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當年花褪殘紅青杏小 ——李國文先生與我
      來源:文匯報 | 湯世杰  2023年02月10日07:08

      編者按:

      《當年花褪殘紅青杏小》是筆會今年1月13日收到的文章。可惜未及刊用,我們就驚悉湯世杰先生于1月28日因病去世,享年八十歲——他1月27日8點18分還在微信“朋友圈”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終于把一塊頭頂?shù)姆礁裉旎ò?/span>

      看成了一面迎面而立的立墻

      線條有時倏忽飄散

      有時又橫七豎八的插出一座金字塔

      連綿的窗簾掛環(huán)轉而成了千鈞鐵騎

      某處還煥印出了一幅水墨畫

      也看到了無,看到了空,看到了

      對岸的青山,近處的江流

      一切都還這么誘人,

      你是否做好了準備?

       

      直到現(xiàn)在,今天,此時,我才終于緩過勁來,平復下來,能仔細想想這幾十年前后的事了。

      2022.11.25上午10點半,李國文先生夫人劉士蓉老師,就用李國文先生的手機,突然發(fā)給我一條微信,看得我一驚:“世杰,我是國文老伴劉士蓉。國文已于二十三日夜突發(fā)心臟病走了。孩子在陪伴我,我覺得我應該告訴你,不必回信回電?!?/p>

      天哪,我怎么可能不“回信回電”呢?我立馬回信:“哎呀,太意外太突然了,二十一號那天,我還跟他通過電話??!永失吾師,痛心不已!”“我無法說出我此時的心情!本以為,過幾天先生就能看到他為我作序的那本小書了!心痛!”

      想了想,國文先生走時,已屆93歲高齡,就在那前幾天,我不僅托朋友專門在他92歲農(nóng)歷生日前一天去看望了他,還在他生日當天,送上了九十九朵紅玫瑰——近些年,每年我都是照例這么做的。先生的這一生,既歷經(jīng)坎坷,又成就卓世,多少人都把他記在心里,引以為傲。我多年置身偏遠之處,與先生見面甚少,交談也不多,甚至如他所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和世杰是淡如空氣”,但人與人之間,有時就是那么僅有的幾次交往,轉眼就是一生。他往那里一站,就成了路標,成了燈塔!

      “人生常常都是這樣,最重要的時刻來臨時,我們不是不知道就是不注意,我們凈是在忙著過活。只有當我們回顧從前時,才能了解哪些才是生命的重要時刻。”(費德里科·費里尼《小丑的流浪》)

      時間不經(jīng)算,一算,已是四十多年!

      1979年,南國鶯飛草長的三月,離紅嘴鷗定期準時造訪春城昆明的肇始年1985年,還要等六年。一群來自全國鐵路各地的寫作者,卻相會在三月的昆明站臺上。站臺從來都是相見告別情意深濃的地方,不知發(fā)生過多少凄婉或豪壯的故事。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都沒法繞過一個小小的火車站站臺。沒想到,我此生命運的轉折,也與站臺有關。原來分頭在廣西和云南采訪南部戰(zhàn)事的二十多個人,那時正為即將回京的幾位送行。我茫然不知,一位素昧平生的長者正在那里等我。那就是李國文先生。

      參與那場赴邊境前線的采訪活動,于我是個意外。此前,我因偶然原因,并非自愿地從一個底層養(yǎng)路工區(qū),調(diào)到昆明附近一個鐵路單位,搞宣傳。部門負責人是位南下女干部,待人甚好,而當時整個社會的高壓郁悶依然難于解脫。幼時愛讀小說詩文,雖學了工,無聊中我開始試著寫作自娛,無非在鐵路或地方報紙上發(fā)發(fā),掙幾張“購書券”,到新華書店換幾本書看。1976年后,我堅決要求“歸隊”去搞本行,恰新來領導急需崗位安插人手,我方得以脫身。鐵道部的那次活動,我因從單位上臨時抽調(diào)出來允準太晚,和同樣遲到趕到云南的一位廣州局作者一樣,沒趕上大隊伍,只好兩人相約,到離前線還有四五站地的滇越鐵路螞蟥堡小站待了幾天,天天泡在南溪河里,最后才到河口轉了一圈,回到昆明不幾天,就到了那次活動即將結束各奔東西的日子。

      站臺上的那群人我?guī)缀醵疾徽J識,他們正聊得起勁。我很忐忑地站在人群的最外圈,也插不上嘴。就在那時,一位身板魁梧寬厚的長者朝我走來,說你是湯世杰吧?我忙說是。我是李國文,長者說,這次你交的作品,一篇散文一組詩,我都看了,寫得還不錯!對我,那表揚來得突兀,卻讓我如釋重負,聽說稿子終于過關,一時竟不知該怎么回答。半天才憋出一句:謝謝李老師!其實那時,我還不知道李國文是何許人也,但他往那里一站,就成了路標,成了我的李老師了。且從此沒有改過口。

      ——該不該稱呼一個人是老師,不完全取決于年齡長幼。老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師,甚至有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一些比我年輕的人,從來都稱國文先生為“老李”,他們有他們的理由,我有我的道理。即便以年齡論,先生也足夠為我?guī)熼L。

      那時的李國文先生,還沒那么“著名”,剛剛摘去二十多年的“帽子”,以一個普通人身份出現(xiàn)在我面前。加之“當時出門青杏小”,我對外界知之不多。之前我不僅不認識,甚至都沒聽說過他。

      但國文先生顯見是有備而來,跟著又問我,除了詩和散文,寫小說嗎?我如實相告:沒寫過,也不會寫。先生便說,你的那篇散文,有情節(jié)有故事,如果再把人物寫好些,寫出個性,就是小說了!你不妨試試。我心想,有這么容易嗎?嘴上倒忙答道,好的,我抽空試試。先生又說,我相信你能,先寫它二十、三十個短篇,再說!

      先生的語氣,強大到像他厚實的身板一樣,讓人毋庸置疑,無可推辭。

      那似乎就是一個約定。就中還有期待、鼓勵與信任——對此,即便在當時,我也是能打心里感受到的,而且我知道,那比什么都要珍貴。

      那時我已36歲,花褪殘紅青杏小,早過了做文學夢的年齡。但就那樣,從此我居然鼓起勇氣,心里攢著一個囑托,一把熱乎勁,莽莽撞撞地上路了。

      認識一個人,那當然還只是開始。

      1980年夏天,鐵道部要抽調(diào)幾個人,去山海關編一本書,其中有我。在跟鐵道部文聯(lián)聯(lián)系怎么去時,我順口問了一句,怎么聯(lián)系李國文先生,他在哪里?那時,先生復出后的第一個短篇小說《月食》剛剛發(fā)表不久,轟動一時。電話那邊說,他現(xiàn)在就在這里,于是我在電話里再次聽到了先生的聲音。他問了問我抵京的車次時間,一口答應說,我去車站接你!我忙說不行不行,我已經(jīng)知道該怎么走了,您就別管了。先生說,一言為定,我去接你!結果,我那趟車晚點4小時到達,國文先生硬是在車站等了我四個多小時。一起去到先生在羊坊店鐵路住宅區(qū)的家,是個不大的套房。那天好像說了很多話,有一陣,是坐到先生的臥室兼書房,他從書桌下小柜子里,拿出一大堆用鐵路工地上的材料單裝訂起來的讀書筆記,氣定神閑地告訴我,在工地上沒事時,就讀書,《紅樓夢》讀了三遍,《三國演義》讀了三遍……都做了讀書筆記!所有這些,我都聽在耳里,記在心里了。我雖也喜歡讀書,何曾像先生那樣讀過?當若干年后讀到先生那些引經(jīng)據(jù)典談及古今文人的隨筆時,我總會想起那個溫暖的下午。

      1984年,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在《十月》雜志第四期刊出。后來我聽先生說,有天他去《十月》開會,見有人說起那部小說,他便主動應承,寫了篇隨筆式短文,發(fā)在《十月》的第五期上。

      有一段時間,我赴京開會辦事,總要抽空去看看他。那時先生已搬了新居,方正寬敞的客廳兼書房,鋪的竟然是白地毯。一次我冒著風雪去了,一看那架勢,想趕快脫下滿是泥水的靴子,先生堅決不讓,拉著我往里坐下,把地毯踩臟了一片,讓我一直后悔到如今。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先生主動寫的那篇短文,我還請先生給我寫過三篇序,一是我的一個長篇,一是我的一個五卷本文集,一是最近剛剛出的這部散文選。每次只要我開口,他都滿口答應。最后這次,我猶豫多時,擔心他年事已高,不便寫,最終我還是硬著頭皮開口了。先生說,你怎么不去找那些散文大款寫?。课艺f,誰是大款???您就是啊,我還能找誰?您就寫幾行字,幾百字,都行!先生一聽就樂呵呵地笑了。

      也就是說,我這輩子出書,除了自己寫序,曾請人作序的,都是請的李國文先生。有時靜夜偶思,萬物蒼茫,能認準一個人,一個方向,便滿滿地似覺有一種從一而終矢志不渝之嘆,不知對耶錯耶?!只是不知,《不求多產(chǎn),但要精粹》一文,是不是先生留下的最后一篇文字?

      江湖行走多年,我一直以為,雖然亦暗自努力,但以至今無甚堪稱成就的成就,很不好意思往自己臉上貼金,說先生乃吾師。但在我心里,先生是一直在著的。與先生,這么多年,我們沒談過什么小說作法文章秘訣,得空,談的都是日子,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這個世界上過的煙火繚繞悲欣交集的生活。坐在那個一塵不染的客廳里,我們會談起遠山,大川,行云,談起云南的茶,從煙熏火燎的綠茶,到蘊涵淳厚的普洱,冰島,昔歸,云南紅;談早年有時逢年過節(jié),北方萬物枯槁,從云南托進京列車給他捎點南國的新鮮蔬菜,韭菜,豌豆尖,芥藍,茼蒿,以及雞樅菌……讓先生過個“維生素”充盈的,生氣盎然的年。談兒女,談家庭瑣事,談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有這還不夠嗎?還奢望什么呢?我很滿足——所有的文字,不都是從那些毛茸茸的日子里,點點滴滴生長出來的嗎?!

      遙望西天,云霞崔巍處,先生就像一尊佛,自己早已劫波渡盡,然后又既苦渡了眾生,也苦渡了我——

      我知道,深深長長的思念,是不必呼天搶地,大聲嚷嚷的。

      2023.1.12于夷陵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