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點鳥
      來源:人民日報 | 洪忠佩  2023年02月18日12:53

      深冬的早晨,鴛鴦湖區彌漫著濃濃的霧氣。近水,遠山,仿佛重疊在一起,讓人很難找到分界線。一群白鷺停在湖畔楓香樹的枝丫上,似乎還處于“夜宿模式”。許是我們的相機快門聲催醒了白鷺,它們紛紛向著湖畔的淺灘飛去。

      湖風,陽光,是湖區最好的驅霧劑。漸漸地,可以看清身旁花櫚木與烏桕樹上燕雀、灰樹鵲、啄木鳥靈動的身影。然而這些鳥兒,都不是江西省林業科學院工程師繆瀘君一行要“點鳥”的對象,進入他們視野的,將是湖區越冬水鳥。做水鳥調查有很多說道,繆瀘君他們還是覺得“點鳥”最為形象,通俗易懂。

      這一天,是2023年1月11日。繆瀘君一行與江西各地近百個調查組,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等“五河”流域越冬水鳥做同步調查。繆瀘君他們到達的位置是饒河源之一的婺源,重點對鴛鴦湖區觀測點的經緯度,物種數量、雌雄成幼分布以及生活環境和人為干擾情況進行觀察記錄。

      鴛鴦湖區是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三個片區之一。在保護區范圍內,藍冠噪鹛、白腿小隼、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白鶴、鴛鴦等珍稀鳥類種群棲息其中。闊葉林、落林帶、湖岸線連成環狀的山野,與湖汊、湖面、水草一起,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系統。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有2000多對鴛鴦選擇在鴛鴦湖區越冬。

      “看到了,看到了!”繆瀘君壓低嗓子的驚訝聲,吸引了其他成員聚攏過來。大伙兒一個個湊近單筒望遠鏡,看清了湖面上鴛鴦的身影。突然,一群又一群的鴛鴦、鸕鶿、斑嘴鴨,像約好了似的,忽而游弋于湖面,忽而繞著湖岸線飛翔,讓我們一飽眼福。“鴛鴦144,斑嘴鴨49,綠頭鴨8,鸕鶿8……”在1號觀測點,繆瀘君目不轉睛地盯著望遠鏡,一一報告看到的水鳥數目。與繆瀘君搭檔的謝凱,稱得上是專業的“親鳥”人士,他帶過許多觀鳥愛好者到婺源,春天走石門、鶴溪村,看藍冠噪鹛,夏秋到曉起村看白腿小隼,冬天在坑口渡頭一帶看中華秋沙鴨。不過,作為“五河流域”水鳥調查隊伍的一員,在鴛鴦湖區目睹如此壯觀的水鳥群,謝凱還是頭一次。

      湖區里,山巒盡顯姿彩:香樟、櫧樹、栲樹、木荷依然蒼翠,黃檀、楓香、栗樹葉子落盡,枝干錯落的質感,與周圍的蒼翠交織出別樣的美感。向導吳志勇肩負湖區林業管理、鳥類保護雙重責任,生怕調查人員看不清他守護的“家底”,一次次領著我們走向不同的方位,觀測到各類水鳥飛舞的景象。

      在鳥類中,鴛鴦是最為膽小的水鳥之一,它們脾氣溫和,喜歡安靜。也許是感受到了我們的友善,一只只鴛鴦在湖面上悠閑地戲水,或流連,或追逐,或滑翔。

      自古,鴛鴦在民間文化中就很受歡迎。如今,人們對包括鴛鴦在內的水鳥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現在,保護區還與有關部門合作,在大鄣山等7個地方設立了自然教育“飛羽”學校,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認識和保護家鄉的珍稀鳥類。

      山川不老,湖水依舊。而今,水鳥已然成為婺源生態環境質量的指示物種。值得欣慰的是,從北方到婺源越冬的鴛鴦,已有部分成為留鳥。在一只水鳥身上,我們不僅能夠找到一片純凈的水域,也能仰望一片湛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