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新時代的中心任務要求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感想 
      來源:文藝報 | 王宏甲  2023年01月09日08:59

      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聯系文學創作,我感受最深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說到的兩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兩個結合,極大地打開了我們通古今、識中外的視野。

      要認識“兩個結合”的現實意義與深遠意義,我體會,還需要切實地再認識“學習的意義”。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一周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去延安瞻仰學習。延安,不僅是我們熟知的革命圣地,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奮發學習的圣地。

      2016年我曾經參與中央電視臺大型文獻紀錄片《長征》的主創工作,任電視總撰稿,這對我是一次重要的學習。我看到,紅軍長征走到延安時,很多的官兵是文盲和半文盲,掃盲在延安就開始了。少年時,我知道延安有“抗日軍政大學”,在2016年的創作中我才知道延安時期辦起了30多所干部學校,如果沒有那樣的學習,怎能培養出一支解放全中國的軍隊和干部隊伍!

      毛主席去抗大講課,抗大學員曾問毛主席:“我們在抗大應當學什么?”毛主席回答:“首先是學一個政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這次在延安是這么說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什么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主席是這樣寫在《為人民服務》中的。有了這個政治方向,延安時期的官兵不僅向書本學,還向群眾學,向實踐學。這就是一個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強調:“從1935年到1948年,黨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戰斗了13年,領導中國革命事業從低潮走向高潮、實現歷史性轉折,扭轉了中國前途命運。”我由此體會到,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而徹底實現這個歷史性轉折,則是包括長征在內艱苦卓絕的跋涉和戰斗,以及在延安革命圣地13年才得以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延安時期形成和發揚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培育形成的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代代傳承下去。”我認為,這就是實現歷史性轉折的標志性成就。延安精神及延安成就,都指向一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歷史,是在血與火的斗爭中錘煉,在錯誤中糾正錯誤,在失敗中汲取教訓,才得以發展壯大。其中的重要經驗,不能沒有黨的正確的領導核心。這樣的領導核心是忠實地為最廣大的人民利益而奮斗的,是能夠堅持實事求是的,是得到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衷心擁護的。毛澤東主席就是在黨和紅軍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中,深受擁護而形成的黨的領導核心。

      正是有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紅軍長征才得以將一次戰略轉移轉變為向抗日前線的英勇進軍,將一次危機四伏的艱難跋涉變成了開創革命新局面的起點。用毛澤東同志的話說:“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了。”延安成為全國革命的大本營。

      長征,淬煉了一代戰將。從延安到解放戰爭時期,為新中國培養出燦若群星的國之棟梁。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軍銜時,十大元帥中有九位參加了長征;十位大將中有八位參加了長征,還有90%以上的開國上將、中將和少將參加過長征。新中國34個部委中有27個部委的主要領導是長征干部,在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有17個地方的主要領導是長征干部。他們都在延安時期的學習和戰斗中成長。

      黨的二十大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指出,“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面臨的形勢之復雜、斗爭之嚴峻、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艱巨世所罕見、史所罕見”。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這個復雜艱巨的斗爭中形成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是因為“兩個確立”“兩個維護”,黨才有力解決了影響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消除了黨、國家、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從根本上確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二十大結束后,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極具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我感到,我國在新時代正進行著一次新的偉大轉折。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報告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所強調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因此,我們要遵循二十大報告所強調的,“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這些制度安排是與我們國家的具體現實、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相貫通的。因此,我感到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多么重要!

      前一個結合告訴我們,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認識和回答時代與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

      后一個結合讓我們再次想起,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這樣的文化自信是我們偉大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藝創作如果未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看起來“有文學”,實際卻“沒有文化”,就會使創作失卻文化之根而喪失生命力。

      我們講的“文化自信”,包括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大文化。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對三大文化的學習。尤其對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充分地正確理解和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我想,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兩個結合”的必要性也在于,要關注中國實際,要到社會實踐中去,到人民中去,才可能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

      我認為,這兩個結合的根本可統一于“人民”,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所強調的,“我們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創作出對社會有益、能夠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

      (作者系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