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兒童文學需要什么
      來源:文學報 | 方衛平  2023年01月28日09:49

      剛剛面世的大型文學刊物《萬松浦》2023年第一期,開設圍繞兒童文學話題的“貝殼談話錄”專欄。“貝殼談話錄”特邀魯東大學兼職教授方衛平主持。首期話題“中國兒童文學需要什么”,邀請張之路、梅子涵、劉海棲、劉瓊、瓦當、許廷順等校內外作家、評論家、編輯等參與。本期中國童年專刊,特節選首期“貝殼談話錄”的精彩片段。誠如方衛平在“引言”說的,在當前兒童文學創作和出版的熱鬧非凡中,我們尤其需要沉靜下來,認真、嚴肅地思考它的現狀與未來、既有與可能。在每一個時代,這樣的思考都不可或缺,也彌足珍貴。

      方衛平:近十余年來,童書,尤其是其中的兒童文學創作與出版的火爆,構成了我國出版業現象級、神話般的一個領域。童書出版的成就是顯而易見的,同時,我認為,在“童書熱”高燒不止的背景下,實事求是地問診把脈,解決問題,對于我們社會的文明、對于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也許是更加重要的一件事情。

      一年多前,我在一個兒童文學論壇發言時認為,環顧當今世界,對兒童文學這樣一個門類,以強大的國家力量和磅礴的民間激情進行巨大的覆蓋、推動和引領,幾乎只有咱們中國。我們今天看到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的蓬勃景象:國家的重視,市場的興盛,許多作品一發表就好評如潮,各種榜單、獎項鋪天蓋地……兒童文學真是太“幸運”了。但是,如之路剛才說到的,“希望縮小書單的數量,加強書單的權威性”。這么多的評獎、榜單、表揚性的書評,真的意味著兒童文學的一片繁榮、歌舞升平嗎?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們這些人,真的應該為這個時代的兒童文學、為孩子們的成長做一些認真負責的事情,而不能被各種名利的誘惑、被那些表面的“榮光”牽著鼻子走。今天兒童文學如此地火爆,但是我認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失魂落魄”的;在這個時代,兒童文學實際上可能存在一些走神和迷失的狀態。

      我們希望兒童文學更好,孩子們的閱讀和整個童書業更好,我想請各位結合兒童文學現象和創作理論問題,圍繞中國兒童文學缺少什么、需要什么這個話題來談一談。

      梅子涵:初入兒童文學寫作的人,故事、語言幾乎都是美好的,都知道對孩子說什么,如何說比較恰當。這就決定了兒童文學,它的基因中,有浪漫主義的神情、語氣、故事面貌。而基因的原因是:兒童生命本身,有著天真輕松,幻象意愿,美好希冀,盼望甜味。

      所以它是一種符合,而符合又恰好是現實主義,是科學對應。

      日出、晴朗、燈光、月光、相助、友情、公平、善意、溫暖、誠懇……這是一個生命最初,人生早期最先應該看見和得到的。它會成為人生的后花園。長大以后的悄悄的躲藏,往往都是在這里。它是秘密花園。

      我有一篇散文《燈光》就寫到年幼時的黑暗和明亮,它尤其深刻地成為我的美好記憶,是因為那個轟炸的夜晚,明亮把黑暗壓住了。曼斯菲爾德的小說《玩具屋》,也是一個在黑暗人世中記住燈光的故事。這樣的目光和心情都是超越苦難的,很小的一點兒滿足,很大的詩意浪漫,浪漫主義是不空洞的,浪漫主義不是只在咖啡桌上,在詩歌朗誦里的,它根本也在窮苦人、平常人、沒有幾分“文化”的人的腳印間,褶皺間,笑意間。沒有浪漫主義的現實主義,是根本提供不了現實力量的,寫給兒童的文學里,必須要有一盞小琥珀燈,要有人物心里最后的笑意。

      兒童文學要好好提一提浪漫主義,要學習,并且搞懂。

      瓦當:眾所周知,中國的兒童文學是伴隨著新文化啟蒙運動產生的,兒童文學的興起一開始便是人的解放與“新人”的一部分。同時,中國傳統文化里根深蒂固的文以載道的觀念,也深深地印刻在兒童文學中。這一方面賦予了兒童文學以崇高的價值使命,但也對兒童文學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干擾。

      我們看到,許多兒童文學實際是成人世界對兒童世界的侵入,把成人觀念強加給兒童。那種程式化的課本化的兒童文學,實質上是一種偽兒童的成人文學。當年周作人先生那一代兒童文學開創者倡導的兒童本位,實際上迄今也并沒有充分地建立起來。

      我同意梅老師的判斷。中國兒童文學總體上過于偏現實主義,這一點與成人文學是一致的,這也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特色,強調文學反映現實的功能,但也因此缺乏想象力和超越性。個人認為,成人文學可以多反映現實,而兒童文學應該以幻想為主,以保持孩子的想象力,不傷害他的天真為重。兒童文學首要的是要保衛兒童的精神世界,兒童文學作家要為人類童年立傳,要為保衛人類的童心而戰。讓兒童文學在心靈上更加兒童,在品質上更加文學。

      劉瓊:在我們民族復興的歷史征途中,人是關鍵要素。更好地建設書香社會,提高人的素質和素養,得從娃娃抓起。兒童文學承擔的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性的重大任務,努力在今日,功在千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于兒童文學創作和出版無論多么重視,投入多少精力,都是值得的。從這個角度,過去十年,原創兒童文學獲得了快速高質量發展,取得了不少成績,值得充分肯定,但也遠遠不夠。從“白銀時代”到“黃金時代”,還有努力和發展的很大空間。

      中國兒童文學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我認為,一是缺少經典。

      兒童文學在有好作品的基礎上,要有可以長久傳播留存的經典作品。什么是經典?從中國到外國,從古及今,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經典也有不少。如我們今天一直在讀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雖然歷史年代不同了,文化背景不同,但是童真、童趣等美好的東西依然打動人。近現代以來的一些作品如《小靈通漫游未來》《三毛流浪記》《小英雄雨來》等等,是中國原創的兒童文學經典,以豐沛的想象力、生動的人物形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大大小小的讀者。人們從兒童文學經典作品中獲得了文學的感染力,從經典人物形象中獲得了形象力和共情力,從經典書寫中獲得了審美,獲得了對于已知世界的理解、未知世界的認識。缺少經典作品,是當下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問題。一方面,經典可遇不可求,另一方面,經典的產生是需要付出極大努力的。從精品到經典,也就是從高原到高峰的距離。目前,兒童文學創作的經典化意識還遠遠不夠。

      二是缺少層次感。

      當下中國兒童文學數量不少,層次不多。這個層次,一是指對應各個年齡層次的兒童文學,二是指包括小說、詩歌、繪本、紀實文學等多種類型層次。

      年齡層次對應不夠豐富,明顯呈“兩極多、中間少”趨勢。低幼兒童和初中學生這兩個年齡段,總的來說近年來創作火力集中,題材和形式都有發展。特別是針對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的兒童小說,在題材上有較大豐富,比如楊志軍等關于邊疆、工業、生態等題材的寫作。低幼層次的圖畫書總量增多,但是譯介多,原創優秀圖畫書欠缺。小學低年級,也即5到12歲這個年齡段,合適的兒童文學創作明顯跟不上,而這個時期正是培養閱讀好習慣、培養孩子“三觀”的重要時期。

      文學類型發展不平衡,小說和圖畫書偏多,其他包括歌謠在內的詩歌創作、紀實文學,一直是兒童文學短板,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嚴重不足。

      三是缺少恒定的兒童觀。

      兒童文學和成人文學的最重要的區別,是兒童文學創作要以兒童觀為大,兒童觀要大于文學觀。我們當下諸多兒童文學作品,能夠看到各種教育理念和養育觀念,其中一些還是非常落后的。這些年,由于出版社把關嚴格,有所改進,比如對自然和動物的關系、讀書和人的關系的理解,等等。但依然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什么是禁忌,什么可以探索,許多創作者把握不到位。作品把握不到位,反映了教育觀、兒童觀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方衛平:我想從兒童文學整體業態的角度談點問題。概括地說,目前兒童文學整個創作、出版、評論、推廣業態,尤其是兒童文學的創作與出版所存在的問題,可能是系統性的。這里擇要略談幾點。

      一是兒童文學作家的人文與藝術素養問題。我們擁有一個逐漸龐大的兒童文學作家群。這些年來,這個群體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我把它看作是兒童文學創作受到更廣泛關注的標志之一。但相當兒童文學創作者人文與心靈的準備(包括人文觀、童年觀等等)、文學素養與創作能力的準備不足或缺失。另一方面又面臨著到處都是的出版邀約和出版機會,部分作者創作態度上有些散漫隨意,更遑論“十年磨一劍”的嚴謹與敬畏。

      二是關于童書出版的質量標準和藝術門檻問題。近些年來,童書市場需求的旺盛,導致童書出版門檻的降低。一些精神和文學品質粗劣、漏洞百出的所謂作品,都能得到出版甚至是包裝宣傳的機會。究其原因,一是出版界自身面臨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雙重壓力,二是優質作家資源的缺乏,爭奪慘烈,三是一些編輯眼光、能力的不足,四是一些作家不愿意傾聽意見和修改作品,因為出版機會到處都是。為童書事業發展的長遠考慮,有關方面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承擔為當代童書出版設立標準和門檻的重要職責。

      三是兒童文學評論界的問題。評論界自覺、努力抵制市場化時代的種種消極誘惑,有力地承擔起批評應有的專業職責與守望精神,這在今天這個時代尤為重要。當下評論界的專業眼光和理論素養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缺失,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容易被友情、利益等等綁架。今天童書界所存在的某種浮夸、虛飾,評論界是有一定責任的。

      四是審慎思考體制的力量如何更好地推動童書的創作與出版。今天,體制的力量在具體運作過程中的施行仍有改善的余地。例如,主題出版的初衷是有意義的,但是在實踐中,其中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問題,但同時這類作品在宣發等方面更容易占得先機,導致作者、出版者存在傾向性。

      坦率地說,整個童書創作、評論、出版等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多少令人痛惜。另一方面則是“社會效益”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易導致創作者和出版單位的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我們千萬不要讓真正的專業操守與努力,真正的精神、責任與擔當,成為只是掛在嘴上、寫在紙上的東西。

      張之路:近十幾年來,出現了大量非虛構的兒童文學,其實就是報告文學甚至是記錄性的兒童文學。這類作品主要是看資料,采訪,也就是講述別人的故事的作品。這就更需要寫作者加工、提煉、思索與升華。可是我們看到,有些素材還屬于毛坯階段就出版上市。可能還自我安慰,這也是一種文學形式,或者說就是原生態吧……當然,我們就是講自己的故事,也是要遵循同樣的道理和流程。

      我還記得,當年我初學寫作的時候,前輩嚴文井先生看過我的作品后對我說:“不是生活中什么事情都可以寫成文章的。”這樣的話我牢記在心。我們應該到了把生活進化到文學藝術的階段了。生活本身不是文學藝術,作者是“蠶”,到生活里吃“桑葉”,然后吐出蠶絲,織成綢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