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文學“反向輸出” 德國“三體熱”風頭正勁
作家陳楸帆曾表示,“我們所認知的科幻其實是一種舶來品,它起源于英國,在美國興盛,經由美國變成了一個全球化的文化產業。”
而如今,“反向輸出”的中國科幻文學,正以強勁的勢頭,出現在越來越多海外讀者的視野當中。企鵝蘭登書屋出版集團旗下的海涅出版社,作為德國目前最為關注中國科幻文學的出版社,也將很多作品的德語版譯作帶到了歐洲市場。日前,記者獨家專訪了海涅出版社的圖書編輯塞巴斯蒂安·皮爾林,希望通過他的介紹,進一步了解中國科幻文學目前在德國的境遇。
《三體》成為打開德國市場的“敲門磚“
多年來,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對于德國甚至整個歐洲市場來說,都是較為冷門的類別。因為很多作品涉及到歐洲讀者并不熟悉的中國文化背景和生活,出版社在承擔風險的同時還需要尋找合適的譯者,因此能夠最后成功發行的作品可謂鳳毛麟角。
但劉慈欣《三體》英譯本在國際文壇上引起的巨大反響,令出版商們對于發行中國當代文學重拾信心。“我是通過《三體》的巨大成功才開始接觸中國科幻小說的。在這類作品中,重點不再(像普通小說一樣)基于日常生活,而是對未來的展望。在這方面,中國作家的觀點與我們所熟悉的西方作家有明顯區別,這也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和興趣。”皮爾林介紹道。
而《三體》正是海涅出版社引進出版的第一部中國科幻小說,從數據上來看,目前仍然是最為成功和暢銷的一部。此后,海涅出版社再接再厲,翻譯和出版了劉慈欣所有的長篇小說和一部分短篇小說的德語譯本。提到銷售數據,皮爾林興奮地表示:“這些書取得的壓倒性成功以及讀者濃厚的興趣和積極反饋,讓我們感到驚訝,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賣出了超過40萬冊劉慈欣的書——這對于科幻文學作者來說,是很不尋常且了不起的!”
趁熱打鐵,海涅出版社著眼于其他活躍在中國文壇的當代科幻作家,陸續出版了包括陳楸帆、王晉康、寶樹等作家的多部作品。“我們希望,可以讓我們的讀者了解中國科幻小說的多樣性。”皮爾林說。
尋找劉慈欣等名家之后的中國新生代作家
作為德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海涅出版社在發行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又遇到過哪些挑戰呢?皮爾林表示,德國的科幻文學市場較為成熟,讀者的閱讀偏好也基本定型,“最受歡迎的科幻文學作品有三個趨勢:經典作品的重新發現、反烏托邦式的社會批判和近未來的驚險小說,這其中的許多元素和敘事技巧現在已成為流行文化標準的一部分。因此,對讀者來說,拿起一本全新科幻小說的門檻和障礙,明顯要比其他類別比如玄幻類題材更高。”
此外,皮爾林表示,出版中國文學的過程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步驟就是翻譯。“我很高興我們的出版社有機會與最好的譯者合作,他們的工作有助于德國讀者對中國文化有更多了解,也讓讀者更能注意到書中提及的那些來自中國的令人感興趣的東西。”在皮爾林看來,科幻小說是一種全球現象,許多文學作品都會相互影響,相互啟發,因此海涅出版社也將營銷重點放在了這個方向上,希望借著《三體》的“東風”,能夠取得更大成功。
2020年,海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國當代科幻短篇文集《破碎的星星》,該書的英文原版由《三體》英文版的譯者、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編輯,其中也包括劉慈欣未發表過的短篇作品。對于一些此前從未涉足過這類作品的德國讀者來說,《破碎的星星》是不錯的“啟蒙讀物”。德國的圖書博主、作者安吉拉·蓋德評價說,“它讓我吃驚,讓我發笑,讓我思考,喚起我的沮喪、悲傷和同情。”她表示,對于亞洲的文學作品,因為涉及文化背景的盲區,她起初是望而卻步的,但這些不同作家、不同風格的短篇故事,總能找出對胃口的,從而讓她對中國科幻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對于未來的出版計劃,皮爾林表示,海涅出版社想做的還有很多:“下一步,我們將出版韓松的小說,然后當然是等待大劉的新書。另外,我們也在積極尋找劉慈欣、王晉康和韓松這些作者之后的新生代作家,簡直已經迫不及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