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論新時代文學與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來源:文藝報 | 邱海軍  2023年01月30日08:3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講故事、展形象歷來是文學創作的重要屬性,是文學工作的優勢所在。通過文學形式讓中國故事引人入勝、讓中國形象深入人心,既涉及思想認識、同心同德,也關乎技巧手段、方式方法。新時代文學要認清當代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增強歷史自覺,肩負神圣使命,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展現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是新時代文學的新課題

      國家形象是特定國家的歷史與現狀、國家行為與活動在國內民眾和國際社會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評價,影響著綜合國力競爭、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合作發展等。針對塑造、展現什么樣的中國形象,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要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毋庸諱言,當今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較之其他領域,文學以其獨特的藝術形象刻畫功能,歷來在塑造和傳播國家形象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雨果曾說過:“試將莎士比亞從英國取走,請看這個國家的光輝一下子就會削弱多少!莎士比亞使英國變美,他減少了英國與野蠻國家的相似點。”摩洛哥名著《伊本·白圖泰游記》向阿拉伯世界介紹了中國古老文明和發達的經濟社會狀況,促進了中摩兩國交往合作。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游記》,塑造昌明興盛的東方文明古國形象,曾經引發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向往與合作的興趣。英國哲學家羅素從閱讀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新豐折臂翁》中形成中國印象:“盡管中國發生過很多次戰爭,中國人天生的面貌仍是非常平和的。……他們的和平主義深深地扎根于他們思辨性的觀點之中。”新時代呼喚文學工作者要增強主動塑造和傳播中國形象的自覺意識和行動能力。

      塑造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貢獻相符的中國形象。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一種狀態。在科學社會主義創立之前,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三個人類文明形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些前無古人的創舉,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在一代又一代的接續奮斗中,黨領導人民創造了偉大歷史,鑄就了偉大精神,形成了寶貴經驗,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風生水起,全面從嚴治黨激濁揚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途上,堅持“一個都不能少”,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謀劃經濟社會發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中國與世界的互利合作不斷推進。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贏得廣泛贊譽。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國際上對中國的大國崛起仍然存在偏見、詆毀,對中國的大國擔當仍然存在誤讀、歪曲,對中國的大國形象仍然存在丑化、抹黑。新時代文學要圍繞塑造與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經濟發展地位相適應的中國形象,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讀懂一個文明進步、擔當負責、多姿多彩的中國,提升國際對中國的認知度和美譽度。

      塑造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相稱的中國形象。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莊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明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分兩步走,即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就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全面加強等各方面目標提出了新要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敲定“時間表”和“路線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也絕不是一馬平川、朝夕之間就能到達的,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這當中蘊含著源源不斷的文學資源和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新時代文學要圍繞塑造與奮進新征程、鑄就新輝煌相配的中國形象,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宏大的未來貫穿起來,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靈感、提煉主題,從人民群眾的生動創造中挖掘素材、尋找故事,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志氣和底氣,為民族凝魂聚氣、為時代凝心聚力,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探索展現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的文學路徑

      國家形象不是一個固化的概念,受到本國歷史地位、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以及國際形勢、國際關系、國際輿論等因素影響,國家形象不一定與國家發展變化同步、相一致,這往往會導致產生不必要的誤解、隔閡。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更加頻繁,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構成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礎與紐帶,相反,文化的差異與誤解就會造成交流的障礙乃至沖突、斗爭。文學作為文藝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國家形象構建的重要載體。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獲得雨果獎,2016年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獎,中國網絡文學海外輸出成果顯著,覆蓋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這些都表明中國當代文學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面對蒸蒸日上的偉大時代,面對氣勢磅礴的現代化實踐,面對異彩紛呈的小康生活,新時代文學工作者要以更為深邃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自信的態度破題解題,善于從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催生更多傳世之作、扛鼎之作,以文載道、以文化人,為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作出文學貢獻。

      緊扣“可信”,講好中國故事。“可信”來自真實。第一方面是“故事的真實”。中國故事、中國方案最獨到之處就在于中國特色、中國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領域均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鮮活素材。新時代文學講好中國故事,就要善于講好恢宏大氣的國家故事、豐富多彩的百姓故事,以大視野、多角度呈現中國的發展與進步。第二方面則是“藝術的真實”。中國故事、中國經驗最迷人之處在于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斯諾《紅星照耀中國》風靡世界,源于國際社會關切紅軍故事、長征故事、延安故事,也源于毛澤東同志等以“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辭”講好故事。新時代文學要善于把中國道路、中國理念、中國價值轉化為精彩的中國故事、豐滿的藝術形象,講出中國文化的使命擔當和價值先導,講好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把中國智慧與世界無私分享,在獨特的審美創造中形成獨特的中國風范、中國流派,不斷標注新時代文學水平的新高度。

      緊扣“可愛”,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可愛”來自美善。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從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再到仁者愛人、以德立人,不僅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也對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民族的心靈史,能讓遠隔萬水千山、身處天涯海角的人們從字里行間讀懂一個民族、領悟一種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新時代文學注重將民族性與時代性相融合,找準世界發展的利益交匯點、中外價值觀的契合點、人類的情感共鳴點,以新的創意構思、新的題材內容、新的表現手法,構建新時代中國文學話語和敘事體系,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民審美情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奉獻給世界,更加有效地傳播中國理念,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緊扣“可敬”,刻畫時代新人形象。“可敬”來自擔當。億萬勤勞勇敢、擔當有為的中國人民就是中國形象的“代言人”,就是中國形象的使者。魯迅先生曾經深情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作為歷史內容主體的人類行為,是其理念、意志、思想和情感的產物。任何歷史時期,都有反映這個歷史發展階段的時代典型。文學以審美的方式反映一定時代的價值和價值體系,主要是通過塑造藝術形象來實現的。文學意義上的“新人”是時代精神的人格化。“新人”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學作品的高度,也是時代的藝術高度。當代中國正經歷著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對于社會主義文學而言,“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最大的底氣和最強的動力。新時代文學要在創作內容和對象上,讓人民群眾成為文學作品的主角,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善于從生動現實中發現新的人物類型,灌注新的精神氣質,塑造新的人物形象,體現新時代的審美理想和崇高追求。通過塑造新人形象,讓“中國人”群像豐盈新時代文學的形象畫廊,讓中國人民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時代風貌閃耀世界。

      新時代要唱響新征程的奮進之歌。新時代文學工作者肩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思想的深度、藝術的高度、感情的溫度開辟新時代文學氣象萬千、群峰聳峙的壯闊境界,使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通過文學得以生動展現。

      (作者系廣東省作協副秘書長、一級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