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清溪 ——“鄉村振興的文學樣本”益陽周立波故鄉見聞
仲春時節,暖風習習,清溪潺潺。記者來到“人民作家”周立波的故鄉、“中國文學之鄉”益陽高新區謝林港鎮清溪村蹲點采訪,追尋文學村莊里春的足跡,探訪文學助力鄉村振興的“清溪樣本”。
文學引力無窮,69年前播下的“種子”已生機勃勃
對人民,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道理,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發表重要講話
1955年,周立波攜家人從北京回到家鄉,扎根農村,自覺將“作家周立波”變身“農民周立波”,創作出以農業合作化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山鄉巨變》。
69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再回首,周立波和他的《山鄉巨變》,到底給清溪村留下了什么?
環境優美的益陽高新區謝林港鎮清溪村。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行 攝
“在我們村,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見過周立波,有的還跟他一起干過農活,我們這些年紀輕的都是聽著他的故事長大的。”“90后”村黨總支委員、土生土長的清溪伢子鄧旭東說。他聽老人們講起過,1988年,參加周立波學術研討會的代表們,在書中“亭面糊”原型人物鄧益亭家的屋場上開了個會。人家要鄧益亭發言,麥克風舉到眼前,年過八旬的他開口只說了一句話:“周立波是個好人,作田很里手。”滿屋場人把手掌都拍紅了。
因為,不作田的人,是寫不出“爛秧”“插田”“雙搶”這樣的場景的,更不知曉“插秧莫插狗腳禾,扯秧要扯燈盞窩”這些作田技巧的。
這話得到了周立波侄兒、今年84歲的周兆民的印證。曾跟滿叔周立波住過兩年的他,對當年的情景記憶猶新。“和滿叔住一起的那段時間,他一早出門參加勞動,下午他就看書、看報,走訪村民。晚飯后繼續走訪,和村民交談。”周兆民回憶,“經常很晚的時候,還能聽見他在木板樓上來回踱步的聲音。”周立波剛回到村里時,村民都知道他“在北京當大官”,都稱他為“周部長”。相處一段時間后,晚輩們都親切地叫他“周伯伯”,長輩們喊他“立波胡子”。
為人民書寫的人,人民深深記得。
“不來看他一眼,我死不瞑目。”今年2月14日,農歷正月初五,周立波故居紀念館館長曾虎接待了一批從陜西遠道而來的客人。25人陪著家中最年長的長輩,到周立波故居拜謁。老人今年97歲,曾是一名教師。“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山鄉巨變》,我看了好多遍。他是我們農民的親人。我唯一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一定要來這里看一看。”老人說。
“每個人心中都應深藏一部文學作品,在這里,找到屬于你的‘那一部’。”這句話,寫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清溪書屋的門口,也精準擊中不少文學愛好者的心窩。
這兩年,因文學而赴清溪者眾。長沙“60后”媒體人鄧丙午自去年9月來過一次清溪村后,便深深地愛上了這里,已前前后后和一眾閨蜜好友來過16次。她毫不吝惜表達自己對這個地方的喜愛:來益陽清溪村作家書屋,親近一下有分量和質感的文字,何嘗不是對過往青蔥歲月的懷想?她形容清溪村是“一生總要回望一次的少年文學夢”,認為“老一輩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風令人景仰,值得發揚”。
清溪村,也因周立波、因文學而廣結善緣。
2022年和2023年,中國作協連續兩年組織知名作家來清溪村開展系列活動,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做人民的學生”。王蒙、賈平凹、梁曉聲、阿來、遲子建等作家和一些出版社在清溪村已建起了21個清溪書屋。村里還建有能藏書50萬冊的“國字號”珍藏館——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珍藏館,目前已收到全國各地作家捐贈的簽名版圖書5.8萬余冊。
69年前,周立波在清溪村播下的文學種子,到今天已生機勃勃、書香處處。
文學張力無限,農家小院成了“詩和遠方”
要提倡多讀書,建設書香社會,不斷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時,在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囑咐在場的文化工作者
“開門聞花香,關門聞書香。一不小心,我家竟成了別人的詩和遠方。”話里頗有些文學味的,是立波清溪書屋的主理人、清溪村村民卜雪斌。
從一名“黑臉”礦工到全國最美農家書屋屋主,卜雪斌這“跨界”玩得夠溜。周立波居安思“安”、捐建梨園的故事,他信手拈來;詩一般的語言張口就來:“我們這里房前屋后都有花,菜園子里種滿瓜,荷花塘里撈魚蝦,盼你們回來多吃、多住,把這里當成家!”
卜雪斌在清溪村并非個例。
《額爾古納河右岸》《曾國藩家訓》……遲子建清溪書屋主理人、今年42歲的清溪村村民孫桂英,一口氣說了20多個書名。在黑龍江嫩江邊長大的她,嫁到清溪村已快20年。從去年6月7日到書屋上班后,她體驗到什么叫“近書者智”。“名人傳記看多了之后,很少有以前擰巴焦慮的感覺了。現在一兩天不看書,就覺得缺少點什么。”
“大堰河這么有名的河,你知道是在哪里嗎?”艾青清溪書屋主理人張亞群經常被游客問起這個問題。“‘大堰河’可不是一條河,是艾青乳母的名字。”張亞群總是笑著,將艾青的生平、創作背景娓娓道來。“你哪里畢業的?是不是讀過很多書?”游客好奇。張亞群笑得更歡了:“我就讀了個初中,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可就是這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是21家清溪書屋管理員的組長。每家書屋作家的創作背景、相關故事和代表作品,她也知曉一二。依她的話說:“身為文學村的村民,如不了解文學,不像話。”
清溪書屋的書,不僅村民愛看,更吸引著不少文學愛好者前往。2023年,21家書屋共接待讀者65萬人次。
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兒童文學清溪書屋便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尤為火爆。書屋根據兒童群體的興趣點進行精準化設計,主要以書屋、游戲、游樂、影視、互動小課堂等方式進行多維度設計開發。可供少年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有上千冊,包括童話、科學讀物、歷史故事等。書屋開放以來,益陽市民謝箴幾乎每個周末會帶孩子來看書。
“我們村里不只書屋多,文明志愿者也多。”清溪村老支書賀志昂介紹,村里建起村民小組長、黨員志愿者、熱心群眾參與的3個網格群,常態化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剛剛看的、聊的都是‘多’,其實我發現村里有一‘少’——好像沒在村里看到棋牌室。”記者好奇。
“有一家,供六七十歲的老人白天玩玩撲克。”賀志昂笑道,“還有一‘少’,我們村里婚喪大事都提倡從簡,喪事不擺花圈不放鞭炮,喜事不搭拱門不設舞臺,且盡量控制在10桌以內,真正做到移風易俗,切實減輕村民負擔。”
當文學的種子撒下,文明的果實已在清溪村蓬勃孕育,成風化人,引領時尚。
文學魅力無邊,讓村民既強“腦袋”又富“口袋”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徐州市考察時的講話
清溪村有書香,又不只有書香。
謝林港鎮黨委委員歐陽鵬介紹,近些年,益陽市圍繞“文學清溪”“文旅清溪”“文明清溪”三大名片定位,打造了連環畫長廊、映山紅花谷、立波梨園等多個景點,開發了清溪劇院、清溪智慧農業展示館、清溪里民宿、露營基地等文旅項目,并著力培育“鄉村+文學+旅游”的特色產業之路,探索“公司+集體+農戶”的管理模式,為村民提供清溪書屋管理員、電瓶車司機、保潔員等近100個就業崗位。同時鼓勵村民參與文旅配套服務,辦起大大小小的擂茶館、農家樂等20多家,農家攤點30余個,500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2023年,清溪村共接待游客120萬人次,旅游收入1000多萬元,同比增長40.3%;帶動村集體收入120余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萬元。”歐陽鵬細數的數據里,寫滿文學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成果。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讓新時代的清溪村變富了、變美了、變強了,“大雁”也紛紛歸來了。
賀志昂介紹,近四五年間,60多名年輕人陸續從廣州、深圳、長沙等大城市回到了清溪村,投身鄉村振興。現有村兩委班子11名成員中,“80后”“90后”就有6人。
“他們都是些有知識、有闖勁的年輕人,在外邊‘搞出了些名堂’,回了村,更是挑起了鄉村振興的大梁。”賀志昂說,村黨總支委員、村委會副主任鄧立平,跑部門、聯系燃氣公司,讓村里480多戶村民用上清潔能源,成為益陽市首批“天然氣進村”的村莊之一。
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主任周俊的爺爺是周立波的侄兒,和周立波睡過一張床。關于周立波拿稿費給村里修路、建果園、辦廣播站的故事,周俊從小就聽過。回村后,他發揮自己項目管理的優勢,負責村里人居環境整治和項目協調工作。每天早上8時到村部,經常加班到凌晨,他干得渾身是勁、管理得井井有條。
負責宣傳的村黨總支委員鄧旭東更是村里的“明星”。前些年在新媒體運營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的他,工作之余通過“小東哥說益陽”視頻號傳播立波文化、益陽文化,擁有了不少粉絲。他們一家,父親愛作詩,母親是文藝骨干,202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山水間的家》欄目就將鏡頭對準了他們。
周立波曾經在《山鄉巨變》中寫道:我要經我手把清溪鄉打扮起來,美化起來,使它變成一座美麗的花園。記者眼前的清溪,一片生機勃勃,春意盎然。文學助力鄉村振興,新時代的清溪村真正實現了“山鄉巨變”,變成了一座美麗的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