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長篇小說《熱雪》研討會專家發言摘錄
      來源:作家出版社 |   2023年04月27日11:36

      4月23日,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作家出版社、天津作協等主辦的王松長篇小說《熱雪》研討會在中國作家協會舉行。《熱雪》是入選“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的長篇小說,也是作者計劃的“鄉村四季”第一部《暖夏》之后的第二部。小說重點塑造了一系列以村長趙老柱為代表的新時代農村的新人物,尤其對鐘圓圓這個回鄉青年以新思想、新思維開始創業,投入到“鄉村振興”中的形象刻畫尤其生動。同時從歷史沿革、文化振興,尤其是大農業的建設給農民帶來的新變化和新的精神面貌等等多角度描寫了鄉村的變化,揭示了在農村生產結構轉型過程中,在新與舊、集體與個人、國家大局與小家利益的沖突中,人們內心的起伏和變化。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熱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真實表現新時代山鄉巨變的重要作品。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義勤出席研討會并講話,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亞麗,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波,天津市寧河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裴治,天津市文聯原黨組書記、文藝評論家萬鏡明,天津市作家協會黨組成員、秘書長王嵐,天津市作家協會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陳小廣,天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院院長張楚,天津市作家協會創聯部主任張澤峰,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燁,中國作協創研部原主任胡平,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汪政,《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賀桂梅,《文藝報》副總編輯劉颋,《人民文學》副主編陳濤,《文學自由談》原主編、評論家黃桂元,《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劉大先,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長篇小說選刊》主編宋嵩,《光明日報》文藝評論版主編王國平,《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雜志副主編崔慶蕾,《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張鵬禹,作家出版社編審、責任編輯興安,本書作者、天津作協原副主席王松與會研討,研討會由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顏慧主持。

       

      (以下為與會專家發言摘登)

      白燁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作品所寫鄉村振興,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堅持生態文明的道路,寫到了農民的覺醒和進步,從故事的主題來講非常好。另外,王松善于寫人物,小說中的人物都具有時代性,既有理想,又接地氣,作品中融入了很多地域文化、民間文化、評劇文化,從文學上繼承了民族性、民族風格、民族氣概的創作風格,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

      胡平

      中國作協創研部原主任

      《熱雪》在題材上有獨到之處,其中寫民營企業在振興鄉村中發揮的作用,為了產業振興,中央鼓勵工商資本,特別是民營企業下鄉,鄉村產業振興,對于拓展投資新渠道,擴大內需,培育經濟集體等多個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中央提出了“萬企興萬村”這類行動都是這個角度,意義非常深遠,而王松抓住了這一點,寫出了它的特色,所以一下子就在同類作品中突出了他的作品的價值。

      汪政

      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王松是在用心寫一部他自己理想中的農村題材的作品,有鄉土味的作品,能夠傳承,能夠為京津冀留下文化印跡的作品。小說給我感觸最大的特色就是地方文化,從《煙火》《暖夏》一直到《熱雪》,王松通過一系列作品表達了對天津深深的情感。

      張楚

      天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院院長

      王松老師以高超的技藝,完成了對于鄉村的雙重構建,既是現實性的,又是小說性的,既是物質的,又是文化的,既是本體的,又是具體的,既體現了一名作家直面生活的勇氣,也體現了一名優秀的小說家,是如何將虛構與非虛構融合,從而賦予文本最堅硬的內核這么一個過程。那么在多重敘事的架構下,人物與人物的關系,呈現出豐滿的塑造,事件與事件的勾連,在蓄意性的推進中,描繪出無比真實的鄉村生活圖景。《熱雪》里傳統文化是靈魂,村民對評劇骨子里的熱愛,構成了一種強勁的敘事上的動力。王松老師的《熱雪》寫出了基因的特質與傳承,展現了基因的橫切面和強大的繁衍力量,那么如果說這個小說中的文化是靈魂,那么土地則是肉身,那么大部分鄉土小說或者鄉村小說都離不開土地,但是如何寫出新時代土地的復雜性和真實性,是特別考驗小說家能力的事情。

      劉瓊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

      作家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要深入生活、扎根生活,要去調研,我們在深入生活當中,會獲得特別多的外來經驗和群體經驗,但是怎么能處理好群體或者集體經驗和個體經驗的問題,怎么使用好地方性語言、民間話語融入到個體生命當中,并且跟我們今天討論的鮮明的主題結合在一起,都是特別重要的。《熱雪》跟《暖夏》相比,王松寫得越來越放松,越來越真的是把他從體驗當中得到的經驗,化為自己的表達出來了,這個經驗就是我們集體的經驗是來自歷史坐標下的時代的經驗。小說一定要創造一個經驗的世界,就是你要通過文學的東西來重構一個經驗的世界,重構一個視角和線索。我覺得王松的小說就特別好,他真的是一個小說家,是一個小說文體特別自覺的作家,他的小說語言很講究,也寫出了生活的“肌理”、“紋路”。

      萬鏡明

      天津市文聯原黨組書記、文藝評論家

      王松是有思想的作家,他一直貼著時代走,把握我們時代的脈搏,把握時代最前沿的和最現實的東西反映出來。王松也是非常注重講故事的作家,《煙火》《暖夏》到《熱雪》的創作,都離不開作家對于生活的積累、體驗和創造三個重要的創作特點。現在的年輕人需要的是多讀書,讀好書,多讀書對于年輕人因為工作很忙,很困難,讀好書就顯得尤為重要,不要再把時間浪費在那些沒有用的東西上,王松老師這樣的好作品,特別值得推薦,我也特別愿意向年輕人來介紹。

      劉颋

      《文藝報》副總編輯

      這部《熱雪》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新時代山鄉巨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大家在不斷地認識,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發展,然后逐漸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的過程。在這部作品中這個過程都有表現,也就是說我們要發展,真正帶來新時代山鄉巨變,發展高科技的,有高技術含量的現代大農業,而且是要推動農業農村的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這個主題始終在貫穿著整部作品,而且整部作品,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情結,它都是圍繞著這個主題來完成,在這個方面上,它都是非常自洽的。王松的小說語言讓我驚嘆,王松有兩套小說語言系統,他的《紅駱駝》《燃燒的月亮》《流淌在刀尖的月光》,他是用標準的現代漢語敘事的語言,也就是說書面的標準化程度更高的語言,尤其是《紅駱駝》,它是內斂的、節制的,而且王松在操持這樣一種語言系統的時候,他的分寸拿捏得非常好,同樣他還有另外一套小說語言系統,《雙驢記》《爺的榮譽》,到我們今天看到《熱雪》,我認為應該是新津味小說,那么在他的這些語言里面,帶有一些地方的文化,地方的俚語,大量的地方語言的注入,形成了一套話語系統,這樣一套小說風格,略帶一點更接地氣的,更有煙火味的,更帶有傳奇色彩的。

      陳濤

      《人民文學》副主編

      我是自己帶著問題讀《熱雪》來尋找答案的。什么樣的人能寫好鄉村振興這類主題作品?是那些能真正深入生活,又對這個地方的感情和興趣的人,才能夠寫好。這類作品要寫什么呢?地方文化和多元素文化,作家不寫文化是有點失職的。在這類作品中想看到什么?看鄉村振興說到底還是看新人物,我們期待看到鄉村里的小買賣人,他們在農業文明和現代商業文明互相作用下呈現出的鄉村文明,沒有讀到。《熱雪》的語言張弛有度,擲地有聲,很有洞見。

      賀桂梅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松是具有直面最具時代性核心問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熱雪》中的很多問題與我思考和觀察研究的問題產生了呼應。首先《熱雪》的主題和題材都是土地問題,中國農村何去何從的問題。王松的敘述核心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如何使用這片地,這是它的時代自覺。而對人物關系安排的想象力上,就是它的歷史自覺。這部作品具有前瞻性思想。其次,《熱雪》有文學史的自覺,對人民文藝的歷史經驗和敘述傳統做過很自覺的琢磨研究,繼承了山鄉巨變的敘事傳統,具有史詩般的宏大視野又能聚焦日常鄉村故事。再次,天津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資源,像評戲,方言土語都進入到作品的不同層次,戲中戲同步進行,以人物對話推動情節。最后,《熱雪》采用了非常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一種敘事結構方式,向人們展示農耕文明的同時敦促人們思考21世紀的農耕文明應該有什么樣的創造性形態,為讀者打開了很多思考空間。

      劉大先

      《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

      晉察冀作家作品占了主流紅色傳統的半壁江山,總共三條脈絡,抒情詩脈絡和紀實式脈絡,王松進行了繼承并與趙樹理式幽默接地氣的文化傳統融合發揮,首先他強調民生本位,書里明寫大量算賬,實寫農民的基本生計,這就涉及到鄉村發展的出路,王松沒有寫農業的工業化轉型和產業升級,而是落腳于農業本身的升級。其次鄉村建設不僅僅是經濟基礎問題,還涉及到產業升級過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對文化傳統的繼承發展。最后,王松在《熱雪》中匠心獨具地運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這跟他以前對相聲和評彈的使用有異曲同工之處。

      王國平

      《光明日報》文藝評論版主編

      新時代山鄉巨變是現代社會轉型的觀念碰撞,是農耕與現代商業的文明沖突,是傳統農民與現代人,家族觀念與法治意識之間的沖突矛盾和協調融合。《熱雪》中王松能直面這些社會問題源于他的創作自信,沒有繞過一般鄉村振興題材中不愿觸碰的土地問題,把寫作重心放在土地承包、流轉、集約化經營甚至涉及糧食安全的國家安全戰略層面上,是王松對土地的致敬。王松沒有蹭傳統文化的熱度,而是把評戲融入到了整個故事的講述中。從鄉土文學傳統來看,算賬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發展,起綽號則賦予人物了一定的文化深意。

      黃桂元

      《文學自由談》原主編、評論家

      王松是一個能夠給讀者不斷帶來新鮮感的作家,寫作40年來不斷在領域和模式方面發展變化,保持寫作速度的同時又能保證質量。隨著現代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發展,遷徙離鄉意味著一旦離開再也回不去,而在家鄉堅守的人則面臨傳統熟人社會中新型人際關系的沖擊。王松寫透了中間人物的人間煙火生活,這才是正常社會大部分普通人的狀態。從小說美學角度上講,王松從以前的濃墨重彩式敘事轉變到大味必淡的狀態,這是人有了一定閱歷之后才能做到的。

      叢治辰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第一,王松作品的文學性非常強,他的文學魅力從他的早期創作一直持續到今天的作品不減,通過小說筆法中的細節對人物進行文學性的表達,整個敘述貼合故事的進展。第二,繼承了天津本地本土和共和國文學傳統,人物中融入戲曲藝術成為重要的鄉村振興敘事方式。第三,在鄉村敘事或寫作層面的創新性一個是表現在對民營企業和鄉村振興關系的講述上,王松很有想象力,通過乾坤大挪移式的方式把鄉村振興的經驗聚焦在村里,另一個表現在鄉村本土的精神振興與新時代振興事業的結合。這兩點創新讓《熱雪》在今天的鄉村振興主題乃至整個文學作品中占據重要位置。

      宋嵩

      《長篇小說選刊》主編

      《熱雪》自覺接續了小說創作風格上的趙樹理傳統,并對小說創作風格上的柳青傳統提出了有限度的質疑和挑戰。趙樹理風格有民間色彩和喜劇風格和問題小說的特點。《熱雪》包括《暖夏》可以看作是趙樹理式問題小說在新時代的回音。《熱雪》是一部反史詩的作品,這也恰恰是它的成功之處,延續了王松一貫的創作風格,以評戲這種藝術手段來表現他的想法。這種風格正好與趙樹理的思維和表達方式相吻合。

      崔慶蕾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雜志副主編

      “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推出的四部作品風格多元化,《熱雪》是聚焦鄉村振興發展階段的優秀作品,表現在:第一,《熱雪》對當代鄉村所處的時代位置和發展狀態有非常準確的把握,展現了作家出色的觀察和洞察時代歷史的能力。第二,《熱雪》是對鄉村文化傳統的一種喚醒和傳承。這部小說對于民間戲曲文化的表現非常重要,它不僅是鄉村的元素,也是能夠昭示鄉村獨有特征的重要表征。這應該成為當代鄉土敘事的重要方向。

      張鵬禹

      《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

      鄉村振興如何與作家個人創作風格有機結合?王松的《熱雪》給出了答案,對傳統民間文化在鄉村振興主題創作中的探索,主要體現在作品的含“戲”量上。首先是在故事層面,評戲是情節的推動力,是塑造人物的手段,也是“《熱雪》整本大戲”的一部分。其次是在話語層面,《熱雪》中的戲詞多,不僅增強了小說的語言質感,形成了政策性言語、民間言語、戲曲言語混雜的雜糅風格,更彰顯了戲曲作為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民世界觀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后,將評戲融入鄉村振興題材,還反映出作家的文化觀念,他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物質振興的持久動力和基礎。

      興安

      作家出版社編審、責任編輯

      山鄉巨變創作應該叫非主題創作的主題創作,寫作上既要避開主題創作的慣性或概念,又要發揮作家的主觀能動,難度非常大。王松為《熱雪》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我見證了他的創作全程,在此感謝在座的專家,感謝王松為作家出版社、山鄉巨變、中國文壇帶來這么優秀的作品。

      王松

      《熱雪》作者、天津作協原副主席

      首先對在座的評論家和專家朋友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表示感謝并會用在后續的創作中。農村題材難寫一方面因為政策性太強,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民的思維方式。小說在寫作過程中受到了來自各方面專家的幫助,改稿會上吳義勤老師一句話給了我結構調整的靈感,責編興安老師一直陪伴我就修改進行交流和研究。未來中國鄉村四季春秋兩部長篇的構思也將參考今天專家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