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提供重要實證—— 追溯南島語族的“風之路”
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出土動物遺存。國家文物局供圖
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等4項考古項目取得的重要進展。
海洋文明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合作,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研究為核心,積極探尋南島語族起源的線索,意在以面向海洋的視野,揭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形成和早期發展的宏大進程及其對周邊地區的深遠影響。
南島語族起源之謎的線索
南島語族是指使用南島語的人群,是現今主要分布在島嶼上的海洋族群。南島語系是世界上最為復雜的語系之一,包含1200余種語言。目前全世界范圍內使用南島語系語言的人口多達4億,分布范圍北起中國臺灣、美國夏威夷,南抵新西蘭,西到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東至太平洋東部的復活節島。
在如此廣袤的地域范圍內,為何不同人群有著相似的語言?他們從哪里來,又如何擴散到大洋深處?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問題一直是國際學界的研究熱點。
有學者以“風之路”生動形象地描述南島語族人群擴散的旅途。目前國際上比較統一的認識是,大約6000年至5000年前,南島語族的祖先人群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擴散至臺灣,于距今4200年左右抵達菲律賓。距今3000年左右,這批人群分為兩支,一支向東繼續往南太平洋各大群島擴散,一支向西擴散至馬達加斯加島再向南太平洋與印度洋擴散。在距今1000年左右,最終經波利尼西亞中部和東部島嶼到達新西蘭。
學界有觀點將臺灣距今約6000年至4500年的大坌坑文化視為目前臺灣南島語族最早的祖先文化,大坌坑文化的居民被認為是目前廣泛居住于太平洋的南島民族的祖先。考古學者張光直提出,大坌坑文化的源頭在大陸沿海。
考古研究表明,臺灣的大坌坑文化的確與福建沿海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間存在密切關聯。二者的年代有很多重合之處。在距今6000年至4300年前后,臺灣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和人群移動相當頻繁。大陸、臺灣和海外學者合作進行的植物考古研究發現,水稻和粟在距今4800年至4600年期間傳入臺灣,為南島語族早期人群擴散提供了新的確鑿證據。近幾年在福建沿海地區的考古發現以及分子生物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是將南島語族的早期源頭直接指向了福建沿海地區。
“如果能夠建立南太平洋及沿海地區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譜系,那么在這個時空框架內,南島語族人群的起源、遷徙和擴散的路徑將不言自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周振宇表示。
“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的考古學研究”項目啟動后,已系統發掘了浙江井頭山遺址,福建平潭西營、殼丘頭、東花丘和龜山遺址,以及海南灣仔頭和內角等遺址,初步構建了東南沿海與島嶼地區距今約8300年至3000年的時空框架和社會結構。這些都為南島語族起源之謎提供了線索。
南島語族祖先人群的生活圖景
通過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等考古項目的最新進展,可以窺見南島語族祖先人群的樣貌:
距今約7000年,他們的生活區域不大,以小型聚落為主;距今6500年至5000年,聚落變大,出現居住區、餐食加工區、手工業區、垃圾傾倒區等功能分區;距今4000年至3200年,聚落規模繼續擴大,功能分區更加明確,還出現了儀式性的公共活動空間。
他們注重農業。考古表明,7000年以來,東南沿海地區或存在持續性農業發展。出土陶片上稻谷及粟等農作物的印痕,以及稻谷、黍、粟、豆類等農作物的種子和果實的植物殘留物等暗示,距今7000年時,在以平潭殼丘頭遺址群為代表的東南沿海地區,農業已經存在并且持續發展。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戴向明表示:“這里的環境似乎不太適合農業發展。因此,這些農作物是與內陸交流得來的,還是自身種植的,是下一步要探究的問題。”
從考古遺址出土的貝殼及哺乳動物骨骼等可見,南島語族早期人群既擁有豐富的陸生動物和植物資源,也掌握豐富的海洋性生物資源。“這反映出南島語族祖先人群多樣化的生計模式,兼具大陸性和海洋性特征。這種特點貫穿7000年以來的各個時期。”周振宇介紹。南島語族祖先人群“海陸兼備”的特征符合南島語族起源于大陸并向海洋擴散的邏輯特征,為探索南島語族向外擴散的路徑提供了更廣的研究視野。分子生物學的最新研究結果同樣證明了南島語族祖先人群的大陸來源。
距今4700年至3550年的福建平潭龜山遺址發掘揭露出以大型臺基和密集陶片組成的儀式性活動空間。“雖然具體的儀式行為我們還無法判斷,但很有可能是與當時沿海居民頻繁的出海活動祭祀相關。”周振宇認為,這表明福建東南沿海海洋性社會持續發展,也很有可能持續參與了南島語族的擴散。
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的重要實證
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是否可能有多個源頭、多種模式、多條路徑?周振宇表示:“通過一系列工作,我們認為,南島語族的起源應該是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廣闊的史前海洋文明之中。至于它是否有可能存在著多個源頭、多條路徑,這是我們項目接下來探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他介紹,浙江、珠三角地區及海南也可能在南島語人群的起源與擴散中扮演重要角色。被認為是南島語族人群重要源頭的河姆渡文化已經廣泛占據沿海島嶼,并深入浙南沿海;良渚文化人群同樣占據海島,是海洋性人群社會發展的重要參與者。距今約5000年至3000年的海南灣仔頭和內角兩處遺址,出土陶器的陶色與紋飾表現出同菲律賓迄今發現年代最早(距今約4200年至4000年)的陶器存在相似之處,這些為南島語族人群多起點、多線擴散提供了新證據。
東南沿海地區的史前考古進展深化了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史前人群利用海洋資源、史前農業文化向東南亞島嶼地區擴散歷程的認識,為探索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提供了重要線索,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的重要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