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遙望車輪飛馳遠方
      來源:人民日報 | 張雄文  2023年12月19日08:59

      冬日的陽光灑滿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偌大的廠區。大門頂上的中車標志紅色繁體“車”字熠熠生輝,像鈐入藍天的朱紅印章。微風拂過香樟枝葉,裹著些許寒意。轉向架事業部輪對車間內卻火熱如盛夏:各種高新設備井然而列,機車、地鐵和城軌等型號的合金鋼車輪被電腦操控的機械手抓取、放穩后,又被一一測量、清洗、加工……

      此刻,車輪加工班工位長張利好正在工位忙碌。一臺兩三人高的車床上,躺臥的車輪被切削出一圈圈卷曲纖細的鋼絲,乳白色的切屑液如豆漿般緩緩溢出……張利好抬手推了推安全帽帽檐,凝神觀察眼前的鋼絲和切屑,又側耳聽聽機器轟鳴聲。他放下心來,走向相鄰的另一臺設備。

      他和另外兩名忙活的工人是一個班組,需同時操作四臺設備。早上8點到崗,先檢查設備運行狀態,查看程序、刀具和參數是否有異常,隨后才摁下按鈕,啟動機床。正常情況下,四十五分鐘完成一件產品加工。其間,他和同事們得集中精神,關注設備、刀具切削運行狀態,連最細微的異常聲響也不可放過。寬敞的車間內有十來個班組同時工作,大家各忙各的,嘈雜中又非常專注。

      趁張利好直起腰身,我上前跟他攀談起來。“車輪加工班是火車運行關鍵部件的生產單元。我們公司所有車型的車輪都在這里加工生產。”說到自己的工種,張利好臉上淌著自豪。

      “上班八小時,總重復同樣的動作,有時也會覺得無聊吧?”我突兀地問了一句。

      他咧嘴笑了:“哪會?”若是新產品,調試難度很大,有挑戰性,需全身心投入。之后按部就班,不停操控設備,修改參數,看起來有些枯燥,但想到完工的車輪將飛馳在風景如畫的遠方,自己也會像跟去一樣,遍覽萬里山河,就樂在其中了。說著,他指指眼前的設備,眼里又滿是自豪:“這條車輪數字化生產線是國內最先進的!”

      我理解張利好的自豪。他工作的中車株機,出產的多型動車組猶如奔騰的駿馬,助力中國普速鐵路跨入動車時代,打造的電力機車跨洋過海,飛奔在更廣袤的大地。滾滾向前的車輪,激蕩著驅動全球軌道交通發展的中國力量。而這些車輪,出自張利好和他的同事們之手。

      這名被同事們稱為“老師傅”的數控加工操作工,其實才三十出頭。他個頭不高,敦敦實實,一身樸素的灰色工裝,看不出有何特別之處。但實際上,張利好頭上除了標志醒目的安全帽外,還有“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央企業技術能手”“中國中車勞動獎章”等諸多榮譽,是頗負盛名的青年工匠。

      2010年4月,沁人心脾的香樟花香透株洲全城時,二十一歲的張利好第一次穿上工裝,站在了中車株機公司大門前。臉上有掩飾不住的興奮、激動,也有些緊張。

      他是河南洛陽人,從五年制的洛陽高級技工學校畢業后,原本想到廣州、深圳去闖一闖。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知湘江邊的中車正招工。怦然心動的他,果斷登上了南下的火車。趕到株洲那天,報名處人頭攢動,三千多雙眼睛溢滿同樣的渴望。張利好惴惴不安,擔心自己沒戲。不過,到底是優秀畢業生,他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接連參加筆試、面試。過關斬將,他終于收到了一張浸透喜氣的錄用通知書,成為公司車輪加工班的一員。

      張利好沒想到的是,上班第一天,他就蒙了:圖紙上各種尺寸密密麻麻,眼前擺放的刀具、零件沒一樣熟悉,加工產品無從下手……他深深理解了“紙上得來終覺淺”這句古詩的含義。從課堂到實踐,原來隔著比從家鄉到公司還遠的距離。

      “要想在公司扎下根去,得有一技之長。”旁邊的老同事看出他的窘境,笑著寬慰他。張利好點著頭,暗自憋了一股勁:一定要把技術學精、學通,干出點名堂來。

      張利好就此與技術“杠”上了:上班時用心跟著老同事學,隨時誠懇請教;下班后也很少歇息,常縮在家里鉆研枯燥的圖紙與理論。他很喜歡株洲這座南方新城,卻半年難得逛一次街。“苦心人,天不負”,張利好很快從門外漢成為熟練的“老”師傅,熟悉各種數控系統的編程和操作,弄懂了班組數控臥車、數控立車、加工中心以及普通鏜床等機床的結構性能,也精通班組各個工序的操作與編程。但他并未滿足,為了提升自己,又報名參加湖南工業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本科自學考試。

      “給你安排一個徒弟,把他好好帶出來。”一天,班長將一個新來的同事帶到正在普通臥式鏜床崗位上的張利好面前。新同事年紀跟他差不多,靦腆拘謹。張利好想起了三年前的自己,爽快答應了。

      幾個月后,操作已很熟練的徒弟加工時卻出了差錯。一個車輪報廢了。張利好自責不已,帶著徒弟一連幾晚蹲在工位,苦找原因。不久,他發現:車輪加工過程中,切屑刃上各個點的前角不同,造成切屑變形大、切削阻力大,易產生節狀鐵屑且無法及時排出,卡在排屑槽內,導致螺紋尺寸偏大。

      “師傅,還是你厲害!”徒弟內心一直不安,張利好找出了原因,他臉上也有了笑容。張利好卻又沉思起來:“怎樣才能解決呢?”

      他沒日沒夜地查資料、畫圖紙。幾天后,辦法出爐:在原有麻花鉆的左右兩邊加入分屑槽,使鐵屑一分為二,令其寬度、變形以及切削阻力減小。如此一來,不僅保證了孔徑尺寸,也提高了鉆花使用壽命,消除了質量隱患。張利好馬上實施改進,又將這一經驗總結上報,得到了上級的肯定。“這一操作法,平均每年可為公司節約十二萬元。”單位負責人說。

      “對我技術幫助最大的還是師傅。”張利好說話時,眼里噙著淚花。他想起了前兩年因病離世的師傅桂志紅。

      2014年3月,湘水兩岸草長鶯飛。公司為培養張利好,安排他拜桂志紅為師,簽訂正式師徒合同。張利好聽說,頓時眉飛色舞。桂志紅是公司大師級人物,在構架車間負責構架加工,也是湖南省勞模、全國技術能手,主持“桂志紅技能大師工作室”,出版了十來部專著,可謂技術權威。鄭重簽下自己名字,與師傅交換合同時,張利好暗想:“一定跟師傅好好學技術,爭取做像他這樣的技術能手!”

      此后,他幾乎與師傅形影不離,吃飯、散步時也不忘請教一兩個疑點。日子一久,兩人有了很深的感情,情同父子。在師傅悉心指導下,他的技術突飛猛進,接連斬獲各種大賽獎項,成為中車集團響當當的技術標兵。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師傅十分欣慰,每當聽到張利好的喜訊,都要精心備好酒菜,讓他到家里吃飯。

      除了毫無保留傳授技術外,師傅對他要求也很嚴。2019年下半年,張利好興沖沖報名參加中國中車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成為公司選派的三位選手之一。師傅格外重視比賽,親自指導,要求他們幾個早到晚歸,待在培訓場半封閉式培訓。

      一天,張利好聽說其他單位的選手曾參加過各種技能比賽,久經沙場,而自己不過半路出家,擔心拿不到名次,打起了退堂鼓。“先不管別人如何,你先把自己的事做好!”師傅知道后,將他狠狠訓了一頓。

      10月下旬,比賽日子漸漸臨近。因賽場就在株機公司,師傅需負責各種比賽設備的安裝、調試,忙得不亦樂乎。于是,他讓張利好等人白天在家看訓練圖紙,晚上去培訓。晚8點,師傅準時趕到,讓張利好他們對著圖紙加工。他掐著表,盯著他們操作。時間一到,不管進展如何,師傅馬上要求交卷,一一評判指出優缺點,指導如何改進。

      強化培訓整整一周,大家回家時往往到了凌晨兩三點。“最晚一次是凌晨4點,地上有一層白霜。”多年后,張利好記憶猶新,對師傅的感激更深。這次大賽,他得了四軸加工中心項目一等獎。師徒幾個開了一箱啤酒,痛快喝了一頓。2020年,張利好被破格晉升為數控加工高級技師,躋身行業領軍人物。他還和師傅合著了一部三十萬字的數控車削編程專著。

      張利好成為像師傅一樣的專家后,常常獨當一面,攻下了不少難關。

      2018年5月,為打造全球首個軌道交通轉向架智能制造車間,公司采購了一批先進設備。設備調試運行時,因操作復雜,幾個老師傅都面露難色。

      “讓我來吧!”張利好朗聲請纓。幾個晝夜鉆研,他掌握了設備操作技能和參數設置,將三十多個產品尺寸的每道加工工序、加工路線爛熟于心,協助技術人員完成了產品試制。不久,產線順利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驗收。

      一天,車輪智能制造產線遇到難題:六把定制刀具折斷,四片車輪報廢。公司隨后多次更換動力頭配件,操作者仍如履薄冰,生怕又出異常。張利好再次迎難而上,和同事們一道尋原因,找方法,終于徹底消除了斷刀隱患,每年為公司降耗超過十八萬元。

      有一次,某設備的支撐座部件關鍵位置突然開裂,無法正常運轉,忙碌的生產線停了下來。設備廠家和零部件供應商都不出售單獨支撐座。若整體更換,則價格高昂,采購周期也漫長。公司領導商量后,提出自制支撐座,找來張利好:“這個重任交給你了!”

      “我一定盡全力!”關乎集體利益,張利好沒有猶豫。他手中空空,設計圖紙、加工參數、設計程序一樣也沒有,只能憑過去的經驗。幾個晝夜,他就完成了支撐座尺寸測繪、三維造型、UG自動編程。隨后,他又利用班組現有加工中心,加工出新的支撐座。測量時,尺寸與原支撐座精度完全一致。沉寂多時的設備,又響起了悅耳的轟鳴。

      張利好被委以重任:負責轉向架事業部技術攻關創新小組。他不負眾望,短短時間,帶領創新小組完成二十多項技術攻關,申報公司級攻關九項,為公司降耗二百六十多萬元。當年的青澀少年,已成長為國家級技術能手。

      “我離真正的工匠還有不少距離。”臨別時,我聊到工匠話題,張利好靦腆笑著,抬頭望向遠方,似乎看到了那些正滾滾向前的車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