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嵐山的海
      來源:人民日報 | 李學廣  2023年06月17日08:51

      日照市嵐山區在山東省東南部,與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接壤。嵐山邊的這片海居于黃海中部、海州灣北側,海岸線總長不足26公里。我出生在這片海邊一個叫童家莊子的小漁村里,從小聽著這片海的濤聲長大。上世紀60年代我初中畢業后回到家鄉,是這片海的豐饒與寬廣給了我生活的信心。后來,國家恢復高考,我考上大學,人生命運從此發生轉折。大學畢業后,帶著對這片海的記憶和依戀,我走上工作崗位。雖然離開了這片海,但故鄉那熟悉的濤聲仍時常在我耳邊響起。

      上世紀80年代初,海產品生意特別興隆,各類海產品經營公司的數量快速增加,海上捕撈業也十分興旺。一些沿海地區因此發展、富裕起來,當中就包括我的家鄉嵐山。然而,裝備技術持續改進,捕魚能力一年比一年提高,捕撈的產量卻沒有提升,反而一年比一年低,漁民的收入也一年年減少,家鄉人不無憂慮地說:“大海越來越窮了。”究其原因,海洋魚類資源不是無限的,過度捕撈不可持續。于是,改變祖祖輩輩延續的捕撈方式,發展海上養殖成為嵐山人的新選擇。

      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嵐山人就開始海上養殖探索。我就曾參加過海帶養殖,后來因為銷售市場等問題,海帶養殖年年萎縮,到1978年就全面終止了。之后,嵐山人又開展了對蝦養殖、灘涂貝類養殖、海中扇貝養殖、紫菜裙帶菜養殖等,卻因為水質、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大面積減產,最終得不償失。至今嵐山人一提起1997年8月的那場臺風還心有余悸。那場臺風整整肆虐了兩天兩夜,海中養殖用的架子全部被卷走,養殖戶們遭受了重大損失。

      困難歷來是打磨生命強度的礪石。嵐山人沒有被嚇倒,他們同舟共濟,相互幫扶向前走,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奮起。這片海不僅養活了嵐山人,更鍛造了嵐山人的堅韌與頑強。

      現在,站在嵐山海岸上望向遠處的海面,雖然那里依然是海天一色,但已經不是原來的那片海了。從空中俯瞰這片水域,會發現海面上有一片片長方形與一片片圓圈圈,那里被稱為海洋“牧場”,是嵐山人的養殖區,其中有三個省級養殖區。今天,嵐山區的海水養殖面積接近30萬畝,養殖著牡蠣、海參、鮑魚、海虹、扇貝等20多種水產品。其中海虹養殖面積達到了15萬畝以上,這里已經成為規模很大的海虹養殖基地,產量占到山東省的70%。

      2005年起,嵐山人在當地水產部門的幫助下,在海底投放人工魚礁,優化海底生態環境,根據水深分別養殖不同的貝類魚類,這樣不但一年四季都有穩定的收成,還能夠降低臺風等惡劣天氣帶來的損失。去年,嵐山區水產品總產量超過了22萬噸,其中捕撈產量不足10萬噸,養殖產量已經超過捕撈產量,全區水產品總產值達到52億元,比10年前翻了一番多。今年嵐山海虹養殖總產量預計比去年又有增長。從出海打魚到海上“造田”,嵐山人改變了數千年來沿襲的海上生產方式,實現了具有深遠影響的新跨越。

      這是一處神奇的海域。早在西周初期,這里的先民就利用這片大海的魚鹽之利謀求發展。這里漁民統一勞作的號令,現在被命名為“嵐山號子”,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這片海續寫著傳奇,在海水養殖之外,這里還有現代化的嵐山港,有集陽光、沙灘、海水于一身的“多島海景區”……一個全新的嵐山已經呈現在人們面前。

      在嵐山的官草汪村,我見到了養殖戶老趙。老趙入伍6年,立過兩次三等功,退伍后投身家鄉的海上養殖。如今他已近古稀之年,每天還能工作十幾個小時。在1997年那場臺風中,他的經濟損失巨大,卻還拿出兩萬元現金,幫助同樣受災的另一位養殖戶恢復生產,這件事在當地被傳為佳話。今年他的海虹養殖產量預計達到3000噸。當我向他表示祝賀的時候,他卻連連擺手,高聲回復我:“今年的發展重心要從海上向陸地轉移,要抓海產品高附加值的深加工,要抓市場,還要著眼海外市場。”老趙的一席話,給我一個強烈的信號,嵐山人又有了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