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不斷提升新時代文藝評論供給能力和水平
      來源:中國藝術報 | 都布  2023年01月14日09:02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在《國難期中我們應有的自信》一文中指出:“真正的自信,換句話說,就是徹底的自知和自知后所下的決心,認清了達到盡這種責任的方法,然后下決心去腳踏實地、百折不撓地做下去,一直到最后的成功才罷休。這才是我所謂的自信”。在《文學與民眾》一文中,他進一步指出,文藝正是這種自信的直切流露:“一個民族的生命力最直切地流露于它的文學和一般藝術,要測量一個民族生命力的強弱,文學和藝術是最好的標準之一”。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新坐標,重溫抗戰時期朱光潛先生的這些話,依然感到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依然引入深思、給人啟迪。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闡釋、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專門部署,體現的正是朱光潛先生所言的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宣告的是一種徹底自知后決心盡責、認清方法并踏實通向成功的行動。報告中關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等重要論述,為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繁榮發展文藝事業指明了目標方向、提出了原則要求。同時,也為當代中國文藝評論提供了新的語境。如何構建中國文藝評論的現代化格局,成為當前文藝評論事業面臨的重要課題。竊以為,破解這一課題,重在提升新時代文藝評論供給能力和水平。

      第一,越出文本語境,把話說對、說透、說妙。與創作相比,評論直接面對和取材的則是以紙張、屏幕、舞臺等為媒介的文本。好的文藝評論必須突破自身內部的知識循環和規則邊界,在嚴謹細致地梳理研究對象文本肌理和審美經驗的同時,能夠發現和解讀文本背后社會生活的奧義及困惑,提出解決路徑,發出時代先聲。越出文藝評論文本語境,把話說對、說透、說妙,至關重要。

      從根本上講,文藝評論是一種價值判斷活動。它不是簡單的文藝鑒賞與接受,而是從一定價值立場、價值理想出發,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對文藝作品的意義進行挖掘、闡釋和衡量。踐行正確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輿論導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開展文藝評論是“把話說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話說對”就是準確地告訴人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說透”指向的是評論對藝術本體認知的專業度和評判的準確度,注重文藝評論內在的學理依據、理論創見與思想深度,強調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言之有據。實踐證明,缺乏學理性與科學性的感受式或印象式評論如隔靴搔癢、蜻蜓點水,無法指出文藝本體的真問題,不利于文藝評價體系的建構?!罢f對”是前提,“說透”是關鍵,“說妙”則是前兩者的更上層樓(高境界)。文藝評論的精妙既要在語言的精準精確上不遺余力,又要在語言的妙趣橫生上下足功夫,以深入淺出的內容、鞭辟入里的分析、生動活潑的語言、質樸清新的文風,提升自身的美感、張力與彈性,促動受眾的閱讀欲望,進而使人讀后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

      第二,拓展傳播途徑,讓評論推得出、傳得開、叫得響。提升新時代文藝評論供給能力和水平,不僅僅是解決“質”的問題,更要避免“曲高和寡”。一篇好的文藝評論絕不應故步自封在小圈子、精英群體內部的影響,而是應面對更廣闊的受眾,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產生真正的審美體驗和價值共鳴,實現由“看熱鬧”到“看門道”的提升轉換,進而引發受眾的文化自覺。這需要我們拓展傳播途徑,讓評論推得出、傳得開、叫得響。

      當前,媒體的融合發展為拓寬文藝評論的傳播途徑帶來了新的契機。一方面,要鼓勵傳統媒體加強對文藝評論大眾化傳播的創新策劃。報刊等傳統媒體往往代表著“權威發布”,擁有良好的口碑和強大的受眾黏性,所傳播的信息更易受到公眾的認同。然而,在新媒體文化的沖擊下,公眾的信息接收渠道不斷增多,文化觀念持續改變,傳統媒體過于學術或嚴肅的傳播方式不易打動受眾。因此,傳統媒體要增強創新意識和品牌意識,獨具匠心地打造一批緊跟時代變化、貼近受眾需求的親民化的特色文藝評論專題專欄,以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凝聚力,擴大文藝評論的受眾群體,培育出更多熱愛文藝的“鐵粉”。另一方面,應及時轉變傳播理念,積極開辟融媒體傳播陣地,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高效互動,強化文藝評論的人際傳播。從目前網絡互動平臺的發展情況來看,主流網站、微博、微信及直播平臺是受眾基礎龐大的載體,運用這部分新媒體開展文藝評論,既要重視發揮文藝評論名家大家和網絡知名自媒體、學者等公眾人物的作用,不斷發起針對文藝作品、現象、思潮等的互動話題,強化對話題的輿論引領,加強與網民的互動交流,實現專業評論和大眾評論的有效互動;更要加強新媒體各平臺之間的共享機制建設,實現平臺之間便捷的信息互傳與分享。

      第三,構建評論話語,體現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民族性、科學性和大眾性是黨領導文化的重要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鮮活的基石。探索和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需要、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習性與審美趣味的文藝評論話語,必須體現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這是當代文藝評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時代擔當和歷史責任,也是提升新時代文藝評論供給能力和水平的重中之重。

      民族的文化特性是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根脈,中國特色文藝評論話語只有體現民族性,才能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體現者??茖W的文化發展路徑是當代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特色文藝評論話語只有體現科學性,才能成為兼顧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這兩大人類文明重要標志的載體。大眾的文化基礎是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源泉,中國特色文藝評論話語只有體現大眾性,才能成為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的“導航儀”和“助推器”。民族性、科學性和大眾性三者彼此交融,互相支撐。大眾性是基礎是原則,民族性是途徑是方法,同時也是大眾性的另一種闡述??茖W性是精神是實踐,唯有以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孕育出的守正創新、兼容并包的科學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文藝理論評論優秀遺產作為重要營養和重要鏡鑒,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政治性、藝術性、社會反映、市場認可度統一起來,尊重藝術規律,尊重審美差異,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建設性地開展文藝評論,才能以正確的話語直接影響文藝創作實踐和文藝界行風建設的未來趨向,才能促進社會大眾綜合文化素養的提升、審美價值理想的養成,才能推動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建構,進而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文藝評論的力量。

      (作者系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