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筑夢航程 ——河北援疆教師紀事
      來源:河北日報 | 黃軍峰  2023年09月11日09:19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因盛產香梨而有“梨城”的美名。

      這里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地,也因美麗的風景留駐人們心底。春天來到庫爾勒的人,會看見碧波蕩漾的天鵝河上,暖風吹過,河邊花吐著蕊,樹披著綠,鳥兒敞開歌喉歡唱。還有一群活潑可愛的少年向你走來,他們身穿藍色校服,有說有笑,稚嫩的臉龐上青春飛揚,步伐輕盈地走進一所美麗的學校……

      這所學校正是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它于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新疆第一所由河北援疆教師組團托管的學校。在這所學校里,有一個光榮的集體——“河北援疆教師”。一提到這支隊伍,我忍不住想把自己在這里看到和聽到的感人故事,從頭講給你聽。

      一 首個招生季

      河北援疆教師李雙梅回到宿舍的時候,已經是凌晨1時了。

      這幾天,她總是顧不上喝水,嗓子眼兒冒了煙。抓緊時間喝了一杯水之后,李雙梅躺在床上,依然心亂如麻,毫無困意。

      人們常說,萬事開頭難。可她萬萬沒想到的是,新學期招生這么難!

      此時正是2022年7月底,距離開學只剩一個月了……

      2022年是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高中招生的第一年,按照招生計劃,學校的高一年級將設置10個班,可容納學生400余人。然而幾天下來,老師們苦口婆心地講政策、擺優勢,招生結果卻是:整個高一年級,僅招上來一名學生。距離目標相去甚遠啊!

      新建的學校環境好、設施全,來自河北各地的50名優秀教師都集中到這里……如此優質的教育資源,怎么就招不來學生呢?李雙梅思來想去,心中有了答案:問題可能出在一個“新”字上。

      對于一所新落成的高級中學,“新”意味著未知,意味著教學質量難以預料。正因為如此,學生家長的態度大多是觀望,是擔心。

      從學校建設到師資配置,從制度完善到課程設置,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的老師們費盡苦心,下足了功夫。可是,招生情況依然不容樂觀,作為年級主任的李雙梅意識到必須改變思路,與學校領導幾次溝通后,她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利用新媒體!”

      她的意見很快得到了采納。但是,實施卻并不容易。

      微信群建了一個又一個,李雙梅和同事通過各種渠道,把家長們拉進群。起先的一個QQ號已不能滿足工作需要了,她又接連開通了四個。微信群和QQ號上信息不斷,需要及時關注和回復,但負責這項工作的人員有限,那段時間,李雙梅的每一天似乎已無黑白之分,有時候好不容易瞇上一會兒,“嘀嘀嘀”的聲音一響,她又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每一位家長的咨詢都代表著希望——希望了解我們的學校。因此,第一時間回復和解答他們的問題,是對家長的尊重,也會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的良好作風。”李雙梅的話說得平淡,語氣里蘊含的真誠卻打動了許多人。

      辛勤付出終于贏得回報。2022年,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高中首個招生季,新生線上確認415人——超額完成任務!李雙梅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

      二 痛與愛

      在庫爾勒的那段日子,對康林寧而言,有最痛的回憶,也有最愛的惦念。

      康林寧是石家莊市第二十七中學的一名化學老師。2019年,她作為第九批援疆教師來到庫爾勒市實驗中學,之后進入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任教。

      援疆期間,康林寧74歲的母親正患重病,家人理解她的工作,經常讓她通過視頻與母親通話。盡管如此,每次和母親互報平安后,她都忍不住輕輕拭淚,在心里一遍一遍呼喚遠方的媽媽。

      屏前咫尺身千里,忽聞故鄉傳悲聲。康林寧沒有想到的是,思念抵不過無常的命運,母親還是匆匆離開了。當康林寧見到遺像上慈母的笑容時,她肝腸寸斷,終于忍不住痛哭失聲……

      籠罩在巨大的哀痛中,康林寧卻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援疆教師。新學期開課在即,作為年級化學課程組長和備課組長,她在家僅僅待了不到一周,便帶著失親之痛,登上了前往新疆的飛機。

      回到學校的當天晚上,康林寧就投入到工作中。第二天,由她參與制定的新學期課程表如期完成,保證了學生順利開課。

      “那時候剛開學,特別忙,每個老師一天要上多個班的課,晚上還要給青年教師進行培訓。我們太想為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青年教師隊伍了……”康林寧在講述這段人生經歷時,努力讓自己的語氣顯得平靜,然而她眼睛里的光芒,卻讓她的話,有了一種溫暖、堅定的力量。

      三 教育與陪伴

      來自河北經貿大學附屬中學的楊健曾擔任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初中部主任。但是,他說自己不僅僅是個“主任”。

      當老師的人都知道:剛升入初中的孩子們,大多還沒有從小學的喜玩好動中培養起專注的習慣,學習與生活的自律性較弱,需要一定時間作為過渡期,引導得當才能蛻變、成長。

      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的學生同樣如此。剛開學時,孩子們一上課,要么亂扔紙條,要么隨意走動,要么冷不丁喊一嗓子,他們像迎接春天的鳥兒一樣,嘰嘰喳喳好不熱鬧。

      楊健通過觀察發現,這里的孩子活潑開朗,引導他們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生硬說教,必須循序漸進找對方法。

      于是,楊健除了準備教案、按時上課,還給自己和同事們安排了許多教學以外的工作。比如,跟學生談心、陪他們吃午飯、提醒午休等。楊健知道,只要把這些看起來普通的事都做好,孩子們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但是,“把這些都做好”,不僅是對學生的鍛煉,對老師又何嘗不是一種考驗?

      從那以后,楊健和同事們白天忙于教學,晚上看護學生。備課和檢查作業等工作,他們常常是要等到夜深人靜時,才加班完成的。

      日子天天如此——楊健和他的同事們,為學生的改變留足了時間與耐心,卻逼著自己在最短時間里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工作擴容”。

      “我們習慣把這樣的工作狀態稱之為‘朝八晚零’——從早上八時開始,到夜里零時結束。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的老師都是這樣,你在校園里隨便拉住一位,一問便知。”楊健擔心別人不信,說這話時特意挺直了腰板,表情略顯嚴肅。他的同事、來自邢臺市南宮中學的英語老師李長治則補充道:“學生可以休息,老師們卻沒有多少休息的時間;學生可以請假,老師們卻少有假日的空閑。”

      四 省出十分鐘

      “勤雜工”的昵稱,是來自正定縣的永安中學體育老師武書娟給自己起的。

      老師與勤雜工,何以聯系到了一起?

      武書娟掰著手指頭,一項一項說明,聽到最后,所有人都會認同她對這個稱謂的“借用”。

      武書娟是2022年2月來到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的。從來到這里開始,她每天的生活與工作,都寫進了一張又長又滿的日程表——

      每天早晨7時30分,起床音樂響起,武書娟催促學生起床,又督促班干部清點各班出早操的人數,還要到操場上查看各年級列隊情況;

      上課時間,武書娟擔任著高中多個班的體育老師,工作十分繁忙;

      晚上熄燈了,武書娟又成了兼任的“宿舍管理員”——剛住校的學生往往管不住自己,夜深了還在宿舍里說笑打鬧,她總是一層樓一層樓地檢查,一間屋一間屋地巡視,督促學生盡快休息,別耽誤明天的學習;

      待同學們都進入夢鄉,武書娟又有新的事情要做,她拿起笤帚、墩布,在樓道、宿舍門口和水房里,把那些學生和保潔員沒有收拾干凈的地方,再清掃一遍……干完這一切,往往已是凌晨。

      武書娟記得,自己這一批河北援疆教師來到庫爾勒市的時候,當地政府在一個小區給他們安排了專門的宿舍。

      小區距離學校只有三公里,騎車最多十分鐘。然而,因為工作太忙,學校事情太多,武書娟和許多老師一樣,很少能在小區的宿舍里踏踏實實地睡上一覺。從今年春節后返校到現在,她只回過小區幾次。不單她一人這樣,很多河北援疆老師都選擇了這樣的生活,追問原因,他們的答案出奇一致:“在學校里休息,比在宿舍踏實。那么多孩子在學校,隨時都有需要老師的地方,把從學校到宿舍的短短十分鐘省下來,日積月累,能做多少事情啊。”

      在這些老師心中,時間的寶貴與學生的珍貴,已經牢不可分。

      五 校園里的“河北梆子”

      生旦凈丑,唱念做打……在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活躍著一個河北梆子藝術社團。

      這個社團成立于2022年4月,由河北援疆教師、井陘縣第二中學的音樂教師王勁峰創辦,社團成立之初有19名成員,其中8名是維吾爾族學生。

      說起梆子社團的創辦,王勁峰稱之為一個“意外”。有一次上音樂課,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王勁峰為學生唱了一段河北梆子,沒想到,高亢激越的腔調立刻吸引了他們。后來,王勁峰發現,一些學生對河北梆子的喜愛遠遠超過了普通歌曲。能不能把這門傳統藝術融入音樂教學之中?王勁峰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質樸優美的民間音樂和傳統戲曲,對學生有天然吸引力。針對這樣的特點,采取尊重學生、鼓勵創作的教育模式,輔以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社團活動和藝術教育的效果一定會更好——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的河北梆子藝術社團,就在這樣的思路下成立了。

      學生對河北梆子這種藝術形式,喜歡到什么程度呢?王勁峰講述了一段小插曲:

      河北梆子是我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但對于剛接觸這種藝術的新疆娃來說,由于發音習慣不同,看似簡單的一小段唱詞也需要學習很長時間,他們進步緩慢,王勁峰曾一度產生了放棄的念頭。

      一天午休間隙,王勁峰來到排練廳,猛然聽到里面傳來陣陣唱戲的聲音。他推門一看,原來是一位維吾爾族學生,小姑娘對他說:“王老師,我爸爸看了我的表演,說我唱得真好聽,讓我好好跟您學,全家都等著看我演出呢!”學生渴望的眼神,讓王勁峰頓時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心……

      2022年5月,在巴州教育系統組織的一次活動中,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河北梆子藝術社團現場演唱了經典劇目《大登殿》片段,精彩的表演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

      同年7月3日,在巴州的一次匯報演出中,河北梆子藝術社團的表演再次贏得滿堂彩。演出視頻傳到燕趙大地,很多河北梆子老藝術家都為之激動不已。他們特意給學校打來電話,對河北梆子藝術之花在遙遠的新疆綻放,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欣喜。

      從天山到太行,或許我們的習慣、風俗不同,但追求美、熱愛藝術的文化共識,卻能夠讓心靈之弦和諧地共鳴。據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校長馮永莊介紹,學校堅持把思想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教學宗旨,同時深入開展書法、繪畫、戲曲、舞蹈等文化藝術活動,通過多樣化的藝術形式促進民族交融,為文化潤疆貢獻河北力量。

      六 駛向未來的航程

      河北教育援疆的老師們,一批一批來,一批一批走。隊伍輪換,目標卻愈漸明確,他們要把優秀的教育模式留在當地,為庫爾勒市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據了解,自1998年對口援助巴州、兵團二師以來,已有1300多名河北優秀教師在這里留下奮斗的足跡。從簡單的“輸血”式援助,到建立“造血”式、“活血”式多層次、多渠道的教育援疆“河北模式”,他們的努力結出了累累碩果。

      “整體托管庫爾勒市第二十三中學是河北教育援疆的一個優秀典型,也是河北第九批援疆工作的重要創新。”河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臨時黨委書記、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指揮長徐付軍表示,探索創新“托管式”教育援疆模式,不僅實現了模式快速植入、人才集體作戰、資源多方整合、效能整體提升,達到了“1+1>2”的效果,而且是文化潤疆、教育援疆的高度融合,為切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

      河北援疆教師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我講述的這些只是一個開頭。然而透過故事的開頭,我們卻仿佛看見:優秀的河北教育工作者,正用行動助力“梨城”教育乃至新疆教育這艘巨輪,穩穩地駛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