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孩子的眼光打量自然 ——評何騰江科普散文集“自然里的文學課”系列
野鳥、蟲子、植物就像人一樣多彩復雜,各有風格。作家何騰江的科普散文新作“自然里的文學課”系列,內含《不怕腦震蕩的啄木鳥》《誰都不敢和螳螂打架》《蒲公英說走就走》三冊,以一個鄉下孩子的特有目光打量自然,從成人世界中獲取經驗,對90種動植物進行觀察記錄,無論是“美麗的空中舞者”紅嘴藍鵲、“行走的苦吟詩人”樹鷚,還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屎殼郎、“昆蟲界的跳高冠軍”螞蚱,或者“說走就走”的蒲公英、“不耍脾氣”的蕹菜,一到作者筆下,一下子生動了起來。全書沒有太多的專業術語和抽象概念,卻做到了科普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把童年時代拉回來,與小讀者“零距離”接觸。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實的文學樣式,承傳了史傳里的“實錄”精神,要求寫真人真事,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加工。科普散文也不例外,應選擇作者熟稔,兒童經驗所及,可深入淺出的命題。“自然里的文學課”系列有一個固定的觀察地點——“我”的出生地、成長地——雷州半島的靈界村。那里就是作者童年的樂園,那么多的野鳥、蟲子和植物,讓這片土地每天都上演無數精彩的故事,讓他每天都有發現與驚喜。
比如“小時候,我沒少跟茅草根打交道”“小時候,我家牛棚邊長滿了野草,其中就有少許的蒲公英”“車前草長在山嶺上,長在荒野里,長在房前屋后,常出現在我的少年生活里”“鄉下的月光明亮,清晰地將我的身影映在地上。蹲在村道上觀察屎殼郎運糞球,也是我年少時的一件樂事”“少時住在靈界村,那時在茅屋里時常可以見到蜘蛛織網”“餐桌前,我們時常一邊吃飯,一邊拍打蒼蠅,這是我少年時代常見的生活場景”。這套書系里的科普散文都來自作者的童年生活,都有他童年的影子。
作者把遠去的童年時代拉回來,拉回到現在,并和現實融合融化在一起,讓讀者特別是農村的孩子感到“好像”就是自己的童年;也給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帶去一縷山野的清風,讓他們嗅到陽光和草的清香,聽到蟲鳴和溪水的歌唱。正是因為這種帶有故事性的敘述方式,抒發兒童認知的感情,追求富有童趣的詩意美,形成了這套書系與小讀者的“零距離”接觸。
科普與文學的結合,童心和童趣的當下呈現。“自然里的文學課”成功的另一“訣竅”是科普與文學的結合。在何騰江的散文中我們能看到他常常引用數學、醫學、物理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概念,結合敏銳的個人感受,打磨成較為準確的比喻。對不同動植物的精細刻畫,加上對自然法則的體悟,很像是一部抒情性質下的博物考據讀物。以種類繁多的鳥類為例,若非深切了解,寫起來很容易走樣。如果了解得愈深切,寫起來愈嚴謹,愈能深入淺出,也愈知道何者可寫、何者不可寫。
比如寫彩鷸,作者并沒有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而是以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先為小讀者捧出一幅畫,“收割后的稻田,蒼茫一片。黃昏,一個少年站在蒼茫的鄉野暮色里,獨自憂傷。生活的重擔,早已壓在他稚嫩的肩膀上。”(《讓人一眼就喜歡的彩鷸》)隨著鏡頭慢慢拉近,畫面定格在“一個少年”——“我”的身上,由景及人,為后面彩鷸的突然出現,在“我”的面前展現出令人驚嘆的美,“俘獲了我的心”作了鋪墊。接下來,作者重點描寫了彩鷸的顏色、體型、形狀和生活習性等。而對彩鷸覓食的過程寫得尤為細致、生動和有趣:“彩鷸的腳步越來越近,那些到處亂竄的昆蟲,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它收入囊中。”“即使沒有這些昆蟲或田螺,彩鷸在這一片稻田里也餓不著。那些遺落在田里的稻谷也是它的最愛,就連植物的葉、芽、種子,彩鷸同樣吃得津津有味,真是一只不挑食的鳥。”觀察入微,將豐富的知識加入敘事抒情,主動進行“學科跨界”,這也是對兒童散文語言邊界的一種延拓。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開頭分兩個部分,敘述者的心理主體是不同的。前者是成人自我在回憶,后者是兒童自我在描繪。作者確是直接以兒童之心去感受他眼前的彩鷸,是童心和童趣的當下呈現。讀這樣的文字,我們仿佛感到是童年的作者在向我們娓娓道來。
豐沛的童年生活帶給孩子不一般的審美體驗。優秀的兒童讀物,應該具有模范作文的功用,兼顧教育、心理和美育功能。除此之外,因為孩子的知識層面總體上來說差異不大,兒童科普讀物少有對象上的區分,所以科普類讀物還務必得講求趣味。這其中,除了童心和童趣,語言是起決定作用的一個因素。首先強調要表達完整、形象生動而有童趣,遣詞造句要謹慎推敲,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在“自然里的文學課”書系中,我們能夠看到作者有語言的自覺,盡量規避“科普腔”“散文腔”,力戒陳詞濫調,使作品帶著鮮明的個人色彩,有聲音、有味道、有色彩和畫面感。
“椋鳥天生愛熱鬧,叫聲嘈雜,聚集在一起的時候,你一言,我一語,吵得很”“食蚜蠅也有調皮的時候。看!它懸停在半空中,不停地拍打著翅膀,似乎在炫耀‘我的懸停水平不錯吧’”“拉拉藤總是不安分的,像在課堂上搗亂的孩子,不惹點事是不會收斂的。它不好好在荒野上生長,長著長著就開始調皮了,探頭探腦地往田里湊”等等,不僅活靈活現地寫出了椋鳥、食蚜蠅、拉拉藤的特征和特點,而且展現了“我”豐沛鮮活的童年生活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是寫動植物,何騰江卻有著特殊的介入方式,他并不單純從科普的角度去觀察它們、記錄它們,而是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動植們的生活中去,并試圖了解它們。年少的他曾經瘋狂地去追逐一只紅嘴藍鵲,為的是想要用它修長的紫藍色尾羽來做一只毽子。多年以后回想起這件事,作者還在為當年的無知而感到羞愧:“紅嘴藍鵲就這么輕輕劃過我少年時期的天空,讓我銘記一生。此后,每每想起故鄉的鳥,肯定少不了紅嘴藍鵲。”(《空中舞者紅嘴藍鵲》)這樣一種融入了真與情的寫作,使得這些童年生活留下的自然“照片”有了光與影的閃動,有了溫暖的表情,從而格外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