頻歷史小說的主角設定和戰(zhàn)爭書寫
      來源: 中國作家網 | 蒿里茫茫  2024年04月19日08:37

      網絡文學蓬勃、鮮活地在這個時代生長著,以它的無限想象,以它的爛漫可愛,以它的現實沉思,給予這個國家數以億計的讀者以各種形式的能量與元氣,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與可能。

      網絡文學旺盛生發(fā),始于寫作初心,成于時代機遇,更離不開所有寫作者一點一滴的耕耘。無論是知天命的閱歷還是Z時代的新浪潮,他們眼睛里閃爍著同樣的光芒,他們對于寫作的每一點思考,都經歷了無數個日夜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國作家網通過推出“網絡文學名家談寫作”專題,與眾多讀者一起重溫網絡文學名家們的寫作初心,分享他們的文學理念與創(chuàng)作細節(jié)。我們相信,多元與精彩,都將會在這里呈現。

      (欄目主持:虞婧)

      蒿里茫茫,1985年生。晉江文學城簽約作家,擅長歷史穿越題材,文風樸實中透著調侃,于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之間,窺見王朝興衰起落。代表作《早安!三國打工人》連載期間長期蟬聯網站金榜,獲晉江文學城古代組“傳奇”主題征文優(yōu)秀作品,入選中國網絡文學雙年榜(2022-2023)。

      中國古代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亂世并不稀缺,稀缺的是亂世里的英雄,每一個似乎都可圈可點,可以被稱之為“仁”的少之又少,蜀漢集團是其中之一。無論是攜民過江的劉備,還是“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的諸葛亮,都令人敬佩。

      詩人們說“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又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但時至今日,在很多人眼里,這已是遙遠的歷史塵埃。我想在歷史塵埃中翻找一些東西,我想知道,如果我是一個生在三國亂世中的人,一個心性普通、出身平凡的人,撥開那些帝王將相的表象后,我會如何看待這段歷史。

      “我的天國在地上”

      “三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段歷史,有天然的親和力,這是創(chuàng)作的優(yōu)勢,但同時對背景和人物過于熟悉也是創(chuàng)作的難點,必須有所創(chuàng)新。

      于是我的主角以一名殺豬幫傭的身份出現在東漢末年。“三國”不再是大家所熟知的王者間運籌帷幄的戰(zhàn)爭游戲,主角的視角無限降低,她只有眼前的小日子,她眼中也不是令人熟知的名將謀士,而是一群洛陽城中的小市民。

      最初很多讀者不解,為什么要用這個視角?因為我想寫的,不止是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我更希望讀者能夠與文中的角色產生共情,傾聽他們的情感,尊重他們的人生。只有放低視角,我們才能發(fā)現更多此前不為人關注的點,觸動對戰(zhàn)爭的思考,對和平的向往。

      《早安!三國打工人》的主角陸懸魚有一個很怪異、又很尋常的人設——她是一個拿了游戲數值的穿越者,因為在游戲中過分追求戰(zhàn)力,將所有點數都加在戰(zhàn)斗力上,導致了她不擅與人交際,甚至經常在社交場合有一些災難性的表現,這為小說增加了很多笑點。同時因為她的超高戰(zhàn)斗力,也讓小說有了一些“爽文”特質,但這些并不是她人設的全部。

      陸懸魚最重要的設定不是她的戰(zhàn)斗力,而是她的人格——被教育和文明培養(yǎng)后形成的人格。這也是我所認為的,一個穿越者最應當具備的。她接受了人文主義教育,曾生活在一群理想主義者創(chuàng)建的國家,她見過最光明、最美好的部分。

      雖然在瑣碎的現代生活中,她不會刻意去想課上老師講過什么,但當她穿越到了漢末,她的小市民生活一次又一次被摧毀,視若親友的鄉(xiāng)鄰們一個接一個慘死,所居住的城池一座接一座毀滅,當她直面“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現實后,現代教育所鑄就出來的理念,迫使她必須正視亂世,并且下決心去改變它。

      “我的天國在地上,”她說,“我要讓別人看到它。”

      還好,她還有一群雖然沒有接受過完善的現代教育,但同樣具有樸素的人文主義精神的同伴,于是他們一起開始了下一個階段的征程。

      小說也就進入到了最硬核的部分:如何去實現它?

      戰(zhàn)爭。

      “初看萬丈豪情,回首滿目血淚”

      戰(zhàn)爭曾經是我最苦惱的部分,我查了不少資料,《三國志》《后漢書》《華陽國志》《漢晉春秋》是最基本的,但光看這些無法全面理解戰(zhàn)爭,于是我又閱讀了《水經注》《孫子兵法》《武經總要》《紀效新書》《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zhàn)略研究》等。即使如此,后來也有許多幼稚與想當然的描寫,只能不斷學習、精進。

      在設計一場戰(zhàn)爭時,首先要設計雙方的目的:他們?yōu)槭裁匆蛘蹋瑧?zhàn)爭能夠滿足什么利益,解決什么矛盾,又有哪些劣勢需要避免?一場戰(zhàn)爭不可能符合全部人的利益,所以有人主戰(zhàn),有人主和,他們之間或許還要有爭論——更甚者,可能會發(fā)動一場政變來阻止或推進這場戰(zhàn)爭。

      在最上層的決策者設計出戰(zhàn)爭的雛形,決定戰(zhàn)場的位置和大致日期后,接下來就是讀者們認為這本書“很新奇”的地方:細化將士們的感受,把它變得真實起來。

      士兵們出征前要做什么樣的準備,有什么樣的心理活動?行軍時要走什么隊列,穿不穿甲?行軍是隱蔽的還是公開的,另一方會不會察覺到?如果被察覺,是監(jiān)視他們到達既定的戰(zhàn)場,還是中途發(fā)動一次突襲?

      主角在領兵時要面對的困難是無窮無盡的,她的士兵們會在行軍時掉隊、逃跑,會在打仗時不聽命令,搶奪戰(zhàn)利品,起內訌,會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而半夜爆發(fā)“營嘯”。每一個突發(fā)狀況都可能影響到這場戰(zhàn)爭最后的結果。主角必須克服這些困難,才能獲得一場戰(zhàn)爭的勝利。而在戰(zhàn)后,她的士兵們會因為戰(zhàn)爭的酷烈患上PTSD,她也必須面對這些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她的命令不是讓一群數字湮滅,而是真的會有成千上萬的士兵死去,她必須背負起這一切。

      許多讀者告訴我,他們最受觸動的劇情是女主在連破孫策、曹洪、曹操三陣,回援徐州成功,受無數人夾道歡迎時,明明應該意氣風發(fā),女主卻無法快樂起來。主公劉備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準備去請一位楚地的大巫,因為楚巫擅招魂。唯物主義的女主非常清楚,戰(zhàn)死的人不會再回來,可她依舊哭得發(fā)抖地問主公:多遠都能回來嗎?戰(zhàn)死在歷陽的、淮水的、以及徐州城下的,那些義無反顧追隨她至死的士兵的靈魂,都能回來嗎?

      最初,她記得他們每個人的名字,知道每個人的籍貫、家庭,甚至是親人的狀況,她會在發(fā)犒賞時親切地與他們聊上幾句,仿佛她既是他們的將軍,又是他們的朋友。可到了最后對袁紹的戰(zhàn)役時,每場戰(zhàn)斗都會戰(zhàn)死成千上萬的人,到了晚上,女主走在空蕩蕩的軍營里,努力去回憶每一個戰(zhàn)死士兵的面孔,可再也回憶不起來——她已經走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麾下幾萬大軍,她根本無法一個個記住他們。

      她甚至也無法記起自己當初的模樣。

      有一位推書博主感慨于這本小說的簡介“名將是如何煉成的”——“初看萬丈豪情,回首滿目血淚”。

      長達十幾年的征戰(zhàn)中,主角需要一次又一次面對這些挫折,有些是士兵的,有些是她自己的,她被戰(zhàn)爭改變,也改變了戰(zhàn)爭。就是在這樣的尸山血海中,她背負著理想與回憶,背負著士兵的希冀與百姓的悲苦,緩慢前行,向著夢想中的天國進發(fā)。直到她戰(zhàn)勝袁紹,炎漢三興,曾經混戰(zhàn)的軍閥們終于不得不放下戰(zhàn)爭手段,荒蕪的大地上重新長出嫩芽,和平降臨。

      行路難,多歧路

      故事到了最后,陸懸魚獲得了位極人臣的獎賞,她在“非劉不王”的漢朝,成為了有“郡公”之實的大將軍,朝堂上下,朋友與敵人,都敬慕她的威嚴,她也有了莊園、奴仆、部曲,以及大片土地,一切古言小說里主角應得的獎賞她都有。

      與此同時,這些富貴也像一張網,將她緊緊地包裹在里面。

      她已經不像最早進入漢末世界時,因為出身寒微被人嘲笑鄙薄,無論皇室還是閥閱世家,都愿意接納她進入頂層的權貴圈。他們也認為權勢與富貴足以同化她,她會享受這一切,并且為了能夠繼續(xù)享受下去而同這個階級妥協,就像無數英雄曾經做出的選擇一樣。

      曾經攻破長安,殘殺關中幾十萬百姓的賈詡就是這樣想的——她已經獲得了所有人夢寐以求的一切,為什么還不妥協,忘掉過去那些血與淚,忘掉那些在他的計謀下“相食殆盡”的黔首草芥呢?整個故事似乎又繞回了起點,屠龍者得到了冠冕,也墮為新的惡龍。主角幾乎就要妥協了,因為所有的人,包括一路走來的戰(zhàn)友,都在勸說她妥協,他們說,這是她應得的生活。

      但這些仍然不是她想要的,也不是我想要給她的。

      陸懸魚的初心,是四海太平,百姓安居樂業(yè),可她也要為那些在洛陽城、長安城中慘死的親鄰報仇雪恨。這不是屬于一個權臣的愛恨,而是屬于一個小人物的喜怒哀樂,那些幫助過她,與她一同逃難、一同歡笑過的親鄰,他們也有他們的愛恨。所以陸懸魚的最后一劍給了賈詡,也給了她自己。她這一路,從殺豬匠成長為劍客,又成長為大將軍,在德陽殿外刺出那一劍后,她又從大將軍變成了劍客,從劍客回到殺豬匠的生活中。

      她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衰落,又鑄就了另一個王朝的興起,但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初心。這也是我對我筆下的主角最高的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