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茅盾文學周觸摸當代文學創作的脈動
2023中國文學盛典·茅盾文學周近日在茅盾故鄉浙江桐鄉落下帷幕。近一周的時間里,第11屆茅盾文學獎得主、知名作家和編輯共同探討了當代文學創作的發展與趨勢。
自1981年創立至今,作為中國重要文學獎項之一,茅盾文學獎激勵一代代中國作家堅持現實主義之路,努力攀登寫作高峰,描繪恢弘的時代氣象。
本屆獲獎作品包括楊志軍《雪山大地》、喬葉《寶水》、劉亮程《本巴》、孫甘露《千里江山圖》、東西《回響》5部長篇小說,均是中國文學界現實主義的精品力作。
作家孫甘露表示,只有把握住時代脈搏,文學才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中國經驗、中國故事、中國精神的書寫,是要打通最真實的生命體驗與美學經驗,真正踐行“明體達用、體用貫通”。
喬葉的《寶水》通過講述豫北一個小山村一年的發展故事,描繪了山鄉巨變的美麗圖景?!盀榱藢戇@一年,我的素材準備時間用了七八年。”喬葉表示,寫作過程中,無數撲面而來的鮮活細節吸引她不斷深入生活,用心感受并真實描繪所處的時代。
談到獲獎作品背后一個個讓人感動的故事,評委代表劉建東由衷感慨,作家們深入生活、扎根時代,才能做時代敏銳的感知者,積極推動社會的發展。
茅盾曾旗幟鮮明地主張:文學要有民族精神,應該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與民族特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當代文學創作者心中不變的標尺。
作家劉亮程通過向史詩《江格爾》致敬,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證明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美美與共的活力,創作出獲獎作品《本巴》。這部作品融史詩、童話、寓言為一體,在詠唱與講述中以飄風奔馬、如夢如幻的想象展現恢宏絢爛的詩性境界。
記者觀察到,當前中國文學創作有著充分的文化自信和鮮明的文化責任,大量涉及中醫、漢服、武術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作品,正日益成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載體。
作家蔣勝男憑借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將中國傳統藝術手法和現當代文學的追求相結合,創作出《羋月傳》《天圣令》等歷史題材小說。蔣勝男說,越來越多文學創作者正在從歷史經典作品中汲取寫作靈感和養料。
以歷史題材見長的作家馬伯庸認為,作家需要持續用腳丈量大地,專心講好文化傳承故事。“我沒法去唐朝采風,但我去過很多次西安,參觀了許多博物館和古跡,真切感受到流傳下來的盛唐景象?!?/p>
全媒體時代,文學創作和傳播正經歷蝶變。在新技術環境下,如何創新文學傳播方式、讓文學的聲音傳得更遠?
《潛伏》的成功離不開影視化二次創作。《潛伏》原作者、天津市作協副主席龍一分享了自己的二次創作經歷:“1.2萬字的短篇小說被編劇擴充到45萬字,最終成就了一部膾炙人口的佳作?!?/p>
作家劉震云的多部作品已被成功改編為影視劇,他認為影視創作中對細節和準確性的重視,有助于文學傳播?!拔膶W滋養了影視,影視給文學插上了翅膀,兩者間是意象和具象的辯證關系和‘量子糾纏’?!眲⒄鹪普f。
新興的短視頻也在助推傳統文學“破圈”。據某知名視頻網站統計,長篇小說短視頻化的發布量、評論量和消費額正迅猛增長。
寧夏作協副主席馬金蓮說,自己平時會留意不同行業勞動者發布的短視頻,“這為我們了解不同領域提供了便利,視覺傳播能夠讓讀者有更多機會迅速了解一部作品?!?/p>
北京作協副主席、網絡作家張威(唐家三少)表示,為了講好中國故事,小說創作可以借鑒影視廣播劇的制作播出手法,采取黏性更強的連載性閱讀等傳播方式。
堅持歷史文化特色,與時代同頻共振。中國作協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文學要融入以5G、大數據等組成的現代傳播格局,希望作家們在現代傳播中,要回眸、注視、致敬中華傳統文學,從中汲取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