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陪伴奶奶于漪的三次出行
      來源:新民晚報 | 黃 音  2023年09月13日07:55

      今天是我國第三十九個教師節,也是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全家的重要節日——因為一家三代都是光榮的人民教師。同為教師的孫女黃音,一直在努力閱讀奶奶于漪這本厚實的大書,且看她陪伴奶奶三次出行的分享。——編者按

      1 81歲學生為90歲老師賀壽

      奶奶于漪是一本厚實的書,從做小學生起我就開始有意無意地讀,讀了30年,還是又懂又不懂。

      有的當時以為懂了,幾年以后回想,才發現自己懵懂得可笑。

      清晰地記得幼兒園大班時要不要進社會上培訓班學習的事。班上絕大部分幼兒都在休息日進漢語拼音學習班學習,母親怕我進小學跟不上,多次要送我去,但每次都被奶奶好言勸阻,一再說“要讓孩子有快樂的童年”,說“提前學習,弄得不好,會有許多弊病”。當時,我只聽進一句“快樂”,可以盡情玩,開心。就這樣,我b、p、m、f一字不識進了小學。正因為一字不識,和同學相比,我格外專心,不散神,不三心二意,養成了上課專心致志、積極動腦筋的習慣。奶奶勸阻母親的用意,經過大量學習實踐我才領悟一二。

      奶奶是個尊師重教的人,對教過自己的老師總是心存感激。2010年我有幸陪伴奶奶去蘇州為她的恩師顧德輝老師祝壽。我們從上海捧了個特大蛋糕一路顛簸過去,總算絲毫無損,表達的是81歲的學生為90歲老師賀壽的一片至誠。

      顧老師是奶奶師范一年級時的語文老師,是史學大師顧頡剛的兒子。我們還未進入“顧頡剛故居”,就被屋里飄出的歡聲笑語所吸引。進門入廳堂,鶴發童顏的顧老師看到奶奶,站起來笑著說:“于漪啊,那個作文寫得好的人來啦。”大家一陣哄笑,快樂無比。一個甲子過去了,老師對學生一丁點兒優點還記得一清二楚,了不得。

      顧老師是個低調的人,60多年過去,國內外還有20多個學生每年相約去看望他,感謝他的培育之恩。來自北京的汪毓和教授展開了“蒙以養正”的大幅橫軸,感謝顧老師對他們這些學生在未成年時的“養正”教育,在亂云飛渡的年代沒有迷失方向,走好人生之路。學生都已是80歲上下的人,回顧一件件往事,特別是趣事、搗蛋事,還是像十六七歲時那樣歡欣雀躍,教育的力量真是永恒。

      返滬的路上我問奶奶“養正”究竟什么意思,她說內涵極其豐富,從天地有正氣的理解到做人的正氣、正道、正直、正義、正派……一句話,人要有人的樣子,有人的規矩。“養正”就是培養學生做“正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立德樹人。在日本侵略者還霸占我國大好河山之時,年輕的顧老師堅持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至圣先賢忠于社稷、造福蒼生的種子伴隨著知識的傳授,撒播到學生心田,給學生做人打下底色。奶奶說:“顧老師的教誨讓我從教時,時刻提醒自己:講壇不必在乎高低,但為師者的思想需要有高度,脊梁骨需要有硬度。”一番話語引發我不少思考,我似乎對奶奶又懂得了一點。

      2 校訓里有鑄造師魂的基因

      2012年,奶奶回母校江蘇省鎮江中學參加120周年校慶,休假日我陪同前去。奶奶經常感恩母校對自己的教育,特別是校訓——“一切為民族”,是精神的坐標、人生的基點,是她鑄造師魂的基因。

      剛進校史館,就看到奶奶應母校之囑題的字:“母校‘一切為民族’的校訓,融入莘莘學子血液,成為立身處世之本。”奶奶注視很久,顯得很激動。我問奶奶:“校訓有那么重要嗎?”奶奶回答:“是啊,關鍵在你怎么認識,怎么理解,怎么身體力行。校訓也許只有幾個字、幾個詞,或一兩句話,但它不是抽象的概念,往往是寓意深刻,給學生以不盡的思考與無窮的力量。”“您對校訓怎么理解的?”奶奶說:“首先要深刻認識它是在什么情況下誕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任鎮江中學校長的任中敏面對民族危亡,把自己親身參加‘五四’運動的愛國熱情,把惲代英在鎮江中學演講的革命道理,把師生在《申報》發電文聲援‘五四’運動的斗爭精神熔鑄在一起,提煉出‘一切為民族’這鏗鏘有力的五字校訓。這五個字擲地有聲,它飽含的是有志青年熾熱似火的愛國情懷,昭示的是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面對威逼、侵略,不屈不撓的鋼鐵意志和斗爭精神。”怪不得一說到校訓,奶奶總好像有千言萬語說不完。

      奶奶說前輩的這種愛國愛民的博大情懷永遠是她學習的榜樣。她告訴我,任中敏又叫任二北,可有學問啦,是詞曲大家,從事中國戲曲史、戲曲理論和唐代音樂的研究,做過多所大學的教授。就是這樣一位學問家給全校師生樹立了精神高標,激勵大家終生為之奮斗。

      這也啟發我思考:知識分子掌握了知識應該做明白人,應該明做人之理,明報效國家之理。如果沒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理想、大格局、大氣象,只為一己私利謀劃,錙銖計較,豈不卑瑣?豈不白學白活,瞎折騰?我對奶奶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自勵、奮勇前行又懂得了一些。

      奶奶參觀時說:“那時睡的是地鋪,吃的是霉米,點的是煤油燈,但我們從不以此為苦,因為心中有一盞一切為民族的明燈照耀。盡管晚自修時各自家里帶來的煤油燈高高低低,參差不齊,但學生們埋頭苦讀,窗外遠眺近覷,美得很,就如納蘭性德《長相思》小令中所描繪的‘夜深千帳燈’一般,生命的活躍,蓬勃向上的氣氛感人至深。”怪不得奶奶說,一想到一切為民族,什么困難、挫折、痛苦,都不在話下。今日這仍然是我們新長征途中振奮斗志、披荊斬棘的強大動力。

      3 培育孩子是科學更是藝術

      2019年,我作為于漪家屬陪同她到北京參加“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頒獎儀式。去北京前,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王榮華理事長帶領基金會的成員一同到機場送行,特別叮囑奶奶要注意安全、注意身體,令我們感動不已。當時,奶奶心臟病發作,會議有關部門還派了醫生照顧,她很過意不去。

      早餐時,奶奶坐著輪椅到飯廳,首先碰到了“人民藝術家”王蒙。王蒙爺爺對奶奶說:“你的學生文藝評論家毛時安昨天已與我聯系,說你昨晚要到。”老朋友相見,敘舊甚歡。特別講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展全國中學生優秀讀物評選,海量的讀物評選出10本最優者,王蒙名著《青春萬歲》赫然在列。頒獎會在山西太原舉行,作家與中學生代表見面,給中學生以極大的鼓勵,會議由山西省文聯領導、著名作家馬烽主持。會后,獲獎作家、評委等去生產名酒汾酒的杏花村參觀。王蒙應邀用毛筆寫下四句詩,奶奶記得最清楚的是第一句“有酒就有意識流”,那時意識流是文學中最前沿的新名詞。回顧往事,開懷大笑,樂不可支。

      奶奶回轉身,看到鋼鐵戰士麥賢得,她讓我把輪椅推到麥賢得同志面前,向他致以敬意和謝意,告訴他自己做班主任和語文教師時,用他的英雄事跡教育了一屆屆青少年學生,讓他們的心靈獲得滋養,學習英雄,做愛黨愛國的有理想有擔當的接班人。老英雄李延年進飯廳用餐,奶奶讓我把輪椅推到他桌邊,硬是要走下輪椅向他鞠躬致敬。奶奶對打江山、保衛國家、保衛人民的英雄、戰士,無不由衷地敬仰和愛戴。飲水思源,才能真正做到不忘本來,滿懷激情把握現在,創造未來。

      由于身體原因,有些活動奶奶不能參加,就乘飛機返滬了。在候機室里,護送的醫務工作者為子女的教育焦慮,向奶奶尋求良策。奶奶一邊吸著氧氣,一邊仔細聆聽,再逐一回答問題。她對家長的無奈、困惑、焦慮,感同身受,并耐心地具體分析問題發生的前因后果,尋求最能與孩子同頻共振的話語與做法:要充分認識孩子的個性特征,理解他們成長中的需求與艱難,助力他們破解成長中的難題。培育孩子成長是科學,更是藝術,千萬不能把他們當作成人去要求。整個對話的過程真是春風化雨,愛意蕩漾,增添了大家的信心與溫暖。返滬后,奶奶住進了醫院,但她堅持要寫幾封感謝信,感謝三天來對她生活、病情關心照顧的同志。

      奶奶常說:“人活著總要為別人做點事,讓別人活得更好;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關愛、教育,要永懷感恩之情。”

      三次出行,對奶奶這本書又讀懂了一些,看來,“厚實”夠我讀一輩子。

      【相關閱讀】

      一年前,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發起并資助“申光計劃”叢書編寫,為滬上模范人物立傳。今年教師節前,由基金會編纂推出的《從“草根教師”到“人民教育家”——于漪傳》出版。傳記詳細介紹于漪老師70多年的教育人生,她用思想的刻刀、實踐的畫筆形塑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教師的典型形象,她是新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親歷者、見證者,用建設者和奮斗者的姿態演繹著生命與使命同行的那一份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