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陰晴圓缺 ——古詩詞里的中秋
中秋月,常被古人稱作“端正月”,意思是這天的月亮當空懸照,又圓又大,端端正正,源自韓愈“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措辭如此精準新雅,后世詩人紛紛拈用,如宋陳與義說“去年中秋端正月”,元張雨《八月十五夜待月》說“秋已平分催節(jié)序,月還端正照山河”。一輪當頭明月,成就了多少文人筆底煙霞,如李嶠“圓魄上寒空”,如蘇軾“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如《紅樓》“飛彩凝輝”,皓月麗辭,輝耀至今。所以司空圖《中秋》詩說“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
瑰麗的月亮,自然催生了瑰麗的想象。唐宋以來明皇游月宮的故事廣為流傳,其中一個版本說:“開元六年,上皇與申天師、道士鴻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師作術(shù),三人同在云上游月中……頃見一大宮府,榜曰‘廣寒清虛之府’,其守門兵衛(wèi)甚嚴,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時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天師引上皇起,躍身如在煙霧中,下視王城崔峩,但聞清香靄郁。下若萬里琉璃之田,其間見有仙人道人,乘云駕鶴,往來若游戲……有素娥十余人,皆皓衣乘白鸞,往來笑舞于廣陵大桂樹之下……”又有版本說同游者是與羅公遠:“乃取拄杖,向空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玄宗同登。約行數(shù)十里,精光奪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見仙女數(shù)百,皆素練寬衣,舞于廣庭。玄宗問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玄宗密記其聲調(diào),遂回,卻顧其橋,隨步而滅。”或說與葉法善同游。細節(jié)各自不同,可見流傳之廣。這個奇幻故事自然成為詩人、畫家、工匠的好題材,而且往往和安史之亂并提。如趙文《明皇游月宮歌》“崎嶇萬里錦官城,此身曾作銀橋行”,如鄭思肖《唐明皇游月宮圖》“玉仗飛行馭太空,須臾徑到廣寒宮。三郎胸次無高見,落眼蟾蜍光影中”。所以后人感慨:“太平天子五十年,釀成人間一離亂。”
另一則月宮奇幻故事,畫面也極唯美:“揚州士人,失其姓名。建炎二年春,因天氣融和,縱步出城西隅,遙望百步間有虹暈燁然,如赤環(huán)自地吐出。其中圓影,瑩若水晶,老木槎丫,斜生暈里,下有茅舍機杼之音。試徐行入觀,瀟灑佳勝,了非塵境。有機數(shù)張,皆經(jīng)以素絲,白皙女子四五輩……逼而視之,錦紋重花交葉之內(nèi),有成字數(shù)行:第一行之首曰‘李易’,稍空,次又一人姓名,復(fù)稍空,又一人焉,如此以十數(shù)。乃拱手問之日:‘織此何為?’一人毅然而對曰:‘登科記也,到中秋時候當知之。’”中秋放榜,科舉名次絲毫無差,原來是士人艷羨的蟾宮。有一副對聯(lián):“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八月桂指的就是“蟾宮折桂”。月亮里有桂樹,相傳“杭州天竺寺每歲秋中有月桂子墮”,以前一直以為滿天紛紛飄落的是花朵,星星點點、一簇一簇。后來讀到劉敞《客寄天臺月桂子》“可能種作千尋樹,歲看高花爛漫開”,才知道桂花居然還有種子,可以用種子種出大樹。而那些耳熟能詳?shù)脑娋洌骸肮鹱釉轮新洹保吧剿略轮袑す鹱印保坝耦w珊珊下月輪”,說的都是種子,“其大如豆,其圓如珠,其色有白者黃者黑者,殼如芡實,味辛”,不是花朵。
同一輪明月,天子關(guān)心游樂,讀書人關(guān)心金榜題名,天蓬元帥關(guān)心嫦娥,人間娃娃關(guān)心的,現(xiàn)在大概就是月餅了。但月有陰晴圓缺,此事自古難全。那些沒有月亮的中秋夜,古人一樣留下很多故事和好詩。《石林詩話》載,晏殊與王琪“賓主相得,日以賦詩飲酒為樂,佳時勝日,未嘗輒廢”,某年中秋陰晦無月,晏殊已經(jīng)無聊睡下,王琪趕緊寫了首詩送過去,說月亮“只在浮云最深處,試憑弦管一吹開”——聽聽音樂說不定就出來了。晏殊“枕上得詩大喜,即索衣起,徑召客治具,大合樂。至夜分,果月出,遂樂飲達旦。”類似的還有解縉故事。《七修類稿》“中秋不見月”條載:“永樂中秋,上方開宴賞月,月為云掩,召學(xué)士解縉賦詩,遂口占《風(fēng)落梅》一闋,其詞云‘嫦娥面,今夜圓,下云簾,不著臣見,拼今宵倚欄不去眠,看誰過,廣寒宮殿?’上覽之歡甚,復(fù)命賦長篇,又成長短句以進,歌曰:‘……三秋正中夜當午,佳期不擬嫦娥誤……吾欲斬蜍蛙,磔其兔,坐令天宇絕纖塵,世上青霄燦如故……’上益喜,同縉飲。過夜半,月復(fù)明朗,上大笑曰:‘子才真可謂奪天手段也。’”雖然有點兒貪天之功。
關(guān)于陰晴圓缺,古人有些奇奇怪怪的知識,比如蘇軾曾說“嘗聞此宵月,萬里同陰晴”,自注“故人史生為余言,嘗見海賈云:中秋有月,則是歲珠多而圓,賈人常以此候之,雖相去萬里,他日會合,相問陰晴,無不同者。”蘇轍《中秋無月同諸子二首其二》也說“坐看浮云合,遙憐四海同”,自注“舊說中秋陰晴,四海同之”。真是難兄難弟。中秋陰晴,不僅影響到大海里的貝殼,還影響到陸地上的兔子,田里的莊稼。《后山談叢》載:“中秋陰暗,天下如一。中秋無月,則兔不孕,蚌不胎,蕎麥不實。兔望月而孕,蚌望月而胎,蕎麥得月而秀。世兔皆雌,惟月兔雄爾,故望月而孕。”這當然不科學(xué),還不如唐代李嶠,他就說:“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fēng)。”
中秋之夜,幾乎所有風(fēng)光都被月亮占盡,以至于人們常常忽略了,這還是另一個重要日子:牡丹生日。明末僧人函是《中秋雙鏡樓與諸子玩月》說“階下牡丹新影瘦”,自注“山中植牡丹皆以中秋為期”,據(jù)說這一天移栽牡丹,長勢必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