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來源:《文學評論》 | 劉躍進  2023年07月20日09:04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強調要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真正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戰略性和指導性。這既是新時代黨對領導文化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更是指導學術研究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 思想解放拓寬文化發展空間

      文化傳承發展需要思想解放。我曾撰文指出,近代以來,民族危機、社會危機、文化危機、政治危機、經濟危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嚴酷的社會現實激起了部分先進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在當時的思想界,無政府主義、個人主義、法國大革命思想、尼采的悲劇哲學以及俄國革命思想等此消彼長,你方唱罷我登場。面對積貧積弱的現實,中國最早一批睜開眼看世界的先行者,深刻地理解了弱肉強食的進化論法則,所以進化論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進化論思潮極大地推動了近代中國思想界的革命,其積極意義不可否認。但是,文化的發展并不是一個非此即彼、優勝劣汰的進化過程。進化論并不能為文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復雜問題提供合理的解釋。恪守進化論的觀點,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性問題。在理論探索過程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道路。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是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五四”運動以來,對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存在一種認識誤區,認為傳統文化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在遇到工業文明產物的馬克思主義之后,其歷史糟粕便一覽無遺。因此,有人主張用西方文化(包括馬克思主義)取代中國傳統文化。但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工業文明并沒有完全取代農業文明,而是對農業文明的繼承性超越;文化的進化更不可能是一個非此即彼、優勝劣汰的過程,其中復雜的原因迄今仍是有待論證的重要課題。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傳統向來主張辯證地批判繼承,并沒有直接地否定傳統,更沒有消解民族文化的傾向。如果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對傳統文化的否定,主張以之替代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功能、反思功能就將消逝,這無疑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由之路,就要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久,“兩個結合”作為“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重要理論成果被寫進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二 五大特性彰顯中華文明魅力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這一重要論斷界定了中華文明的不可復制性,既是走向現代化的深厚根基,也是走向世界的必然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9月24日召開的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大會上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十五大類思想,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從五個方面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作了精深概括。

      第一是延續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經歷漫長的歷史歲月從未中斷的文明。不少學者指出,西方文明帶有很強的斷裂性特征,特別是近三百年來的西方近代文明,其與古典文明之間經歷了長期的斷裂。反觀中國,文明的傳承綿延不絕。在思想領域,“大一統”學說以“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的特性,成為維系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和保持中華文明連續性的關鍵。在史學領域,考古學發現,中華文明是以中原文化為中心不斷發展的,繼而形成滿天星斗的局面。修史傳統,尤其是自《史記》以下的正史文獻,對于強化中華文化歷史的統一性和傳承性,具有重要意義。在文學領域,《詩經》和《楚辭》奠定了中國文學的經典傳統,漢代以下兩千年的中國文學,自覺紹續詩騷傳統,弘揚風雅精神,發揮比興藝術,使文學的發展變化也有了內在的傳承性和一致性。正是這樣一種文明的延續,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第二是創新性。中華文明不是落后和保守的,《禮記》云:“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類似這樣的論述還可以舉出很多,旨在強調中華文明積極進取、追求創造的品格。但是,中華文明的這種進取不會以損害全人類所生存的自然環境為代價,不能以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殘害或片面追求個人欲望為目的,而要在和諧融通中追求進取,在事態平衡中謀劃創新。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第三是統一性。董仲舒曾在《春秋繁露》中推舉《春秋公羊傳》所提出的“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的夷夏觀,不論哪個民族,只要接受了華夏禮樂文明,就當以華夏視之。這是以文化而非種族為標準來區分夷夏,深刻展現出了中華文明的內在統一性和包容性。周秦漢唐,中國封建社會真正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富強,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基礎,此后歷朝歷代,官方無不尊奉中華始祖。明代嘉靖年間在南京還修建中華帝王廟,清代康、乾時期將帝王廟遷移到北京。乾隆認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他特別強調了“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的歷史事實。這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根本所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論觀念,多次強調“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構建了以平等和尊重為前提的中華文明基本框架,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第四是包容性。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以“江海下百川”的寬懷心態對待本國文明和外來文明,不僅要“和而不同”,還要“求同存異”,注意不同文明在對立統一中的相互吸收和補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第五是和平性。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又指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們先人早就認識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周易·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華文化中,無論是天文、地文,還是人文,都強調一個“文”字。文為本,化為用,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不斷追求文化的交流互鑒,堅定維護文明的合作共贏,絕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更不會搞對抗,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三 “兩個結合”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

      “兩個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第一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探索出來的一條推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法寶。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的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了“第二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作出的新的原創性貢獻。

      首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建立了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再到社會主義建設,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性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都得以充分發揮和表現。歷史發展到今天,全面認識我們的國情,系統總結我們的制度,認真回顧我們的道路,我們發現,中華文化基因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有著高度的契合,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必須遵循中國文化規律,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轉化為中國本土化的內容,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造性轉化,才能實現創新性發展。延安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著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問題,作了系統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主張。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文化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又歷久彌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1944年,毛主席在延安與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再次強調:“繼承中國過去的思想和接受外來思想,并不意味著無條件地照搬,而必須根據具體條件加以采用,使之適合中國的實際。我們的態度是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和外國的思想。我們既反對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無論是古代的遺產,還是外國的精華,最終都要經過我們自己的頭腦思考、過濾,然后決定選取哪些有益東西播種在自己的土壤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發芽,激活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其結果是相互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再次,“兩個結合”筑牢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道路根基,生成了“新的文化生命體”。從中國歷史上看,每到重要轉折時期,思想的抉擇,文化的建設,往往能夠決定一個民族的生存方式及其發展方向。漢、唐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而此前的秦、隋都是短命王朝,世祚不久。究其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秦、隋在思想文化建設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漢、唐則充分吸取了歷史經驗教訓,在建國后逐漸由武功轉向文治,文武兼擅,外王內圣,經過百年努力,走向鼎盛。從當前世界范圍看,資本主義正在走向衰落,新的政治形態正在形成,這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大勢。政治形態的確立必將深深地根基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了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兩個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

      四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將照亮新的世紀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全新概念。以人類學視野觀之,新歷史起點上的文化傳承創新的目標就是要構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前現代社會,中華文明是人類世界文明中最為重要的形態。現代社會,基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一定能夠在多樣文明中展示自身獨特的魅力。對此,在《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中,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兩位學者形成高度共識:中國文明將照亮21世紀。相較于其他類型的文明,新時代中國彰顯了尊重多樣、平等協商、寬廣包容等現代文明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了人類文明的基本特征,認為文明的多樣性、平等性和包容性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根基和前提。

      文明的多樣性,如同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正是這種多樣性,構筑了我們這個星球的生命本源。沒有多樣性,就沒有人類文明的繁榮。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樣性及交流互鑒可以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強大動力。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大同”等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平等觀,認為沒有平等性就沒有人類文明的交流和發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消除疑慮和隔閡,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活力和動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沒有包容性,就沒有人類文明的進步。

      總之,人類文明因為多樣才需相互交流,人類文明因為平等才會相互尊重,人類文明因為包容才能共同進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現代文明的論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彰顯了我們黨對歷史的自覺能動而堅固的執政理念。對于民族而言,這一主張給中華文明賦予了豐富的現代內涵,展現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對于世界而言,這一主張為中華民族搭建了與世界對話的平臺,為現代世界文明建設注入了新鮮活力。

      五 不負重托勇毅擔當新的文化使命

      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征程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如何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了明確的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兩個結合”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保證。做好學術研究工作,也必須以此為指導。

      首先,堅持學術研究的繼承性和民族性,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學經典的研究工作。中國文學的實踐告訴我們,經典作家作品地位的確立來自歷史的選擇。這種選擇,最為傳統也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選本與總集的編定。從孔子刪定《詩》《書》、王逸編選《楚辭》、蕭統輯錄《文選》,到后世《樂府詩集》《唐宋八大家文鈔》《古文觀止》的出現,都是經典確定的最重要方式。經過大浪淘沙留存下來的經典作品,具有強大的引導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可以充分發揮其言微旨遠的審美作用和明辯是非的教育作用,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增加現代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可以強化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自信。

      第二,堅持學術研究的原創性與時代性,重點做好現、當代文學,包括臺港澳文學的研究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現當代優秀的文藝作品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淀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道德情操,體現著民族精神的感染力和文學藝術的創造力,我們應當以宏通而又嚴謹的學術態度,編選一套《中國文學讀本》,重點凸顯20世紀以來的經典作品,為新時代文學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第三,堅持學術研究的系統性與專業性,在此基礎之上做好文化普及。新時代文學研究者,不僅要以專業態度系統研究文學經典,普及文學經典知識,還要努力把我們的普及著作打造成經典。如果沒有深入系統的學術研究作基礎,如果沒有學術研究的專業性素質作保障,文學研究工作就會誤入歧途,文學經典的推廣與普及就會流于形式,甚至遺害無窮。

      繁榮發展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要從我做起,從具體的科研實踐做起,把高遠的學術理想與腳踏實地的研究工作結合起來,堅守中華文化傳統,立足當代社會現實,借鑒外國先進文化,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食洋不化;必須充分挖掘中國歷史資源,把握當代社會脈搏,發展繁榮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創造當代中華文化的輝煌;必須熱情地關懷人類,面向未來,全面展現中華優秀文化的特色、風格、氣派,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我們要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不辜負時代的重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高清性色生活片|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情侣91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美女视视频专区| 国产的一级毛片最新在线直播|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99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高清乱理论片在线看|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美妇与子伦亲小说|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特级毛片a级毛片在线播放www| rbd奴隷色の女教师4|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欧美又粗又长又爽做受|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六月丁香婷婷天天在线| 欧美一级特黄aa大片在线观看免费| 菠萝蜜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亚洲国产日产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第一区| 欧美激情乱人伦| 又大又湿又紧又大爽a视频| 德国女人一级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777米奇影视第四色|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 欧美aaaaaa级午夜福利视频| 波多结衣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精品视频国产网| 十七岁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黄色片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综合网| 最新国产乱人伦偷精品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中国一级特黄高清免费的大片中国一级黄色片|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久久久无码精品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