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苗苗:網絡文學研究的跨學科、多維度
首都師范大學藝術與美育研究院教授許苗苗的《網絡文學:互動性、想象力與新媒介中國經驗》一文通過評述網絡文學發展的互動性、想象力和即時回應社會的突出特點,揭示了網絡文學映射的現實社會經驗、時代心理變革與當代中國故事。該文前不久獲得了第八屆“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推優優秀文藝長評文章。圍繞中國網絡文學的獨特性等問題,本報記者對許苗苗進行了專訪。
中國藝術報:許多評論家都有看待網絡文學的角度,您寫作這篇文章的初衷和視角是什么?
許苗苗:我研究網絡文學20多年,看著它從一個弱小的爭議性概念壯大成如今備受關注的當代文化現象。20多年來,網絡文學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想象,已經不限于當代文學、通俗小說、青年文化或亞文化領域,其社會價值大大超過文學價值和經濟價值。與其說它是一個文學現象,不如說是中國現象更貼切。從網絡文學發展中,可以看到中國社會文化變革、技術進步和產業經營模式等多方面的探索。因此,我希望我的網絡文學研究能夠突破傳統意義上的文本研究、文學研究,做到真正的跨學科、多維度,對于來自社會科學界多個專業的同仁都有參考價值。同時,由于網絡文學誕生較晚,研究者較少,在學術生態層級中也相對比較下層,我希望能夠更新大家的認識,把網絡文學研究推向更高的平臺。
我寫文章的初衷就是不希望網絡文學研究繼續處在學術鄙視鏈底端,希望能在文章里揭示出它超出文學的更宏觀的價值和意義;看待視角就是關注它的中國性。把它作為一種獨特的中國現象來看待,是當代中國這個獨一無二語境中出現的,別的國家和文化里出現不了,所以它帶有獨特的中國面孔,它為世界經濟、文化、媒介文藝都貢獻了獨特的中國經驗。
中國藝術報:您從互動性的角度探討了網絡文學相較其他媒介藝術的獨特之處,能否談談文中提到的網絡文學互動帶來的口語文化和語體變革?這種“以互動為中心的文學觀”作為一種中國經驗的意義是什么?
許苗苗:我們大眾為互聯網貢獻最多的內容就是每個人個性鮮活的口語變成了網絡上的屏面語,即屏幕上的文字口語,同時網絡的次生口語環境還賦予這些文字口語即時互動溝通的能力。在我的記憶里,每年新舊交接之際,各種流行語、新詞的總結就是伴隨互聯網興起的。網絡語言的“破圈”能力極強,讓方言突破地域,讓行話流傳廣泛,增強不同群體的共情。而網絡文學就是一個貢獻網絡金句的活躍場所,無論是作者標志性的朗朗上口的句子,還是讀者之間的評議,都促進不同方言、口語、顏文字等融合,匯集成日益壯大的“屏面語”。
談到“以互動為中心的文學觀”,目前西方網絡上的文學多半是實驗性的數碼文學,仍然是一個作者設計類似編程文本,讀者點擊交互??梢姡麄儚娬{的互動或交互,還是由精英設計的實驗,強調個人主義,是個體和文本之間的關系。但是中國網絡文學的互動,有更多的人際互動,比如我文章中談到的論壇氛圍的啟發、讀者對作者的催促和猜謎一樣的競賽等,我們強調的是主體間性,這是西方電子文學比較缺乏的,所以它體現了中國網絡文學的獨特性。
中國藝術報:您的《游戲邏輯:網絡文學的認同規則與抵抗策略》一文曾獲得第三屆“啄木鳥杯”優秀文藝長評文章,能否談談5年來網絡文學的發展態勢。
許苗苗:寫《游戲邏輯》的時候,網絡文學還是一個多方力量博弈雜糅的領域,所謂“抵抗策略”即網民借助文化研究中“游擊”的方式,在產業主導的文化現象中尋找表達自身愛好和意愿的空間。例如早期網絡文學面貌、何種題材獲得推薦等,受網站影響很大,一些小眾題材得不到好的曝光機會。而網民和作者通過自行傳播、二創、提升討論度等,讓原本不受資方看好的小眾題材或作者翻紅,讓原本作為被動消費者的網民獲得主動權,他們自行選擇的題材獲得更多流量和資源。而近5年來,網絡文學產業更加龐大,作者越來越呈現出專業化趨勢,網站的模式和類型增加,番茄等免費閱讀網站、知乎等定制眾籌寫作與起點等VIP模式的競爭,使得市場細分更徹底,對消費者需求更敏感??此瓶蛇x擇的多了,實際消費者的主動權反而降低了。
中國藝術報:作為網絡文學想象力的“中國基因”,古典文本、“真實”的文物和史書是激發想象的素材資源,您覺得運用傳統資源進行網絡文學創作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許苗苗:運用傳統資源創作網絡文學時,需要在不斷提升自身知識和見識的基礎上,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在此基礎上建立文化自信?,F在的網絡讀者品位都不低,還有不少考據黨,即便是穿越、古風,也要有清晰的設定、穩定的價值觀,否則很容易被讀者摒棄。要分清精華和糟粕,分清創造性轉化和肆意扭曲、駭人聽聞之間的區別。網絡文學的想象力到底是自由飛翔、天馬行空,還是裝神弄鬼、故弄玄虛,說到底并不是學者批評家下的斷語,而是網絡作者自己造就的。寫出有滋有味的中國風并不是堆砌一套生僻字或者古風元素就可以了,因為網絡上跟風復制非常容易,通過網絡搜集、挖掘、堆砌人人都能做到。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應當受到來自傳統文化的滋養。當然網絡文學一個特色就是大眾參與,起步期的小作者不用束縛住手腳,放心大膽地寫自己最喜歡、最熟悉的領域,在練習中成長。作為中國人,我們的作品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擁有“中國基因”。但頭部作者,應該對創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網絡作者本身也是偶像化的,成名作者能夠得到國際關注,對歷史文化的認識,對傳統的態度以及作品中的文化自信表達會更有影響。因此,網絡寫作的爆款但不限于傳統資源運用,都應該擺脫即時沖動的情緒化表達,話出口、句子離手,稍微等一下再點發送,多看幾眼讀幾遍,要意識到讀者是一個異質性龐大群體。
中國藝術報:您在研究中為許多網絡文學文本找到了社會心理現實的根據,當研究網絡文學與現實與時代的關系時,您是從哪些方面進行著手的?
許苗苗:研究網絡文學與現實與時代的關系時,首先是自身研究經歷、閱讀體驗。我閱讀、寫作、研究網絡文學20多年,看著它自身概念、作品形式、文本對象等不斷變化。每個時間段的網絡文學都有標志性的作家作品,作家的追求和主流面貌,它們之間的區別非常大。
其次是時代主題。我不僅研究網絡文學,還參與中宣部、中國作協組織的各類評獎,在相關規章制度的制定過程中也提過建議。同時我又有在專業研究機構和學校工作的經驗,了解不同時期學術界在這一領域的討論熱點,觀察到影響網絡文學現象的多方力量如何發揮作用,它們之間如何進行博弈制衡。也就是說,網絡文學在我眼中是不斷生成變化的,這一過程與每個時代的政策監管、文化環境、經濟發展、媒體技術甚至學術話語相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
最后是各個時期不同的青年文化和文藝娛樂形式。網絡文學主流參與者依然以青少年居多,且最低年齡不斷下移,這造就了網絡文學在審美、價值取向、思維模式等方面不斷變化。所以關注網絡文學的同時,我也特別關注流行文化和青年文化,關注流行的游戲、電影、綜藝、熱門話題、新媒介形式、亞文化潮流和網絡語言等,總之要窺探不同年齡層不同身份背景群體都在聊什么、想什么、喜歡什么,考察這些特點如何在網絡作品中得到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