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趙麗宏:詩心俱與人品長
      來源:新民晚報 | 湯朔梅  2023年03月14日08:49

      今年的“上海之春”尤為令人期待,在3月20日開幕演出《復興的大地》中,趙麗宏擔任詩詞創作,由八首詩歌譜寫的交響合唱組合而成。

      趙麗宏是我的學長。我認識他差不多半個世紀了,他還是一以貫之地儒雅、真誠、厚道、睿智。

      “有時你很淡/淡如透明的流水/從污濁中緩慢流過/你使我看見世界上,還有水晶般潔凈的心地/哦,哪怕你凝縮成/一次緊緊的握手/一聲輕輕的保重/一首短短的小詩……”這首《友誼》五十多年過去了,還常常有人在各種場合朗誦。就像同樣寫于那個年代的《江蘆的詠嘆》,由焦晃等藝術家,多次朗誦表演。正如歐陽江河說的:“趙麗宏先生可以一直不停地寫作,在于他語言的平實,不玩花活。他忠實于自己,反而可以把寫作寫到深處。”

      1

      厚道、真誠的學長

      我們能夠成為校友,得感謝鄧公當年的力挽狂瀾。我發表第一篇詩,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都離不開趙麗宏,我的老趙。

      我一九七八年秋天跨入華師大校園,成為中文系的學生。七七級中文系有趙麗宏、孫颙、王小鷹。我在《朝霞》(抑或是《上海文藝》)還有在兩報的副刊上,讀過他們的詩文。

      那時的大學校園,文藝氣息濃厚。每個系、年級都有黑板報。不要說刊登的詩文,即便是粉筆字和插圖,水準都相當高。還有文學社團,七七級的“草木社”,七八級的“春泥社”。在這氛圍的熏陶下,忽然我也涂起了詩來,日就月將也寫了一些。某一天突發呆想,何不給趙麗宏看看?

      當時,趙麗宏與另外幾位七七級學生,已是學校的名人。去上課路上,同學們指著說:那個就是趙麗宏。他與我同住第一宿舍。但我膽子小,不敢貿然去找。其實,主要是怕自己涂的所謂的詩,入不得法眼,遭人笑話。于是就觀察他在哪個教室自修,如是再三,不敢稍動。終于有一天,留意他去文史樓213教室,于是跟進,坐在他后面隔一個位子,裝著看書。他看書間隙如廁,進來時見我看著他。就朝我笑笑。等他坐定,我上前介紹自己,并將幾張紙塞給他。他看,我坐對面,于心惴惴。過一會兒,看著我說,寫得蠻好,還應注意哪些方面問題。我知道,說蠻好是鼓勵,自此信心倍增。以后,在校園內碰到,即便他與同學交談著,目光相遇,他總是點頭笑笑。后來,這樣的請教有三五回。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詩歌的年代。喜歡詩歌的,在課余時間,常寫詩、談詩。于是認識了宋琳、張黎明、徐芳等。我們以詩歌的名義在校園內聚會:在麗娃河畔朗誦,在夏雨島上跳交誼舞,出后門去棗陽路上喝小酒。我班的劉新華建議,你們何不搞個詩社呢?于是就籌備夏雨詩社,我也是其中的參與者。一天課間,宋琳找我說,我們請趙麗宏做顧問吧!我說那好。那時,趙麗宏剛畢業,在《萌芽》當編輯。宋琳說不認識趙麗宏。其實這不認識是指沒接觸過。他說你認識的,你見面怎么稱呼的?我說沒稱呼。因為叫他趙麗宏,顯然不妥,他是學長,而且是有名詩人;稱呼他老師,其實他還是學生,如此顯得假,他也未必舒服。宋琳說就叫老趙吧!從此。“老趙”叫到現在。

      他給了夏雨詩社很多支持,給《夏雨島》詩刊作指導,參加“希望詩會”等活動并擔任評委。

      記得畢業前,我從華師大去中山公園,他來學校,正巧在凱旋路鐵路橋上遇見。他問我畢業分配在哪里?我告訴他這一屆有個政策,郊區來的一律回郊區。沉默片刻后他說:對于一個喜歡寫作的人來說,這未必是件壞事。我想他這么說,一定與他當年崇明插隊落戶,去宜興做木匠的經歷有關。他的創作,總能找到當年的影子。寫作需要生活,而這就是生活!

      在以后的日子里,始終記著老趙的那句話。從此,差不多二十五六年,我們沒有聯系。只是看到關于他的消息,和他出的一本本書。那年,奉賢圖書館新館開張,得知他是剪彩嘉賓,我向朋友要了聯系方式。深夜,接通電話,依然是那個溫婉而熟悉的聲音。報了名字后,他第一句話就是:你這些年怎么沒一點消息?我心里一熱。

      那天儀式后我們見面。之后,我去他作協辦公室,把累年的散文打印后給他。之前我發過幾篇給他。他說,我看了你的散文,證明我那天的判斷是正確的:你沒變,還是那么沉靜,沒被塵囂吞沒。2009年過了正月半,我聯系他問寫序的事,他說在北京開政協會議。他說你別急,那稿子我帶著,在看。他說你寫農村的人和事,接地氣而令人感動。要為我認真寫一篇序。我心頭一熱。他這么忙還帶著我的習作,真是過意不去:他,永遠是那個老趙!厚道,真誠。

      2

      知性、淡泊的詩人

      趙麗宏年輕時作為詩人登上文壇。五十多年詩作長盛不衰,佳作連連,可謂創作生命力之旺盛。

      當年在校園內,他的詩作一經發表,皆為大學生傳誦。在考上大學前,他在崇明島插隊落戶。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十年,成了“老三屆”的共同記憶。艱苦的條件,繁重的勞動,困頓的生活,考驗歷練了他;地大物博,貧窮落后的現實,震撼了他的心靈,引起了沉重的思考。

      崇明島上的歲月,成了趙麗宏寫詩的原動力。他早期的詩歌中都能找到這段經歷的影子。“我發現自己快成了啞巴,因為我不知道說什么話。心靈的門關得那么緊,鄉風只能在門外喧嘩”(《啞巴》1970年)很明顯,那是特殊年代,詩人不敢說真話,又不屑說假話的苦悶寫照。而詩人并不因之而消沉,“我要燃起熊熊的火,在那迷惘而昏暗的夜間。沒有木柴,可以拆下船板,哪怕,讓整個小船化作一團烈焰。倘若當時還有清醒的眼睛,就一定能發現我心中的呼喚。”(《火光》1970年冬)從中,我們能感知詩人那顆堅強不屈的心。生命的小船在人生的涌浪中前行,遇到困難險阻,不惜拆掉船板,也要點燃希望之火炬。《友誼》寫于1971年,最早知道這首詩,是在趙麗宏的一次創作談講座上。那時,他作為高年級的學長作講座,那天他誦讀、講解了好幾首詩,而這首《友誼》深深打動了我。“有時你真像/寒風里蕭瑟的蘆葦/葉枯根焦/煢煢孑立/幾乎失卻生命的顏色/然而在泥土下/有凍不死的蘆葦/有割不斷的根須/真的/即便在最寒冷的夜里/我也能感受到,你的溫暖深沉的注視。”那是他在困頓中感悟出的友誼。

      他的詩,即便后來融入對現實、未來、自然、生命的思考、探索。例如他的詩集《疼痛》與《天空》,一直保持著他的風格——知性、淡泊、雋永。知性,源自于對生活的洞察,對中外文化、傳統文化的積累與融化;淡泊,是體現在詩歌的風格上的一種沖淡、溫婉的美學意義;而雋永,則是來自以上兩種特點,而產生的回味無窮的美感享受。趙麗宏對中國古典詩歌有著特殊的愛好與研究。他的兩冊《玉屑集》,正是這一點最好的注腳。《玉屑集》曾在新民晚報“夜光杯”連續登載了兩年。他對音樂、繪畫、雕塑、建筑、書法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就拿音樂來說,他對西方音樂情有獨鐘。記得大學時,他曾做過講座,談了好些音樂大家對他的影響。其中重點講了印象主義大師德彪西的作品,以及對他的代表作《牧神午后》《大海》的理解。詩與音樂應該是最貼近心靈的藝術。這一些,都為趙麗宏的詩作提供了養分,插上了翅膀。正如陳世旭在談趙麗宏詩時說的:“他的寫作繼承了古典文學中最具藝術價值的傳統,同時又兼容了時代的敏感話題,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讀趙麗宏的作品,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典雅與深邃。在紛繁駁雜的當代詩壇,趙麗宏的詩是一股不折不撓的清流。”

      趙麗宏寫詩五十多年,作品蔚為大觀。最新的詩集《疼痛》與《變形》保持了他的風格,但在對人生、命運的主題上,拓展了廣度,開掘了深度。《疼痛》一經問世就廣受好評,更受國外讀者的喜愛,譯成了十多種文字,廣為流傳。這在現當代文學中并不多見。世界著名詩人阿多尼斯曾如此評價《疼痛》:“疼痛超越了身體的界限,而涵蓋了思想和靈魂。它是字面的,又是意義的。”趙麗宏作品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并在國際上多次獲大獎,正是基于他堅持自己的風格,體現真、善、美,從而獲得廣泛的喜愛。

      3

      睿智、童心的創作者

      趙麗宏是詩人,也是散文家。我覺得他的詩與散文同源而相得益彰。這不僅是其創作起源,還在于其取得的創作成就。

      說是同源,我私以為都源于他崇明島上插隊的歲月。藉此可以說,崇明島是成就他詩人與作家的搖籃。其實,從生命意義上來說,那也是他的根。因為那里還有他的老家舊宅,還有同族的親人。他最早的散文,和詩歌一樣,也是從崇明島的土壤里汲取了營養。詩與散文以其不同的體裁,實現了互補,抒寫著發生在那里的事。如果說詩像音樂一樣,抒寫了關于苦難、迷惘、奮斗、命運等主題;那么散文則像雕塑,具體地矗立起,個體與群體跟自然搏斗、命運搏斗的形象。《島人筆記》中的許多篇什,正是這樣的寫照。《隊長》中的那個倔強、耿直、公正又善良的矮腳隊長;《元狗》中的那個憨厚木訥力大無窮、死命扛住千斤重的糞車、善良老實的元狗阿哥;那個美麗卻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鵑鵑;那個在小木屋里,守著燈塔一輩子的孤獨老人。這些故事,從趙麗宏溫婉優美的筆底流淌出來,充滿了人文關懷。

      這是他創作的底色與情懷。他寫了許多散文,涉及的題材廣泛。古今中外,上天入地;大及宇宙星空,小至蟲獸花鳥;生命的主題,靈魂的拷問。這么寬泛的題材,宏博的創作,都體現著作者的善良、睿智。而這一切,都可以從他故鄉崇明島的土壤里找到注腳。從數量上說,據不完全統計,他出過十八本詩集,而散文集卻有四五十多本,可謂著作等身。如此旺盛的創作生命力,如此豐贍的創作成就,一般的作家難以企及。

      近十年來,他開辟了新的領域——兒童文學的創作。他的兒童長篇小說有《童年河》《漁童》《黑木頭》《樹孩》《白雪公主逃亡記》《灰天鵝的奇跡》《樹上的卡拉斯》等,都廣受歡迎,印數在一百余萬至幾十萬不等。作品從孩子的視角,反映了不同的主題。我以為,他的小說與詩歌散文雖體裁不同,表達的形式不同,卻有著內在的相通之處,那就是搏動著一顆追求善良、美好的赤子之心。從中也能體會出趙麗宏對美好的向往,對作品中人物的種種不如意的悲憫。從而給人以對美好的追求。

      生活,充滿著不確定性,甚至坎坷,而文學作品應該給人以美好與向往。童心永駐,詩人不老!詩心俱與人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