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與“動心”:現實主義敘事的傳統和要求
作為理論或方法,“現實主義”是一個有著多重范疇的概念,關乎文學潮流、寫作手法、認知態度、風格呈現以及典型塑造等等。這個概念似乎是舶來品,但尋蹤中國古代敘事傳統,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創作實踐,還是理論探討,古人對此都有頗多涉及。在古代文論中,與這類創作范式密切相關的術語有很多,本文主要聚焦“格物”與“動心”兩詞。所謂“格物”,就是探討人“情”、物“理”的來龍去脈,即把握事物的內在規律,是深入對象;所謂“動心”,則是將自我基于世間世相得來的認知與情感移置到筆下的人物與生活,進而將自己化身為筆下人物,是深入自己。當然,這兩者彼此之間是相互激發、相互生成的關系。
格 物
“格物”與“物格”,是創作歷程的兩個階段。具體到寫作實踐,即強調作家要深入探究人“情”、物“理”,進而掌握其來龍去脈。金圣嘆將之概括為“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這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創作傳統的精髓所在。金圣嘆對施耐庵的現實筆法不吝贊嘆:“施耐庵以一心所運,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無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筆而寫百千萬人,固不以為難也?!痹诮鹗@看來,施耐庵正是因為堅持長期觀察、體驗生活,做到了對生活的了如指掌,把握了生活的來龍去脈,才會寫出“入妙”的一百單八將。在《金瓶梅讀法》中,張竹坡說:“作《金瓶梅》者,必曾于患難窮愁,人情世故,一一經歷過,入世最深,方能為眾角色摹神也?!边@同樣強調深入了解、體察和認識生活,方能準確寫出《金瓶梅》中眾人的生活軌跡。舉世杰作《紅樓夢》更在開篇即宣,“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笆朗露疵鳌迸c“人情練達”是對世態人生與人情人性的充分體察認知,可見曹雪芹作《紅樓夢》之“格物”與“物格”的境界追求。
這樣的傳統一直影響到現當代文學。遠的不說,就以第十一屆茅獎獲獎作品為例,5部作品多為現實題材,或以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展開敘事,其中同樣體現了“格物”與“物格”?!堆┥酱蟮亍飞钋橹v述以父親母親為代表的幾代建設者,在沁多草原與藏族人民并肩創造人間奇跡的故事。父親強巴一輩子扎根青藏高原,在藏族地區開辦第一所學校、建立第一所醫院、首開商業貿易、阻止草原沙化、建設生態保護區、建設新城市……故事間有藏族人的多情與堅守,有援藏者的無私與奉獻,一聲聲“扎西德勒”將漢藏兩族人民融為一體。作品最終以真誠書寫打動讀者,是作家追求“格物”與“物格”的收獲。楊志軍出生在青海,并在此生活工作40余年,特別是做《青海日報》常駐記者期間,與牧民在帳篷里同吃同住,騎著馬在草原上尋找新聞線索……這些生活經歷成為不竭的素材資源,深深滋養了作家的創作。《回響》是以一部以罪案為線索的長篇小說,但偵探小說只是形式類型,作家東西更試圖以偵案和家庭兩條線索,觸及現實生活的復雜性。主人公冉冬冬既要偵破案件又要偵破感情,在兩條故事線上展開腦力激蕩和心理較量。奇數章的案件扣人心弦,峰回路轉,偶數章的情感生活不堪一擊,歧路橫生。作家對故事里的每個人物心理進行深挖,“在探索罪案的同時,也探索心靈的浩瀚”。“寫作就像煲湯,需要用文火慢慢熬制,其中包含著歷練、命運以及因命運刺激而形成的思想”,作家東西的獲獎感言涉及了“格物”與“物格”的玄機。
盡 己
“格物”需“盡物”,也要“盡己”。世間萬物都有自身規律,世間的人們也都有各自性格與命運。換言之,萬物、世人皆有其自然本性,此為“盡物”;對于作者而言,創作書寫也要遵從本心,以赤子之心坦露所思所感所發現,此為“盡己”。金圣嘆在評點《水滸傳》時,反復強調“忠恕一貫之義”“因緣生法”?!爸宜 痹谌寮夷抢镉刑厥獾乃枷胍饬x,但在金圣嘆這里,它是連接“格物”與“因緣生法”的中間環節?!爸摇备胖甘挛锲毡榫哂械木唧w性、特殊性;“恕”則強調對這種具體性、特殊性的認同,以及認同它們的途徑。故所謂“忠恕”,頗類于馬克思之“以物種的尺度來建造”之意。金圣嘆在此所強調的正是,文學敘事者只有掌握某人某事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條件和必然關系,才能真正實現“格物”。以《寶水》為例,作品主題有關“鄉村振興”與“山鄉巨變”,具體寫作卻是“格物”且“物格”的,并通過“盡己”而實現。喬葉談到《寶水》的創作,多次說到這是她迄今為止“寫得最耐心的一部長篇小說”?!澳托摹笔羌毮亸娜莸臄⑹聭B度體現,但更關涉到作品漫長的準備過程,以及將自己融在鄉村的瑣碎日常,用長達8年的“跑村”與“泡村”經驗,與摯愛村莊“寶水”展開密切對話的創作方法。作家為創作《寶水》,“跑”“泡”在從甘肅、貴州、江西、浙江到老家河南,從豫東、豫西再到豫北太行山里的村莊……這些縱橫交織、新舊雜糅的鄉村經驗,最終化為《寶水》里一個處在建設與轉型過程中的豫北山村。小說各章通過細密書寫“極小事”,處處體現出由寶水輻射出的當代鄉村大事種種,包括人文地理與政治經濟、自然風物與鄉俗民情,以及紛繁復雜的農村現實問題。此外,《寶水》的第一人稱敘事也是作家“盡己”的操作實踐。小說緣起于“我”的內心意識、夢境和記憶,作家將“我”內心的意識與夢境作為追溯記憶的重要手段,為沉浸寶水、治愈身心的情節線索服務?!拔摇钡耐度胫饾u召喚出內心的豐富情感,令小說平添無窮意味。于是,“我”作為鮮明的主體,一腔赤誠融在“寶水”的家長里短與改革變遷之中,這是作家“盡己”的充分體現。
動 心
“惟耐庵于三寸之筆,一幅紙之間,實親動心而為淫婦,親動心而為偷兒。既已動心,則均矣……”金圣嘆點評《水滸傳》五十五回時所提出的“動心”說,是具有獨特價值的理論發現,強調作者需設身處地進入人物靈魂深處,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皠有摹币徽Z,來自佛學,六祖慧能關于風吹幡動的公案:“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同時“動心”也有深遠的儒學思想淵源,如孟子有所謂“動心忍性”之說,明代心學則有“吾心即是宇宙”之論。此種思想作用于敘事創作,即“處處設身處地而后成文”,類于西方的“移情”說。金圣嘆點評《水滸傳》的人物塑造時,一再強調“動心”之重要。他認為,水滸英雄們的內心情感變化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動力,人物情感不僅僅體現在表面的喜怒哀樂,更包括深層次的道德沖突和人性掙扎。金圣嘆點評中特別提到宋江接父親上山時的內心矛盾與掙扎,以及武松殺嫂時的道德困境。正是因為施耐庵真切捕捉到人物情感波動和內心矛盾,筆下人物才顯出鮮活豐滿的性格魅力。再比如作家附著在水滸英雄身上的“忠義”英雄觀,都以“動心”形式被賦予到梁山好漢身上,人物的價值內涵也因此更加豐富。
古代敘事理論中的“動心”說,核心在于作家對人物外在形象與內在情感的精準把握,以及以“動心”為要素推動情節與人物行動的敘事能力。這對當下的文學創作而言,也同樣是適用的?!肚Ю锝綀D》是紅色諜戰題材,是作家孫甘露對遠去歷史的深情回眸,對黑暗亂世勇敢前行的英雄的永久銘記。作家為至暗時刻以肉身直面生死的理想主義者而“動心”,方動筆。小說題為“千里江山圖”,故事中它是傳世青綠,是接頭密碼,是任務代號,實則卻賦有更深意蘊,象征為家國大義奔走江山千里的英雄無懼。小說中多次寫到“犧牲”,陳千元、董慧文、李漢、田非、秦傳安……他們是作家、醫生,是記者、教師,他們為尋找光明,躬身入世、投身革命,身上透著勇者無懼的錚錚之氣、向死而生的獵獵骨氣,令作家“動心”,也令讀者動心。說起《本巴》的創作,劉亮程說是來自史詩《江格爾》的引領與啟發。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是英雄江格爾的故鄉,“羊道遍布每一片山谷草原,那是羊走了幾千幾萬年的路,深嵌在大地”。劉亮程為此感動震撼,跑遍草原和山區,并由此開始閱讀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作家感動于史詩的天真帶給部落以希望和力量,感慨于人類童年時代對時間的絢麗想象,因此萌發出“寫一部天真的小說”的念頭,《本巴》終成。沒有作家對草原、對英雄、對童年、對史詩的“動心”,便不會有充滿“天真之眼”的《本巴》。
中國敘事文類文體豐富復雜,發展至當代,影響廣泛的大致有小說、戲劇、影視等。然無論何種文體,當以現實主義面貌示人時,“格物”與“動心”都是核心要義。以“格物”跋涉廣袤大地、縱深大千世界,以“動心”契入故事肌理、呼吸人物命運,好的故事方可達成,動己動人方能實現。這樣的故事攜帶著中國數千年的敘事經驗與智慧,又以開放姿態和開闊視野與當下世界進行充分且有深度的對話,推動新時代文學從“高原”邁向“高峰”。
(作者系遼寧大學教授、遼寧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