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蔚藍的天空,飛翔的翅膀
      來源:人民日報 | 陸應鑄  2023年07月13日08:33

      地球之腎,灘涂濕地,綿長平緩的海岸線,一馬平川的肥沃平原……一條全球矚目的候鳥遷徙路線從黃海之畔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經過。

      全球數百億只候鳥,探索出九大國際遷徙路線,其中“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線”經過我國東部沿海的江蘇鹽城。這里地勢平緩,氣候舒適,河網密織,魚蝦肥美。這條擁擠的遷徙路線,飛翔著丹頂鶴、勺嘴鷸等幾十種世界性珍稀鳥類。

      秋來春去的候鳥,生生不息的留鳥,在此匯聚,繁衍生息。

      鳥窩的心結

      天空之鏡映照生態之美。

      在太平洋西海岸這片美麗神奇的濕地上,勺嘴鷸的樂園——江蘇鹽城條子泥濕地保護區,正打造候鳥遷飛“中轉站”,建設720高地。修復生態、回歸自然的每一步,背后都有人們的辛勤付出與不懈努力。

      生態保護需要供電設施的支持,后者的安全運行則要預防鳥害,實際工作中,愛鳥與護線常常是一對矛盾。如何克服困難、化解矛盾,做到保護生態與安全運行兩不誤,并非易事。

      李春岳,今年27歲,敦厚樸實,看上去比同齡人更成熟穩重一些。他是江蘇東臺弶港本地人,2019年到弶港供電所上班。用他自己的話說,三年多來,每天都在與鳥兒們“斗智斗勇”。

      李春岳小時候吃過鳥的虧。那時家里搞大棚種植西瓜,有幾只喜鵲在大棚旁的樹上筑窩,經常將鳥糞拉在大棚上,他就用竹竿把喜鵲窩給搗毀了。沒想到,隔天大棚塑料薄膜就被喜鵲啄破,剛修補好,沒過幾天,喜鵲又來啄大棚里成熟的西瓜。媽媽告誡春岳,以后千萬不要惹這些鳥,它們不但“記仇”,還會成群結隊來“報仇”呢。

      媽媽的告誡猶在耳邊回響,上班第一天,李春岳就與喜鵲較上了勁。師傅告訴他,超過80%的跳閘斷電,與喜鵲筑巢安家有關。有一次,東沙線某區域突然跳閘停電,練智陽副所長帶領李春岳等人迅速趕到現場。原來是當天有霧,喜鵲銜了潮濕樹枝飛上電線桿,觸電著火引起跳閘,瞬間燒焦的喜鵲從空中掉下來,引燃地面雜草,附近單位正組織人員滅火。

      從地面朝電線桿頂端望去,還有一只遭電擊而面目全非的喜鵲孤零零立在那里,十分可憐。技術員曹威穿戴好絕緣防護裝備迅速登桿作業,細致檢查,不到半小時就清除故障恢復供電,把停電給沿線用戶造成的影響降到最小。

      故障很快排除了,但兩只“肇事”喜鵲遭電擊的慘狀,深深印刻在李春岳的腦海,揮之不去。從那天起,李春岳內心不再糾結,他徹底想明白了,不讓鳥兒在電線桿上筑巢,把鳥兒驅離高壓線,既是保障輸電線路正常運行的安全要求,更是幫助這些鳥兒規避滅頂之災的最好辦法。

      良禽擇木而棲——此言不虛。李春岳發現,喜鵲筑巢安家也要挑地方,茂密樹林的邊緣,大路邊、大河邊的樹木,空氣流通好,是喜鵲心目中的理想棲息地。喜鵲喜歡選擇電線桿,是因為它更高、更穩固、更安全。曾有高壓線經過一片垃圾場,那里經常散發異味,就看不到一只喜鵲筑窩。后來垃圾清理了,種植成片樹林,喜鵲們紛紛往這里的電線桿上銜樹枝。李春岳就把這一段列為重點巡查區域。

      在李春岳眼中,喜鵲是一種充滿智慧又特別能干的鳥兒,它們筑就的鳥窩,看上去像是一團雜亂無章的枯枝,其實每一根都相互交織,井然有序,堅固耐用,一般的大風吹不掉。他和同事曾經遇到過一個直徑六七十厘米的大鳥窩,上下三層,背風的側面有洞口,頂端有蓋,像一件做工精細的工藝品。

      如果電線桿上出現鳥窩,必須第一時間清理干凈。但清理鳥窩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喜鵲不會輕易放棄自己選中的地盤,它們不厭其煩地往電線桿上銜樹枝。李春岳和同事們想了各種辦法驅鳥,在電線桿上放置特制驅鳥藥物,過了幾天,藥物氣味淡了,喜鵲又來筑窩;安裝那種一有風就轉動的驅鳥器,聰明的喜鵲觀察幾天,能銜來樹枝別住轉動的風葉,繼續筑窩。更有意思的是,有幾只喜鵲,見自己銜來的樹枝都被人清理了,它們本已在別的地方搭建窩巢,但每天還會銜幾根樹枝放在電線桿上,故意讓人去清理,就像小孩子的惡作劇。

      每天與這些鳥兒打交道,李春岳形成了自己的工作規律:在鳥兒筑窩的春季,他正常上午巡查線路,下午四五點后開始沿線清理鳥窩,遇到陰雨天就增加巡查清理頻次,保障線路運行安全。

      技術員曹威,管理轄區內23條線,其中有13條20千伏線路。他每天要駕車400多公里,重點巡查裸導線、借用桿線、水平排列的線路,他將風險系數比較高的45處點位熟記于心,每天必查。這些點位的開關、避雷器、熔斷器、連接點等裸露部分都要查看清楚,不能有鳥或樹枝等異物觸碰。為了確保安全,曹威曾經安裝過三個超聲波驅鳥器,開始幾天有效果,后來發現作用不大。他也曾試著自己動手給喜鵲搭窩,可喜鵲并不領情,看不上。

      同事程磊開始轉變思路,在堅持不懈清理鳥窩的同時,疏堵結合,主動示好。2022年3月,他們研究東方白鸛、鸮、隼等國家級保護珍禽的生活習慣、鳥窩形態特征,設計制作了200多個人工鳥窩——外層是堅固的金屬件,里面第一層是樹枝,中間層鋪上柔軟干爽的茅草,里層是細碎軟絨布。他們將這樣的“標準間”與“樣板房”,安裝在喜鵲特別喜歡筑窩的桿塔上。鳥兒們似乎感受到了人類的友好與用心,漸漸地來這里安了家。

      護鳥熱線

      鳥語花香,和諧家園。

      這是一片美麗的世外桃源,9條河流從四面八方蜿蜒匯集而來,萬頃葦灘,滿目青綠,飛禽嬉戲,魚蝦遨游,令人心曠神怡。這是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的夏天。

      午后,九龍口鎮梅蘇村三組的滕秀英正坐在屋前與鄰居聊天。79歲的滕奶奶指著門口路對面的鐵塔說,自從住在這里就看見上面的鳥窩了,十幾年都沒有動過。滕奶奶視力不錯,遠遠地望著窩邊兩只鳥出神。

      早在2015年巡線時,技術員徐長勇就注意到了滕奶奶家附近桿塔上的鳥窩,他站在塔下觀察,體型如此龐大的鳥,平時很少見到,像白鷺但比白鷺大,像丹頂鶴但看不到頭頂的紅色,于是掏出手機拍照片,回家給兒子徐晨看。徐晨在網上搜索,驚喜地告訴爸爸,這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學名叫東方白鸛。

      從此,徐長勇每次巡線,都會對遇到的人講,這是東方白鸛,被譽為“鳥中國寶”,是受法律保護的珍禽,我們要共同愛護它。

      有一次,在附近小河邊,徐長勇發現一只腿部受傷的東方白鸛在拍打著翅膀,他和正好路過的村婦聯主任季正昌一起,把它抱到季家包扎傷口,精心呵護。徐長勇每天都跑去探視,給它喂玉米粒,它扭過頭去,不吃;捕來鮮活的小魚小蝦,放到它面前,它吃得津津有味。一個星期后,腿傷痊愈,白鸛歸巢。

      此后一連數日,這只白鸛每天上午都會飛到季家門前逗留,仿佛是向救命恩人表達感激之情。

      1998年出生的荀順,工作才4年,卻是徐長勇最得力的工作伙伴。這個帥氣而質樸的小伙子,經常會在朋友圈里分享東方白鸛的照片,茶余飯后,親戚朋友也經常聽他講解東方白鸛的故事。他還將東方白鸛的形體特征、生活習性和保護知識以及“護鳥熱線”制成微信二維碼,印在“候鳥生命線”標牌上,同時,標注電力設施名稱、編號、電壓等級等信息,向沿線居民宣傳愛鳥護鳥、保護電力設施的相關法規。他們還多次進學校開展科普教育,培養青少年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

      一條護鳥熱線,傳遞著溫暖與愛心,承載著擔當與責任。

      “有一只鳥被困在鐵塔上,塔很高,請你們盡快派人來處理。”2023年2月17日11時,國網鹽城供電公司技術員陳業接到110打來的電話,立即駕車趕往現場。

      陳業和同事現場勘查后判斷,停電施救是最快的辦法,但220千伏都映線涉及用戶多、負荷大,一旦停電將影響很多用戶,于是他們決定采取帶電作業施救。陳業立即聯系正在100公里外施工的帶電作業班,該班安排經驗豐富的劉成軍前來救援。一到現場,劉成軍就向野生鳥類救助站的張夢了解救助東方白鸛的注意事項。

      劉成軍攜帶救助包,開始攀登53米高的鐵塔,向被困的東方白鸛靠近。他小心翼翼,確保自身及攜帶工具與帶電導線之間保持3米以上安全距離。解救過程十分驚險,“我靠近東方白鸛時,它倒掛在避雷線上,不停地用喙叩擊鐵塔,想自救。為了不讓它再次受傷,我登上了塔頂鳥巢處。”劉成軍說,東方白鸛體型較大,具有攻擊性,看到有人靠近,使勁兒扇動翅膀掙扎,加上高空風大,給救援增加了難度。劉成軍將受傷的東方白鸛穩固在鳥巢中,趕緊幫它解開纏繞在避雷線上的魚線,把它裝進袋子里,安全下塔。

      9分鐘后,劉成軍成功將東方白鸛帶到地面。緊接著,在張夢的協助下,他將鼠夾及魚線從東方白鸛的腳上安全取下。張夢分析,這只東方白鸛在落地時不慎被帶著魚線的鼠夾夾住了,帶著鼠夾回巢后,又將魚線纏繞上避雷線,不停掙扎,導致腿部流血過多,傷勢嚴重。

      隨后,這只受傷的東方白鸛被送到野生鳥類救助站,由工作人員對它的傷口進行消毒、包扎和觀察、救治,傷愈后放歸大自然。

      自2017年起,鹽城市開始對珍禽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的電力設施進行遷改、非供電資產電力設施整改,加快推進緩沖區生態修復。截至2021年5月底,供電設備已完全退出鹽城境內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

      電力線路為鳥而來,又因鳥而去。把天空還給翅膀,為候鳥保駕護航、清理通道,給珍禽提供更為安全、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人們一直在努力。

      照片的故事

      鶴鳴九皋,聲聞于野,延頸而鳴,舒翼而舞。

      丹頂鶴,別名仙鶴,體羽潔白,頭飾紅冠,體態俊健,舞姿曼妙,氣度非凡。從古到今,一直被視為吉祥如意、健康長壽的象征。

      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大的沿海灘涂濕地保護區之一,重點保護以丹頂鶴為代表的濕地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說到丹頂鶴,就不能不說這位“鶴癡”——吉洪俊。

      吉洪俊雖已73歲,看上去卻顯得很年輕。1985年,吉洪俊在部隊服役15年后,轉業到地方工作。業余時間他喜歡攝影,他的鏡頭總是瞄準一線職工,捕捉工作中的動人場景。那時候,他節衣縮食,買了一臺鏡頭有點發霉的打折相機。為了節省資金,他在原本狹小的家里騰出一角,做成簡易暗房,借錢購買設備,自學沖洗膠卷。寒來暑往,他在這里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

      上世紀80年代,吉洪俊在保護區采訪時了解到:從黑龍江來的徐秀娟為了保護珍稀動物獻出年輕的生命;一些不法分子潛入保護區,偷獵珍禽,牟取暴利;附近老百姓缺乏保護意識,為了防止丹頂鶴啄食麥苗嫩芽,在麥苗返青的田塊噴灑農藥……聽到這些情況,吉洪俊心情十分沉重,他意識到,作為一名攝影師,自己有責任通過攝影作品做點什么。

      于是,吉洪俊一頭鉆進暗房,望著自己拍攝沖洗出來的第一張丹頂鶴照片——朝霞滿天,蘆花淺水,鶴舞翩躚,生機盎然,他沉浸其中,興奮不已。

      從此,人們發現吉洪俊變了,節假日總愛一個人往離家40公里外的丹頂鶴保護區跑。妻子說他連做夢都在念叨鶴。與丹頂鶴打交道多了,吉洪俊摸索出了它們飲食起居與活動的規律:丹頂鶴白天選擇便于集群覓食的地方,夜晚選擇隱蔽棲息的環境;與人的警戒距離一般保持在500米開外,你進它退,你退它進,要想在100米左右靠近拍攝,就要提前隱藏“埋伏”好,靜靜地等待守候……許多人以為,拍攝丹頂鶴是一件愜意的事情,其實,拍攝的背后,攝影師經歷的疲憊、孤獨、艱難、危險,常常不為人知。

      回憶30多年拍攝丹頂鶴的歷程,有一次特別的經歷讓吉洪俊刻骨銘心。1995年冬天,北風呼嘯,天寒地凍。那天,吉洪俊凌晨4點鐘就起床,背上攝影包,帶著丹頂鶴愛吃的玉米粒,走向灘涂濕地。這時氣溫已降至零下7攝氏度,伸手不見五指,天空飄著雪花,雖然凍得牙齒打顫,但他心里想到陽光下的白雪、白雪上的丹頂鶴,那該是多么美好的畫面!

      摸索了一個多小時,他還沒有找到前一天搭好的草棚。這可是一望無際的灘涂沼澤,周圍長滿了鹽蒿草和蘆葦。他意識到自己迷路了!就在這時,一陣鉆心的疼痛從腳下傳來,雨靴被尖銳的蘆葦根戳破,傷到左腳,吉洪俊從衣服上撕下一塊布,簡單包扎一下,忍痛站起來往前走,繼續尋找草棚……

      直到東方泛起魚肚白,精疲力竭的吉洪俊終于找到了草棚。當他從洞口看到飛來覓食的丹頂鶴,立即端起相機,按動快門……不知不覺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他拍了9卷膠卷。離開草棚時,兩條腿像灌了鉛似的,一瘸一拐,肚子餓得咕咕叫,但300多張照片在手的吉洪俊,卻像個凱旋的將軍似的心滿意足。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年來,吉洪俊拍攝的丹頂鶴題材照片超過1.5萬張,先后在報刊上發表300多幅;作品《金灘鶴語》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作為官網定幀畫面展示。

      近些年,吉洪俊滿腔熱忱地投入拍鶴護鶴的公益活動中。他手機里建有好幾個拍鶴群,每年10月份開始,群里就熱鬧起來了,他在群里發布拍鶴線路,還經常自己駕車去鹽城機場、火車站接送來自外地的影友。聽說保護區要籌建丹頂鶴博物館,他無償捐贈80多幅珍貴照片。

      走進吉洪俊的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丹頂鶴集群歡舞的巨幅照片。每次步入家門,他都會盯著它觀看一會兒,這是他攝影生涯的得意之作,也是記錄他與丹頂鶴的情緣之作。

      “濕地之都”,鶴鳴鹿舞,飛禽走獸,各得其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目之所及,一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