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強:以廣闊的現實主義來反映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人文社是“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的子計劃“名刊名社拓展計劃”的簽約單位之一,很高興代表人文社來向大家匯報我們的工作和思考。
2022年以來,中國作家協會發起了“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遷徙計劃”、“揚帆計劃”等等,這些計劃每一項都是大手筆、大動作,每一項都以精準的切入、務實的舉措,體現出中國作協引領、聚合全國文學力量,為推動新時代文學繁榮、建設文學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雄心壯志。人文社一直以來深受中國作協的關心關愛,一直受到全國作家的鼎力支持,對于這些計劃,人文社是衷心擁護,并愿意做出積極的貢獻。
“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去年3月發布,今年2月人文社和《當代》雜志納入“拓展計劃”。時間雖然不長,但我們圍繞“計劃”的主旨要求,有意識地約請作家、組織稿件,其間對于諸多稿子有辨析、有選擇,目前也有多部長篇小說已在進行中。回顧這一段時期的工作,向大家報告一些我們的認識。
一是還要強調現實邏輯的發展。2022年8月,“山鄉巨變計劃”的正式啟動選擇在《山鄉巨變》的發生地、周立波的故鄉。這是對周立波先生的致敬,也是為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樹立一個精神參照系。周立波先生深入鄉村,以平視的眼光、融身其中的體驗,書寫時代趨勢下人民生活和心靈的種種反映,為文學史留下了一系列動人的形象,為已經流逝的特殊年代留下了不可復制的文學樣本。《山鄉巨變》1958年在《人民文學》發表后曾接到諸多讀者來信,周立波做了一篇答讀者問,刊登在《人民文學》1958年第7期上。其中有幾個觀點印象深刻,他說,“我以為虛構只能建筑在作者對于現實中的人和事的細心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文學的技巧必須服從于現實事實的邏輯的發展”。“文學技巧”和“現實觀察研究”、“現實事實的邏輯發展”,周立波顯然辯證處理、更看重后者。時代主題與時俱進,作為文學基礎的“現實邏輯的發展”這個基點不變。
作為出版人,今天強調主題出版,追求的依然是符合歷史或現實邏輯的、同時文學性很強的的主題出版,可惜許多所謂的主題出版落在了“主題+文學性”這個公式上。這個公式加上“現實邏輯的發展”這一環,才算完整。至于這一環為什么沒有那么突出,作品為什么有些“失真”失去了“動人”,原因可能多種多樣。周立波是1954年回到故鄉益陽開始創作《山鄉巨變》的,就在他回鄉的前一年,1953年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文代會。會議的一大任務是對文藝創作的公式化、概念化,對文藝批評的庸俗化、簡單化進行糾偏。《山鄉巨變》是糾正公式化、概念化的重要收獲之一。對我們出版人來說,這里有很多歷史啟示。
二是以廣闊的現實主義視野,推出“形神兼備”的優秀精品。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農業強國要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由表及里、形神兼備”是新時代鄉村建設的愿景,是對這個愿景的文學表達,是否也可以看作“新時代山鄉巨變”精品力作的判斷之一。新時代的農業農村農民,正經歷歷史性變革,政策層面上由脫貧攻堅銜接過渡到鄉村振興,全面而具體的落實基點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五大振興”是普遍的、一律的指向,也是選擇“山鄉巨變作品”出版的題材指向。但在當代中國正翻天覆地變化的大地上,具體的、個性、人性的轉折銜接既有震撼人心的理想主義,更構成了廣闊的現實主義。“虛構的能力遠遠不及實際的發生”。作為出版人,我們傾心出版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這樣的優秀作品,去年出版了范穩的《太陽轉身》并獲得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我們同時高度推崇今年最新出版的陳彥的《星空與半棵樹》。這部小說面對新時代這艘高速運行的列車,寫出了鄉村治理、生態保護和“人的轉變”的過程,寫出了城鄉融合下文化中的“變與不變”、弘揚與傳承。我們正在籌備的王躍文的《家山》第二部,阿乙的《未婚夫》等作品,也是以全面的、整體的、文明的,同時也是細部的、人性的、文化的視角,以廣闊的現實主義來反映新時代的“山鄉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