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成就航天夢想
2023年6月20日11時18分。山西太原。
萬眾翹首。
一聲令下,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在巨大的轟鳴聲中騰空而起。加速,加速,加速,火箭尾部噴出的金色火焰發出耀眼的光芒,照亮浩瀚長天。
億萬觀眾激動雀躍的時刻,遠在黔北的姜濤默默注視著電視里的火箭直沖霄漢,心情平靜而喜悅。這是火箭起豎發射系統第十一次助力長征六號升空。這套系統的主體焊接工作,凝結著姜濤和他的團隊的心血。
一
多年來,中國火箭在發射前不得不一直保持同一個姿勢:豎立。工程技術人員在高高的火箭上進行組裝、調試,難度可想而知,更別說還要將這個站立著的龐然大物運輸若干距離。
誰都知道平放更便于組裝、調試、運輸。但火箭平躺再直立,需要強大而穩定的支撐系統,這正是長久以來困擾中國火箭“起臥”的技術難題。
“制造一個起豎裝置,讓長征六號實現水平組裝、調試、運輸。將火箭運抵發射靶場后,再利用這個裝置把它豎立至垂直發射狀態。”2014年7月,姜濤所在的貴州航天天馬機電科技有限公司接到了上級下達的這一任務。這是前所未有的艱巨任務。而起豎裝置的焊接工藝帶來的挑戰,尤為嚴峻。重擔,壓到了全國技術能手、國家級技能大師姜濤和他的團隊肩上。
高24米的起豎發射系統由上千個零件組成,最小的零件長度只有一粒綠豆那么點兒,最大的卻比一層樓還要高。姜濤團隊就是要把這些大小不一的零件,焊接成一個能夠托起火箭的堅固整體。
起豎發射系統主體為高強度合金鋼。姜濤從未焊接過這類材料,根本找不到可以參考的焊接參數。任務當前,時間緊迫,姜濤心急如焚,可經驗告誡他,焊接是個最急不得的技術活。一咬牙,姜濤住進了車間里,帶著16個人的團隊,沒日沒夜地研究試驗。調節焊頭速度,調節轉動力度,一次、兩次、三次……在近30次的失敗后,他們終于找到那個最為可靠的焊接參數。此時,半個月時間已悄然而緊張地從焊花的閃爍明滅間流逝。
起豎發射系統上的焊縫,最長的一條長達6米,僅焊條就要用去40公斤。有的焊縫需要焊接整整50層,層層疊疊,必須均勻平整,不差分毫。這還不算完,每焊一層,前一層材料的溫度必須精確控制在特定范圍內,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材料的相關指標,因此必須準確把握時機。而合金鋼成分復雜,焊接過程中產生氣泡和裂痕的概率本就遠遠高于普通合金——凡此種種,難度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起豎發射系統焊接工藝還要求每一條焊縫必須經過X射線檢測,必須做到百分之百無缺陷,即無任何氣孔、雜質和裂痕。作為航天人,姜濤明白,焊接中出現任何裂縫和氣泡,都有可能令發射裝置在托舉火箭時發生斷裂,這將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他掂量得出,每一朵看似輕盈的焊花,都有著沉甸甸的分量。
多年的鉆研實踐,讓姜濤早已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他的焊接水平達到了每一米的誤差僅有0.15毫米。他甚至能通過電弧的變化以及細微的電弧聲,判斷出焊縫是否達標。
除了百分之百無缺陷的技術指標外,這項任務還有另一難點:必須在狹窄的空間內完成。起豎裝置箱體高度僅幾十厘米,內部焊接必須由焊工進入其中方能操作。在小小的裝置箱里,姜濤根本沒有絲毫挪移的余地,更別說做一些幅度稍大的動作。怎么辦?他想到一個辦法:根據需要,在箱口或仰躺,或平臥,或側身,手握焊槍焊條,擺好焊接姿勢,再由徒弟推入箱中,操作一兩個小時后,再由箱外的徒弟握腳拖出。
每一次,都必須保持這樣的焊接姿勢,在60攝氏度左右的箱體中進行操作。焊花灑落身上,汗水撲拉拉咬著新舊斑駁的傷口,一陣陣錐心的疼。被拉出箱體時,姜濤全身的肌肉和關節早已僵硬發木,得躺上好半天才能緩過來。而他那身被焊花灼得大洞小眼的工裝更是被汗水浸透,不用脫下來擰,一出箱體便已將地上打濕一片。
一次次攻堅克難,姜濤和他的團隊終于咬牙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他們提前半個月,圓滿完成了這一艱巨任務。
2015年9月20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高強度合金鋼起豎發射系統與晨曦交相輝映。姜濤團隊焊接的這套系統穩穩托起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展現在世界面前。
攜帶整整20顆衛星的長征六號在巨大的轟鳴聲中風馳電掣奔向太空,在我國航天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頁。全新起豎發射系統的使用,極大地降低了組裝、運輸、調試等工作的操作難度,節省下不可估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二
一套厚厚的棉質工裝,一把黝黑的焊槍,一個大面罩,這是姜濤工作的“標配”。姜濤成為航天人至今整整36年,這三件套一直陪伴著姜濤,早已成為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36年的焊工生涯,讓姜濤脖子上的皮膚反復被灼傷,那些皮膚總是脫落,脫了又長,長了又脫。還有他的眼睛,雖隔著面罩,但強烈的電弧光還是對雙眼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迎風即淚,無風也淚。因此,他的工裝里隨時都準備著眼藥水,焊接間隙,便仰頭滴上幾滴。
眼前,這件長達3米的銀色鋁合金箱體外殼上,是一條條平整的焊縫,它們如魚鱗般細密而均勻,在燈光下反射出柔和瑰麗的光。用指腹沿著焊縫撫摸,清涼平整,細膩圓潤,渾然天成。
這個鋁合金箱體,是姜濤為我國某型號航天產品打造的“無縫外衣”。鋁合金焊接屬于特種工藝,因材料導熱快、易氧化、熔點低,焊接過程極易產生裂紋、氣泡和變形,國內只有少數工匠能承接這一任務。
更具挑戰的是,箱內還存有保護性氣體。焊縫除了要經過X光的檢測,還必須經過氣體檢測試驗,確保沒有一絲氣體從中逸出。姜濤向他的徒弟們做著示范:“焊接時,焊條與箱體必須保持一到兩毫米距離,不能遠也不能近。速度要均勻,不能快也不能慢。左右擺幅更要一致,不能寬也不能窄——只有這樣,才能焊接出精準平整的焊紋。”呼吸會影響手臂動作的節奏與力度,焊接時,必須調息均勻。那雙多年被焊花灼傷而疤痕密布的大手,勻速平穩地移動著,與焊槍、與工件的每一次互動,都已沉淀為牢固的肌肉記憶。
焊工是在金屬上繡花——以焊槍為針,以焊條為線。姜濤在灼人的火光電弧中,為國家的航天事業,繡出了一幅幅壯美的畫卷。
從一名年輕的學徒,成長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姜濤對于工匠精神有著自己的體悟。在他心里,兢兢業業地點綴出每一道焊縫,焊接好每一個工件,自然會成為最優秀的工匠。
“中華技能大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種種榮譽的背后,是36年的一絲不茍、刻苦攻關。姜濤帶領他的團隊,在實踐中解決了數以百計的焊接難題,突破了136項技術瓶頸,獲得了54項研究成果和專利,制作和發明了50多件輔助焊接的工裝夾具。他用手中的焊槍,一次次攻破焊接技術難關;用一朵朵焊花,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增輝添彩。
而在姜濤心目中,自己只是一名焊工,一個航天人。那所有的榮譽,在他的心里都不如太空中閃爍的那一顆顆中國衛星,那才是他心中最為耀眼的勛章。
三
從業這么多年,姜濤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是無數個技術難關?不,是堅守,是把一項平凡的工作堅持36年而不間斷。如此,這工作便能成為事業,這平凡便可成就崇高。
電焊工作強度高,苦、累、枯燥,讓不少人望而卻步。當年和姜濤同為焊工的工友們,不少人已經陸續離開了這個崗位。曾有朋友勸他也離開這一行當,更有民營企業仰慕他的技術與名望,以高薪相邀,姜濤全都搖頭婉拒。他說:“我是航天人,我的價值在航天!”他還說,一名普通的焊工能將自己的勞動同國家的強盛緊緊焊接在一起,是今生最大的榮耀。一把焊槍,千萬把焊槍,焊鑄的是心中的強國之夢。
姜濤從個人的成長經歷深知,個體的力量細如涓流,只有匯入更為壯闊的洪流,方成滔滔之勢,永不枯竭。他在不斷提升自我的同時,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在氬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等方面掌握的技能和積累的經驗,傳授給徒弟們。他先后培養了300多名優秀焊接人才,他們中的很多人已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貴州省勞動模范”“貴州省技術能手”等。
“手、眼、心,三者統一,才能真正焊好一道縫。”工作室里,41歲的張錦鵬正在手把手地指導徒弟。他跟隨姜濤學藝已整整20個年頭。如今,他像當年師傅教自己一樣,耐心細致地把焊接技藝傳授給眼前的年輕人。
“我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父’,我只希望我的技術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姜濤悉心總結了自己數十年的實踐經驗,編寫成《手工電弧焊培訓教材》,無償提供給航天科工系統的同行們參考使用。他努力傳承的不只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精神。閃爍的焊花因這傳承而璀璨奪目,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