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陳丹燕:千山萬水,書桌遼闊
      來源:新民晚報 | 郭影  2023年06月07日08:31

      她說,“身體在地理上移動時,五官七感都在探索,心靈在打開。”她說,“我是一直把世界當課堂的人,學習做人的智慧。”她說,“我會在六月的電影院里遇到哪些人呢?期待看到他們的臉。”

      在即將啟幕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中國和塞爾維亞首部合拍片、陳丹燕導演的《薩瓦流淌的方向》將與觀眾見面,你會去影院與她相見嗎?

      1 獨自與遼闊:30年,在路上

      很難定義陳丹燕。她是作家,電影導演,塞爾維亞旅游局中國形象大使,上海辰山植物園文化園長。她的書暢銷、常銷,她的上海系列非虛構作品獲上海圖書獎一等獎。她的青少年作品獲奧地利國家文學獎金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學金獎,是中國少年基礎讀物。她的旅行文學作品獲塞爾維亞國家旅游局特殊貢獻獎等。

      她的讀者眾多,年齡層跨度大,很多人從小看她的書,如今已為人父母陪孩子讀她的書。著名作家孫颙說,去年陳丹燕快遞新作給他,丟了!不足為奇,考慮她粉絲眾多,忍了三天才在小區微信群尋書,次日,書現身了。更有女孩讀了她的書后二十多年,告訴她,你的文字拯救了我,如今又過了八年,這個故事記錄在新版出版的《自行車和它的魚》。一個讀者和一個作家最好的相遇,莫過于此。

      作家的工作,是獨自在書桌前辛苦寫字,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感受和觀點。

      陳丹燕說:“我經常害怕自己一直生活在平靜里,在書齋里,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要去認識大千世界,去認識不同的人性和不同的心靈,去獲得對這個世界的觀感,獲得智慧,我一直是一個把世界當課堂的人。”

      她工作方式是:用腳在大地上行走,回到書桌上來描繪,然后再去行走,帶著疑問去體會,去解答;回到書桌前,再完善自己的寫作。

      自1990年算起,陳丹燕在路上已經33年:從北緯78度的冰天雪地到南緯43度的庫克山,從大西洋里的島嶼到亞歐走廊的邊緣地帶,她在全球600多座城市留下足跡,所行處皆是她讀書的好地方。

      用腳去丈量,用皮膚去感受,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傾聽,用心去體悟,去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語言,歡笑或者哭泣……她的書桌是遼闊的。回到書桌前,她寫下《今晚去哪里》等旅行文學書,是“看世界”的見證。

      “我不希望自己老了以后,對人性的認識和對世界的認識是幼稚和粗淺的。我想當一個閱歷豐富、內心溫柔、熱愛生命的人。”于是,她看世界的腳步,不愿停歇。

      2 心動與共情:57歲,拍電影

      這世上總有一些地方,讓人一見怦然心動,念念不忘。于陳丹燕,塞爾維亞便是。陳丹燕自幼熱愛讀歐洲小說,在漫長旅行中,自然要去看看小說里的那個世界。對20世紀歐洲著名小說《哈扎爾辭典》特別著迷,2014年,她多次前往作者帕維奇的家鄉塞爾維亞探訪,之后完成了《捕夢之鄉:〈哈扎爾辭典〉地理閱讀筆記》。

      在那片土地漫游8年,她還拍了一部電影,收獲人生中第一枚塞爾維亞總統金質勛章。她常說,自己生命中那些最豐滿的歲月是給了巴爾干的。在創作中加深自己對世界的觀感,確定自己“非常愛這個也許是苦難的,但是非常多元的,仍舊非常美麗的世界”。

      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是陳丹燕的電影處女作,用3段真實故事,勾勒出今日塞爾維亞剪影:貝爾格萊德鬧市中,一家著名的百年書店不復昔日光景,舉步維艱;一座當代藝術館,一直在倒計時等待重開;一位年輕的藝術策展人烏先生,在默默收藏時代、記憶和氣味,籌備他理想中的展覽……

      作家為導演,注定了此片是一部有著強烈個人文學風格的電影。陳丹燕說:“每年去塞爾維亞都不一樣,我想把自己對它的理解表達出來。我是中國人,但我是不能代表中國人的,我只能從自己的視角看另一個國家,另外一些知識分子,跟書跟藝術相關的人,在艱難的環境下,他們為什么要堅持自己的工作,他們用什么方式去堅持。”

      影片英文名是“The Storage”(倉庫)。故事以倉庫為主線,書店有一個倉庫,倉庫壞了,幾乎無法使用;展覽之后的展品需要倉庫,只有一個放展品的倉庫其實是個汽車庫;國家當代藝術館有倉庫,在一棟房子的客廳里……陳丹燕說,主人公米先生教給她塞語單詞Riznica,特指存放珍寶的庫房。“倉庫”在此有了引申義,在時代和國家命運變化之中,那里的人們有所失,小心翼翼收藏他們視為珍貴的東西。

      有人看片后評價導演有共情的能力。陳丹燕開心地說:“我覺得是非常大的夸獎。共情,不僅跟自己經歷相同的人,也能夠共情跟自己經歷不同、閱歷不同、處境不同、語言不同、民族不同的人。我就是想要當這樣的人,能夠理解別人,并不泛濫同情。再想一想,這不就是一個作家的基本立場嗎?”

      在影片中,陳丹燕是傾聽者,話語寥寥;也兼旁白,娓娓道來。“希望我是一個可以傾聽的人,有著遼闊的同情心。所有的同情都來自于對人性的理解,而不是對人性的濫情。有人也許會說,他們比我們苦多了,他們真的不容易啊……我不喜歡這個態度。我在塞爾維亞學到的處世之道是,為人可以遺世獨立,也可以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在厄運面前可以承擔,即使承擔不下來,也不變成內心陰暗的人,讓自己的內心像金子一樣,越打磨越光亮。我喜歡這樣的人。”

      首次執導,跨界,合拍,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方式,從溝通到對人物的理解乃至小到書桌上的番茄放還是不放……時時不易處處難。

      陳丹燕數十年來一個人工作,自己控制節奏,但是成為導演,拍電影與作家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她說:“我完全沒有團隊工作經驗。57歲開始拍電影,進入這個行當,理解偏差極大,有很多不適應,實現跨越花了很大的力氣。這些困難也許現在說起來都不是真的困難,但是在工作過程當中的確很難。”

      理解的不同,有時候可愛,有時候就要花好多時間去解釋去磨合。等到這一切都結束了,一關一關過來了,回望時,“我覺得還是值得的。經歷過很多困難與挫折,但是也學到很多東西,不光是學到了一點怎么拍電影,更多是學到了做人、做事應該堅持,要與人為善,要同情那些處在困難當中的人。”

      在一些特別困難的時候,陳丹燕覺得可能做不成這件事情了,但從來沒有放棄的念頭。“很感謝我的主創團隊。執行導演周洪波說,我們已經不計得失,只想把這片子完成,做到自己能夠做到的。這是一部由勇氣和坦誠制造的電影。我們兩人的討論至少有10萬字吧。”

      3 月季與照片:一雙手,一世界

      溫文爾雅,不疾不徐,考究自信,云淡風輕,陳丹燕給人如沐春風之感。無意中瞥見她的手,并非柔若無骨,而是骨感有力。

      這雙手,是從幼年就翻動書籍的手;是輕快敲擊鍵盤寫作的手;是作田野調查記錄的手;是為了創作與旅行而堅持鍛煉在泳池里拍擊水面的手;是三十多年來拎著行李走遍世界600余座城市的手;是撫摸滄桑古跡的手;是巡行母親河黃浦江書寫城市新顏的手;是悉心照料月季與玫瑰并為它們敘寫心曲的手,“世界有時顯現在天地之間,有時也顯現在一朵月季里”,眼下,那些月季正在思南書局、辰山植物園、明珠美術館、華師大悄然綻放,芳名為詩人的妻子、朱麗葉、白雪公主、灰姑娘、茶花女,等等;她拍攝的行旅照片,正展陳在思南書局三樓空間……她的手臂緊致,線條清晰,常年健身的結果,背后是自律與堅韌。

      她揮動這雙手,向著世界,把世界當課堂;她的書桌是遼闊的,她的內在是遼闊的,也藉由這雙手,引導、陪伴讀者進入她的世界——電影,書籍,鮮花,攝影,播音……世界是豐富的,復雜的,不確定的,也是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