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本周之星 | 廖彩東:輕墨雜彈圍屋內外(2023年第6期)
      來源:中國作家網 |   2023年02月24日11:59

      “本周之星”是中國作家網原創頻道的重點欄目,每天經由一審和二審從海量的原創作者來稿中選取每日8篇“重點推薦”作品,每周再從中選取“一周精選”作品,最后結合“一周精選”和每位編輯老師的個人推薦從中選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發推薦語和朗誦,在中國作家網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評選以作品質量為主,同時參考本作者在網站發表作品的數量與質量,涵蓋小說、詩歌、散文等體裁,是對一個寫作者總體水平的考量。

      ——欄目主持:鄧潔舲

       

      本周之星:廖彩東

      廖彩東,男,江西龍南人,專職從事律師之余,行走鄉村,敘寫心情,敘寫生活,偶有小成。系龍南市作家協會會員。

       

      作品欣賞:

      輕墨雜彈圍屋內外

      農歷壬寅年十二月十六日。

      桃水流域。

      江西省龍南市桃江鄉。

      1

      龍村壩寬闊的湖面輕舟飄過,褶起漣漪微微,很快散去,水面恢復平穩如鏡。小寒剛剛離開,沒有留下蕭瑟冷酷的印跡,惠風和暢,土地樸實親切,天空纖云澄明,遼遠豁達。清新的自然氣息,包裹著平靜安祥的左坑——九連山北麓一個小小的田洞。風輕柔,從山嶺吹下來,拂過田洞中央站立的龍光圍,問候了墻邊的芭蕉林,水也輕柔,從田洞遠處逶迤而來,無喧聲地環繞龍光圍流淌,然后匯入桃水,去逐浪田洞外面神秘莫測的世界。龍光圍像一個世紀老人,從悠遠走來,臉上密織皺紋,衣衫上落滿仆仆風塵,停下來歇歇腳,揚臂擦去額頭汗水和滿面疲容,定定地四下傾聽細響輕息,生命行吟的聲音,回望歷史來處,朦朧縹緲,陷入長長沉思。草根深藏了一個冬天,欣然探出了頭頸,毛絨絨黃嫩嫩的,挾帶黑土的新鮮芳香,由微風梳成一縷一縷的,在空中飄散。

      臍橙園遍布山嶺,寧靜得只有一種顏色。贛南臍橙采摘季已經結束,臍橙下山,做客大城小鎮,鄉村里弄,千家萬戶。臍橙樹的碧綠顏色還是那么沉著,只是沒有了橙子,少了些橙黃顏色的烘托相隨,前后乍比較,令人感覺多少有點單調乏味。這是臍橙園乃至周邊山野,在這個季節里應有的單調。單調也是寧靜,不熱鬧。說起今年的熱鬧,當然要數臍橙采摘期,客家人都領略了那股子熱鬧勁兒。就像現在平靜的龍光圍,曾經圍繞它,熱鬧非凡過,平靜過,再熱鬧,又歸于平靜。此消彼長,似乎是事物更迭發展的規律。臍橙園的寧靜和龍光圍的平靜,真像一對孿生姐妹,相攜相依,讓人感到格外恬適。園主們卻沒有閑暇享受,他(她)們還有一些園活要做,剪枝抹梢,追肥培土,除蟲拔草,舒緩自主,井然有序,這些活計是果園收獲后必須做的。

      早在三十多年前,我辦案去往安基山中坪,曾經過這片山嶺,經過圍屋。那時的山嶺還沒有種植臍橙,生長著松杉雜木竹。大大小小的林場遍布山里。一路上人們砍伐竹木賣錢,肩扛車運,靠山吃山,一幅熱鬧繁忙的景象。圍屋內外婦孺老幼勞作生活。姑娘遇到生人,倚靠圍門,手絞羅帕,悄悄地遠遠觀望,及至生人走近,迅捷轉身默然退去。那時的圍屋內外是熱鬧的,圍內山民的心是平靜的。

      此一時寧靜,彼一時熱鬧,此處寧靜,彼處熱鬧,寧靜和熱鬧,是怎樣一種關系?是寧靜遮蓋了熱鬧,外漾起單調沉著的寧靜;還是熱鬧內斂起殷殷熱情,用寧靜醞釀起下一個春天更豐富更盛大的熱鬧呢?

      2

      圍門口遇到一老漢。看到來人,老漢面容平靜。

      圍內還有多少居民?

      沒有人了,都遷出去了,圍外屋場還有幾個留守老人。

      平淡無奇從他的語氣和眼神中滿溢出來。

      圍門額頭石板上,鐫刻描紅的三個楷書大字“龍光圍”,筆力蒼勁精致大氣。“龍光”兩字冠于圍名,料想就是祥瑞智慧之光照耀圍屋的意思。兩扇厚重圍門無私敞開,來不及邁過高高門檻,抬眼就望見祠堂深處靜立的香案和祭龕,繚繞起裊裊的寂寞青煙,莊重肅穆。粗糲的石墻縫,磨得圓潤光亮的鑲地卵石縫,歲月風塵厚重沉淀。圍屋先民,玩積木一樣,用一間間大小無異的房子排列疊加起整個圍屋,一共三層,圍成四方形,四角炮樓兀立高聳,屋屋有過門,層層有樓梯,固定的活動的,左右上下交通,機動聯絡照應,二層三層懸吊木質騎樓,騎樓四周環復連接,從一間屋子可以到達任何一間屋子,通達二樓三樓的炮樓,上炮角,下地面,出圍門。麻條石壘筑外墻,磚木砌隔屋子,木板緊樓,渾然一體,繁復不冗余,和諧不沖突,典雅不俗套。圍內地面,明溝暗渠縱橫排布,除了秋冬干旱時節,其余時間山泉可以淌入圍內,又流出圍外,淵源不斷。冬日暖陽,翻越高峻的石頭墻和青瓦屋脊,投身圍內,披在騎樓的木欄桿上,涂抹上一層金黃色,陳年圍屋固有的灰黑色調,變得有些淡漠,圍內光線明亮起來。細木拼花圖案組合的騎樓欄桿,斜斜地映照在樓板上,呈現出茫茫然迷宮畫樣,又演化出皮影戲一般夢幻的光影,令觀者恍若時光穿梭,置身于另一個不同于現實的世界。圍屋空空,圍屋無言,但我知道,有形的空間里面一定深藏了許多無形的內容。

      從老漢口中得悉,圍內居民大多外出務工經商,少部分經營果業農業,在城市購買了商品房,小孩在城市就學,一家人平時居住也是在城市,只有節假日抽出時間回到圍屋,耕種土地,尋根祭祖,讓孩子體驗靜謐的鄉村慢生活。按部就班的時令,尚有余溫的熟悉方向和路徑,引導他們像候鳥一樣,在城市和鄉村之間飛來飛去,在歸兮來兮的召喚聲中權衡取舍,猶豫不決,在曲曲折折的鄉間道路,長長的田洞,方方的圍屋盤桓留去。有人氣感染老屋,老屋也有活力,才不會年久失修坍塌。也許像一枚種子,圍屋已經種在子孫心中,永遠楔在陽光雨露哺育的肥沃田疇,又不甘心被泥土湮滅,春風歡騰起來,種子會在左坑田洞里發起芽潷出綠來,蓬勃出來的生命,跨過地理和心理的邊界,迅速加入到田洞外面挨挨擠擠的人世。

      龍光圍異常平靜。進得圍屋,上樓下樓,環繞一圈,再走出圍屋,平靜像一條老狗,忠實熱情,黏人不棄,纏綿腳音,緊跟你身后,像尾巴一樣拖曳著,依附著,時不時撩一下你的小腿,又隨你一路行去。這種平靜灌進耳膜,徹入心扉,沉浸其中,聆聽得見砰砰心跳,窺得見細微觸須深入肌膚骨髓。這種感覺,許多年沒有如此真切的體驗了,還是我二十年前離開律師事務所,去關西鎮黨委短期從事黨務工作,第一次進入關西新圍時才有過。執著尋求享受心內身外的平靜,應該是人之共情。難怪歷史上絕大多數的圍主,無論是商貿營生,還是仕途發跡,無論走得多遠,還要回到交通不暢、吞煙吐嵐的窮山僻嶺,斥資建圍,寧愿與鳥獸為伍,與溪山相伴。寧心寄之所向,不就是希望安享平靜的居家田園生活嗎?為寧靜,筑一座堅固圍屋或者西方人所說的城堡,雄踞身心,圍外山岡種植一片蔭蔭果園,牧之又自牧,完全符合人性。子孫繞膝,可以含飴,雞鴨牛羊成群,可以驅駕,薄田三分,瘦山一畝,可以耕耘。一杯茶,一本書,可以打磨心情,哪怕胡謅一首小詩,瞇一會眼,打個小盹,足以慰藉時光。這是一種不同于俗人的生活方式,是在自己內心環繞圍墻信步徜徉。一枚心,就是一座圍屋。

      3

      曾經,兩聲槍響短促刺耳,打破了龍光圍的慣常寧靜,打破了山鄉恬淡的夢境,連遠處曾屋圍外那棵老樟樹上昏昏沉睡的棲鴉也被驚飛。平靜一旦被打破,圍屋空氣變得脆弱和驟然緊張。圍屋不再安寧。桃水水花大得熱鬧,呼應著前方翻天覆地的熱鬧,一隅動蕩,映襯了中國廣袤土地的寧靜失衡。前方,先是志士們抗日正酣,隨后又是三年內戰鏖急。土地上有形的圍屋變得渺小如丸,可有可無,心中無形的圍屋支離破碎,傷孔累累。

      寧靜,隨八十多年前的槍聲遠遁消逝,直到共和國成立,才伴隨游擊隊的昔日戰友,回歸這方土地,回歸圍屋。因了圍墻炮樓上隱約閃現的寒峻的刀光劍影,龍光圍被后世稱為紅色圍屋。至今紅色故事還若春風,十里傳揚,還時常激蕩山鄉歲月,時序風云,加速摯情青年們的心跳和脈搏。

      我許多年前徒步尋訪龍光圍,走累了,癱坐在圍屋門洞里,伸腿舒背仰首,貼靠門洞遐思。游擊隊略施小計洞開圍門,突破了石造堅實、設計巧妙的龍光圍,鏟除了內奸。是龍光圍堅不可摧呢,還是當年那群革命青年的理想信念鋒銳無比無堅不摧?長城蜿蜒綿亙一萬里,高聳入云十幾丈,終究阻截不住先進文化理念的滲透和九州大融合的春風,遲滯不住民族大團結和文明大交流的腳步。圍屋比較長城,如何?圍堅城固有何作用和意義?要說最雄厚最堅實的圍屋,是人心;最銳利最強悍的武器,又是人心,慧心之外為無物,智慧之光到達之處,圍屋關隘無防,誠然斯言。

      石頭堅硬,圍墻堅固,圍門厚實,不能送給人們祥瑞安寧。圍主再智慧,也不能未雨綢繆,運籌帷幄,永保世代平安。

      同樣被鮮血染紅的圍屋,我知道的,還有安遠縣鎮崗鄉鎮崗村的尊三圍和全南縣南逕鎮古家營村的五星聚圍(水圍)。

      尊三圍是一座方型圍屋,由四排圍樓構成一個封閉的正方型,窗戶設計得極小,四角有碉樓,易守難攻,如同一座堅固的堡壘。尊三,有尊君、尊父、尊師之意,從圍名讀出了圍屋主人濃厚的傳統儒家文化理念,讀出了圍屋雅致的文化符號。尊三圍是20世紀30年代鄉蘇維埃政府駐地。1933年5月,國民黨軍陳濟棠部用兩個團的兵力,重重包圍尊三圍,進行圍剿。圍內赤衛隊員和居民200余人,依托堅固圍屋,用少量土槍土炮,頑強抵抗達40天之久。后國民黨軍攻入圍屋。圍內除13個幼兒被轉賣外,156名鄉蘇維埃干部、赤衛隊員和革命群眾,全部被殺害,史稱“尊三圍之役”。。

      五星聚圍(水圍)比龍南貓柜圍還小,可能是面積最小的贛南客家圍屋。方形圍屋四層,全部用河卵石漿砌,不像龍光圍用麻條石砌筑那么容易,建筑難度極大,十分罕見。五星,是指五行元素:木、火、土,金、水。引五星命名圍屋,有攬盡風水寶地之意,寄托了圍主安居康樂、業興人旺、祥和平安的人生追求。五星聚圍是贛南最先解放的地區全南古家營(興仁鄉)軍事管制委員會舊址。共產黨翁虔獨立大隊與國民黨興仁鄉公所為此兩度激戰爭奪,付出了血的巨大代價,紅旗才插上五星聚的圍墻。

      九連山的罾崗圍,算是被紅色映照過的圍屋。共和國建立后,全南土匪頭子“瓦缽頭”借機盤踞圍內多日,讓剿匪部隊一直好找,后被偵悉。圍屋堅固,“瓦缽頭”負隅頑抗。部隊勇攻不下,調來迫擊炮轟了兩炮也沒有打開圍墻,轉用火攻,才迫使“瓦缽頭”棄圍奔逃。形如捕魚器具罾崗,寓意魚米豐收富足期待的圍屋,成了土匪的夢斷魂離之所。“瓦缽頭”逃出罾崗圍不久,在潛往廣東連平的路上被民兵查獲而覆滅。因為炮轟火焚,圍屋被廢置。前幾年去看罾崗圍,殘圍渾身披滿羅織一樣的藤蘿,圍內房屋墻倒屋敗,長滿芭茅雜草,沒了人煙。

      與龍光圍、五星聚圍、罾崗圍和窯坑無名圍相比較而言,龍南關西新圍沒有懸奇舊事。無論是圍屋的人,圍內建筑,門前關西水的潺潺流波,甚至連圍屋上空的煙煴氣息,都中規中矩,從歷史風塵中一路平凡穩健走來,百年如斯。口口相傳于民間的故事,說的是圍主向流浪青年施以援手獲得福報,發財發跡,門楣榮耀;是圍主風流韻事,迎娶兩個嬌媚蘇杭女子為妾,置于園圃小花洲上,好不風光;是圍主創設大書房,舉辦鄉村私塾,教化子孫,詩禮傳家,三里之外瑯瑯書聲猶聞;是圍主疏財濟世,曠達之士佳話傳頌。關西新圍歷史上沒有遭致兵燹之禍,完好無損,一直都是人丁興旺的關西客家鄉親的日常家居。

      前幾年,關西新圍搞起了旅游開發,圍屋鄉親走出圍屋,進城鎮,上高樓,熱鬧,注入了圍屋鄉親的新生活,熱鬧,成了圍屋風格的新基調。得耶?失耶?

      4

      王陽明曾任明朝正德年間的南贛(南安府與贛州府的合稱)巡撫。在皇家詔書里,在史志里,在王陽明濃墨重彩的官聲里,記有其南贛巡撫任上一筆。其實他當巡撫的唯一任務就是來南贛平定農民起義,這也是朝廷重用王陽明的唯一目的。異于前幾任南贛巡撫,王陽明下重手鎮壓起義軍,暫時為朝廷除去了心頭之患。王陽明及其將士的戰刀,不知喋了多少南贛子弟的鮮血,殘酷殺戮太甚,成為王陽明在南贛巡撫任上的敗筆,他的人生因此蒙上了悲情色彩。后來有文章說,王陽明回憶起這段南贛的戎馬歲月,竟向學生錢德洪言辭切切地慨嘆:“某自征贛以來,朝廷使我日以殺人為事,心豈割忍,但事勢至此。譬之既病之人,且須治其外邪,方可扶回元氣,病后施藥,猶勝立視其死故耳。可惜平生精神,俱用在此等沒緊要事上去了。”在他眼中,一腔鮮血如一杯清水,可隨地潑撒,一顆頭顱如秋后一個南瓜,可隨意剪摘,視生命如草芥,其是也。在一片諾諾連連的頌圣(史學界文學界有人稱王陽明為圣人)聲中,王陽明通過悟道立心建立起來的心學的堅固圍屋動搖了,王陽明心中那面招搖在圍墻炮角上用來昭示仁善的心旌失色了。

      后來王陽明奏請明朝皇帝設立和平縣、崇義縣,寄希望于在行政治安轄制上為明朝添建兩座堅固圍屋,防范南贛重新民亂,延續明朝日漸短微的氣數,費盡心機,亡羊補牢,于事無益。只可惜王陽明永遠忽視了營建民心這座圍屋。

      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一個激靈,從深思中清醒過來。哦,快近中午了。一邊走,一邊看,一邊想,忘了時辰,不知不覺回到了圍門前。曠野覆蓋著如嫻情少女般的寧靜,在游者身心內外腳步輕移,或遠或近,或顰或笑,我不禁大膽地假想,乘四顧無人之機,掠一片小家碧玉的寧靜隨我私奔而去,溯桃水,轉濂水,蹚過漸漸熙攘的街市,帶回恣肆擴張的城區,我們大模大樣地穿過周圍奇奇怪怪的眼光,穿過創投營銷博彩集資掙快錢的忙碌身影,穿過麻將聲聲吆五喝六觥籌交錯眾賓喧嘩,與竊竊私語指指點點擦肩而過,目不斜視,徑直通過門崗,上樓,開門,關門,躲進“圍屋”成一統。

      走出左坑很遠,轉頭仰望寶蓮山峰,陽光已駐足其上。光明甩脫了陰霾的桎梏,相信也快驅散三年來籠罩在人們心頭的新冠癘疫,還這片土地,這個世界民心長久安寧。

      遠眺圍屋,圍屋變得很小了,小得如同我家的老屋,老屋是我家的“圍屋”,我的“圍屋”,那里收藏了陰天的憂郁,晴天的驕陽,雨水的滴嗒,收藏了崩河坎的雁陣,神秘白衣人的飄逸身影,圍后的老榕,收藏了我兒時的哭笑,我的小人書,我駕駛的箍圈,我的青梅竹馬,收藏了未及謀面的祖父的遺傳氣息,祖母的音容笑貌和鬼怪故事,父親清淺的微笑,母親婆娑的眼淚,紅薯味道,收藏了老水牛的哞哞聲,雞鴨唧唧鳴,我家的光榮和夢想,收藏了我中年以后長年累月的寧靜……有一天這一切都隨煙塵和無情的冷風,飄零無遺了。案牘勞形,養家糊口,塵路奔波,壓迫了思想的圍屋,擠占了圍屋的空間,很多記憶慢慢模糊散佚,我以為今生難再重逢。左坑的圍屋,提醒著我,喚起了我,我家的圍屋,我的圍屋,逐漸清晰起來,豐滿起來。眼前的圍屋,一定也是收藏頗豐,它們絕不僅僅是這里聽到看到想到的這些,模樣可能也相異,它們隱藏在屏風后面,香案和祭龕后面,閣樓炮角里,飛檐翹梁上,磚石縫里,卵石地面之下,老漢平靜表情下,圍屋子孫生活日常背后,他們的血肉骨頭皮膚里,甚至祠堂深處裊裊香煙里。

      具象的圍屋,不就是圍起來的屋子嗎?適于四代生息,五世同堂,六服皆宜,聚族而居。是用來包裹身心,庇避風雨,日食夜宿,潛心家學修身之所,不應該擁有超乎倫常的功能,不能讓它承載更多的崇高使命,更不能潛藏齷齪行跡。如果平常人們想賦予其太多的奇特功能、角色和企圖,肉心長出圍外,或者肉心銹蝕如鐵,結果可能事與愿違。

      抽象而論,圍屋是神圣純潔的民心人情,不容許惡心雜念和人世塵垢,污染清新干凈的那一方私密鄉土,不容許先事功利用,后棄之如敝履,當小心呵護,置于眼窩,放在心上,挺立在它的圍墻上,為之執著堅守。

      一個人,應遵從生命本來的自然,在用道德廉恥敬畏人道修筑的身心“圍屋”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葷素搭配,以素為主。應像一座圍屋一樣,堅其墻厚其門,清靜生活為上,守斂持正,安分守己。人生歲月里沒有栽種過多的熱鬧,也不會滋長過多的煩惱和動蕩,就會寧靜似水,平穩如湯,平安一家,善哉一生。

       

      本期點評1:

      敏銳捕捉獨特元素的能力外,廖彩東同時具備文啟心聲的自覺。“龍光圍像一個世紀老人,從悠遠走來……定定地四下傾聽細響輕息,好像是窸窸窣窣的,又好像是咝咝嘶嘶的,生命行吟的聲音,回望歷史來處,朦朧縹緲,陷入長長沉思。”譬如上邊這座贛南客家圍屋龍光圍,廖彩東寫其“平靜”時,寫得很是新穎、獨到,時而靜水蘊動,將平靜氛圍比作忽遠忽近的顰笑少女,時而以動潛靜,親切動人“平靜像是一條土母狗,忠實熱情,黏人不棄,纏綿腳音,緊跟你身后,像人有尾巴一樣拖曳著,依附著,時不時撩一下你的小腿,又隨你一路行去。”

      廖彩東曾說“獨特的個性,就是散文最明亮的眼睛。”每個人都是一個異樣精彩的存在,他認為,今人不同于往昔任何時代之人,此一人又不同于彼一人,希望去追尋自己的心聲。于是景色場面事件人物,廖彩東總是盡力挖掘內心感受和獨白,寫出了天地間行走的“我”,通過他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在萬物的深情里,我們不但一窺了龍光圍巧妙而宏大的構造,同時一瞥了贛南圍屋獨有的神韻,尤其騎樓欄桿光影一節,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恐怕古屋長久倒映我心井的一隅了。不僅如此,對大自然變遷的秩序、節奏、繁簡與深藏的偉力,無不細微體察,經過生命中的不斷沉淀、思索與提煉,作者表達了關于存在與生活的獨特感悟。土著居民曾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以舒緩自如的節奏生活著。作者以強烈的人文關懷,寫出了鄉村空心化后,搬遷入城的人,與鄉土老屋錯綜復雜的情感糾葛,間或引起讀者對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對改造和提升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話語體系的沉思。

      收放自如,輕重有序,對于龍光圍與周邊星撒的客家圍屋的紛紜史事,縝密思慮后的作者直抒已見。

      明白曉暢中不失凝煉,語言運用嫻熟,變化多態。

      贛水長流,山石有竅,在虛實結合上,文章也處理得比較好。由于此“心”,在個體生命的劃痕中涵攝、包蘊了群體生命的感動,作者留意于“探求出折射人世價值規律,引示未來歷史走向的事實和道理”“努力抽象出一些活生生的東西,關聯生命尊嚴和人性柔軟的屬性”,而讀者悠然心會:一枚心,就是一座圍屋,何況人心比石屋堅定,民心就是最雄厚牢固的圍屋。

      ——盧靜(山西文學院簽約作家)

       

      本期點評2:

      對于一座圍屋的三種態度

      我沒有造訪過客家圍屋,只是大致能回想到若干攝影作品中的圍屋形象,那種大大的、方形或半圓形的、仿佛城寨一般的建筑,盤亙在東南大地上,如同天外來物,又像從廣袤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家園。圍屋,就像一種舊時風俗的肉身,銘刻著獨到別致的文化意蘊。相信像我一樣只對圍屋有著概念化印象的讀者讀了作者廖彩東《輕墨雜談》一文,一定能在腦海中樹立起更立體、更周到的圍屋形象。套用朱光潛先生著名文章《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我們也可以說廖彩東筆下可見“對于一座圍屋的三種態度”。

      首先當然是“歷史的”態度。圍屋是歷史的造物,它們坐落在大地上,凝視著滄海桑田之變。作者筆下,歷史化的圍屋既是古典時期文明的親歷者,也是二十世紀腥風血雨的見證者。一段歷史中王朝如同一座大圍屋,它巍峨聳立卻也由眾多圍磚構成,王朝是否穩固的根基就在于圍磚是否禁實牢固。明朝中葉,王陽明曾是圍墻上被人遺落、少有問津的一塊圍磚,當圍屋境亂事急時,又被屋主撿起加諸墻上雉垛。在作者看來,王陽明和他的心學只是“備一時之需”的圍磚,那段歷史最終走向衰敗,根本原因是關于“民心”的圍磚未受重視。圍屋們還在二十世紀革命戰斗中見證悲慘壯烈,曾被鮮血染紅,又或被夷為平地,如“尊三圍”至今仍是一片廢墟狼藉。戰爭過去多年,化作瓦礫的圍屋碎片還在提示作者,也提示我們和平來之不易,那些純良愿望和美好操守的實現,都付出過慘痛的代價。

      其次是“記憶的”視角。作者與圍屋之間有著深厚的情感聯系,圍屋與其說是他用來觀瞻的客觀對應物,不如說是早就建立在他心靈與記憶中的個人居所。遠眺圍屋逐漸變小,也就喚醒了關于圍屋的“記憶的”視角。作者的“圍屋”記憶里包裹著濃郁到化不開的鄉愁,那些晴天的驕陽和陰日的憂郁縈繞著“圍屋”,他的小人書、雁陣圖與兒時的哭笑共同徘徊在“圍屋”內外,當然還有“圍屋”收藏的祖父的遺傳氣息、祖母的音容笑貌……作者寫到這里,略帶感傷地說,“有一天這一切都隨煙塵和無情的冷風,飄零無遺了。”但記憶如何會遺落?記憶中的“圍屋”隨著時間的推移陳釀愈濃,那些“圍屋”在磚石縫里,在卵石地面下,在后人彼此對視的眼眸之間。

      再次,也是文章中最富有文學色彩的,是“審美的”圍屋。作者在文中多處著力于書寫關于圍屋的光影、色彩,激活了冰涼的磚木石塊的美學光澤。我尤其喜歡這一段描寫:“冬日暖陽,翻越高峻的石頭墻和青瓦屋脊,投身圍內,披在騎樓的木欄桿上,涂抹上一層金黃色,陳年圍屋固有的灰黑色調,變得有些淡漠,圍內光線明亮起來。細木拼花圖案組合的騎樓欄桿,斜斜地映照在樓板上,呈現出茫茫然迷宮畫樣,又演化出皮影戲一般夢幻的光影……”正如作者所說,雖然圍屋空空且無言,但目睹圍屋光澤的人都能感知到,它擁有一個活的靈魂,一個存在于無機物中的有機體,時常往返于有形的空間與無形的時間之間,把關于寧靜、內斂的美帶出來,帶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來。

       最后,還想特別一提的是作者向往并不斷踐行的“鬧中取靜”的精神,他從具體的圍屋中走出,向無限的熙熙攘攘的生活走去。在這個過程中,廖彩東想擁有的是目不斜視、不顧流俗的寧靜,即便在觥籌交錯的喧嘩中也向往鬧中取靜。這是否暗合著圍屋與自然的關系?一群并非自然的建筑最終站成了樹,站成了長河,從不自然變得如此自然。也正因如此,我對讀這篇從文學性上還大有豐富空間的散文仍感到欣喜,就像朱光潛先生向眾人開示的那樣,“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陳澤宇(作家網編輯)

       

      了解廖彩東更多作品,請關注其個人空間:廖彩東作品集

       

      往期佳作:

      啟子:遼西北的月光(組詩)(2023年第5期)

      歐陽杏蓬:大地之燈(2023年第4期)

      余穂:如果一條河流送走很多事物(2023年第3期)

      徐賦:月亮下的篝火(組詩)(2023年第2期)

      蘇萬娥:火灰里的童年(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