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合力鑄就新時代文學高峰
      來源:人民日報 | 韓敬群  2023年07月11日08:09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藝界呈現可喜變化,文藝創作取得豐碩成果,新時代文藝成為社會關注熱點。本版推出“堅持‘兩創’·關注新時代文藝”專欄,約請優秀作家、優秀藝術家、藝術創作者、評論家、翻譯家等從不同角度探討文藝新現象新趨勢,總結有益經驗啟示,為繁榮發展文藝事業建言獻策。

      ——編 者

      核心閱讀

      隨著全社會文化自信的增強,越來越多作家藝術家認識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是文藝創新的寶藏。年輕一代作家開始積極主動地深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山”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既是態度問題,也是能力問題。今天的寫作,不僅需要“十年磨一劍”的定力,也需要作家下大力氣、下大功夫去深入研究這個時代、研究我們的人民,提煉生活、穿透生活,讀懂社會、讀透社會

      時代抵達的地方,思想和文學應該抵達;而思想和文學抵達的地方,出版也必須抵達。只有把文學事業的各方面力量充分發揮出來,才能不斷開創文學新境界,鑄就新時代文學高峰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新時代文學與新時代洪波奔涌的生動實踐、豐富多彩的人民生活相伴同行,呈現異彩紛呈的景象。創作生產更多與偉大時代相匹配、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審美需求的高質量文學作品,是時代的熱切期盼。

      近年來,圍繞創作生產優秀作品這一中心環節,面向鑄就新時代文學高峰這一宏偉目標,出現了以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為代表的許多新舉措新探索,旨在調動多方力量,從作家創作、編輯出版、宣傳推廣、成果轉化、對外譯介等多方面促進精品力作的涌現。這些舉措探索的成效還有待時間檢驗,但它們引發的關注和思考將不斷豐富我們對文學高峰的理解與認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文學取之不盡的礦藏寶山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重要講話為文學藝術界賡續中華文脈、從博大深厚的文化寶庫中尋找創作靈感指明了方向。

      這些年,隨著全社會文化自信的增強,越來越多作家藝術家認識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是文藝創新的寶藏。年輕一代作家開始積極主動地深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山”。作家葛亮先后創作了《北鳶》《燕食記》等與家國情懷、民族文化密切相關的長篇小說。作家徐則臣的《北上》以京杭大運河為書寫對象,借一條大河的新生寫民族的頑強奮進,讓讀者看到“一條河活起來,一段歷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

      當然,進入“寶山”與滿載而歸并不存在必然聯系,重要的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就要求作家全身心浸潤到傳統文化的內核之中,把握其精髓,并且能夠與新時代的生活節奏與審美風尚完美融合。在這一點上,藝術領域里國風國潮的創新創造對新時代文學有借鑒意義。朱秀海長篇小說《遠去的白馬》,就體現了作家對傳統文化與其審美資源的當代轉化。作家在作品中巧妙融入中國文學史上書寫白馬的名篇,寫出了相關英雄人物的儒雅之氣,更重要的是借奔馳不息、視死如歸的白馬彰顯主人公的革命情懷。古老的比興手法在新時代文學的英雄書寫中煥發了新意。

      人民生活是新時代文學激蕩人心的源頭活水

      經典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面世30余年,現在每年的銷量還在300萬冊左右。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源自哪里?對此,路遙的創作談《早晨從中午開始》堪稱現實主義創作的教科書,值得每一位寫作者潛心細讀。

      為了創作《平凡的世界》,路遙以驚人的毅力讀完1975—1985十余年間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參考消息》等報紙,提著一個裝滿書籍資料的大箱子到處奔波。他說:“在占有具體生活方面,我是十分貪婪的。我知道占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現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會越大”。在路遙體驗生活的小本子上,詳細記錄著陜西某高校食堂的飯菜價格,記錄著某水文站的水情數據。《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長盛不衰,成為影響萬千青年的經典,背后的訣竅就在這里。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寫出好作品,這已經成為當代作家的共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能是蜻蜓點水,“葉上初陽干宿雨”,很快不留痕跡。作家只有如鹽入水一樣化入生活,才能寫出豐富的生活紋理與復雜的人物內心,寫出人物與歷史的細密糾葛。《寶水》是作家喬葉書寫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一部長篇小說。為寫這部作品,作家構思七八年,大的思路變動了三四次,易稿足有十來回。她既廣泛地“跑村”,了解面上的廣度,也有針對性地“泡村”,追求點上的深度。在與村莊人物和生活貼心貼肺、聲氣相通之后,才有寫作的熟稔與從容,才能把濃烈的情感投射到細致的描寫中。

      頭頂礦燈、掘進前行的作家劉慶邦,書寫了許多精彩的礦工生活小說。他將作家比作蜜蜂,認為“蜜蜂只有飛到野外,飛到百花叢中,在很多花朵中進進出出,才能釀出蜂蜜和王漿”。他還將作家比作樹:“只有把根須深深扎進土地里,一年四季不斷從土地里汲取營養,才能保證每年都開花、結果。”說到底,提升創作的辦法就是飛出去和扎下根,持續從生活和人民群眾中汲取創作養分。劉慶邦能夠持續不斷地保持寫作的激情與活力,與他對待生活的激情與活力是一致的。

      誠如劉慶邦所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既是態度問題,也是能力問題。相較于路遙的時代,我們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節奏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今天的寫作,不僅需要“十年磨一劍”的定力,也需要作家下大力氣、下大功夫去深入研究這個時代、研究我們的人民,提煉生活、穿透生活,讀懂社會、讀透社會。只有主動融入時代主旋律與人民生活的洪流,才能真正肩負起我們的文學責任。

      發揮編輯的力量,助推文學從高原向高峰邁進

      一部部精品力作固然是作家嘔心瀝血的創作成果,其面世與傳播往往也凝結著編輯的專業奉獻。長篇小說《人世間》的策劃編輯李師東回憶,自拿到小說第一部起,編輯就和作家梁曉聲密切互動,作家寫作與編輯工作有條不紊地并行推進。“《人世間》從上世紀70年代初寫起,涉及許多社會生活細節。‘三八紅旗手’的說法是哪年有的,我們要查資料;《悲慘世界》在當時出過幾卷,我們要去核實。”正是憑借作家與編輯之間深度、高效、充滿信任的合作,才有后來優異的出版成績。徐則臣《北上》的創意構思來自他與編輯的聊天。寫作過程中,編輯與作家不僅一起研讀史料,而且一起沿著運河做田野調查。從這些事例中,可以清晰看到編輯的力量對文學精品的促進作用。

      文學精品的誕生是合力的結果。新時代文學編輯與出版人理應繼承前輩編輯的敬業精神,以更加高超的編輯水平與作家一道豐富主題、完善文本,實現文學價值的增值,推動當代文學從高原向高峰邁進。這考驗著一個文學編輯對時代的領悟力、對生活的觀察力,與文本“零距離”的細讀研判能力,與作者以文會友、同行共進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終身踐行、須臾都不放松的學習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合力推出一部部反映這個時代的杰出作品。

      文學是對人類審美經驗獨具個性的表達與書寫,反映一個民族文化創造的活力。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代有一代的文學標識,表現了所處時代的文化原創力。時代抵達的地方,思想和文學應該抵達;而思想和文學抵達的地方,出版也必須抵達。只有把文學事業的各方面力量充分發揮出來,才能不斷開創文學新境界,鑄就新時代文學高峰。

      (作者為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