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怡琳《大海撈“珍”》:蘊含深情和溫度的科普讀物
《大海撈珍》是一本重溫人類深海撈“珍”之旅的科普讀物。
這本科普讀物共20篇文章,包羅萬象,從海洋生物到海中物產,從航海船運到海上絲綢,既囊括了龜、鯨、珊瑚蟲、海鷗等常見的動植物,又科普海發光現象、海底熱液和冷泉等自然現象,還延伸出人類的捕魚史、沉船與考古、海底隧道、填海造陸、海上絲綢之路等人文歷史。作者介紹了有關海洋的各類知識,層層遞進地闡述了海洋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領略從自然之海到文明之海,感悟出作者筆下的大海不僅五彩斑斕、生機勃勃,更飽含歷史文化積淀,給予人生啟迪。
“季風和洋流、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橋,每一次關于海洋力量的借助,都是人類進步的又一次起跑。而當人們能自由從容地穿行于海上絲綢之路時,更寬廣的視野絢爛如星河閃耀。”這是作者筆下的一句話,縱覽《大海撈珍》全書,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在書寫海洋時始終透露出愛護、保護、和諧共生的哲思。
我想,這跟她出生于海邊世家有關,所以作者對大海的一切都很敏感,生命中重要的時刻,都有大海的見證,“海風中微咸的氣息”無時無刻不纏繞著她。而對于大海的熱愛,自是出自骨子里的熱愛。大海題材對于她而言,熟悉而親切。正因為這種與大海的親密接觸,作者多次在書中寫到自己的生活經歷,并且把個人生活經歷融入知識性講述,讓《大海撈珍》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有了生活氣息。
從書中,我們感同作者小時候在姑奶奶家見到珊瑚時的雀躍之意,回眸不經意間瞥見放學后興沖沖去找紅樹林的身影,又好似站在滇池大壩上體會被成百上千紅嘴鷗圍著飛翔時的喜悅。這些平凡日子的小確幸,隨著關于珊瑚、紅樹林、海鷗等海洋動植物的知識一起流淌在字里行間,使慣常冷靜精準的科普文字有了濃濃的人情味,表現出溫情浪漫且又撫慰人心的一面。
可想而知,為了寫好《大海撈“珍”》一書,她花費了大量的業余時間,查閱了海量的資料,惡補了海洋方面的知識,巧妙避開“知識結構單一”的陷阱。查閱眾多的資料后,她依舊能去粗取精,認真消化完查閱的知識,厚積薄發,在短小的篇幅里,把稍顯枯燥的海洋基礎知識,用通俗有趣的語言敘述出來,透露出濃濃的生活趣味和深厚的人文常識。為寫好海底隧道的盾構法,她不僅大量查閱技術資料、觀看紀錄片,還反復請教專業人士,并下大功夫消化吸收專業知識,創造性地將盾構機比作“穿了鎧甲的蚯蚓”,把盾構法的枯燥技術語言變成了形象有趣的科普話語。
全書文章自由灑脫,讀來親切自然,仿佛大海是她的老朋友。而神秘的大海,透過她的筆端,也變成了讓人沉浸其中的神秘樂園。可以看出,她用情用心地全身心地投入創作,是真正走進到大海內心深處的姑娘。
巧思還體現在全書蔚藍色系的底版設計,海水一樣顏色的《大海撈珍》,給人閱讀上清涼的良好感受,帶領閱讀者步入藍色海洋。作者細心地考慮到少年兒童的閱讀體驗感,特此書中配了豐富多彩的卡通式插畫,專注于呈現海洋承載的革命歷史,這就讓《大海撈珍》有了厚重的教育意義。像是在寫紅樹林時,著重講的是海南瓊崖縱隊;在介紹海鹽對人的重要作用時,重點講土地革命時期群眾如何運鹽上井崗山,讓少年寓教于樂。
《大海撈“珍”》是一本蘊含了深情、有溫度、有祝福的讀物,體現了作者溫婉有愛的人文情懷。而怡琳本人,就是讀者心目中的珍珠,宛若一顆人生海洋中溫婉的珍珠。
(文章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