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培育造就規模宏大的德藝雙馨文藝人才隊伍
      來源:中國藝術報 | 劉艷卿  2023年01月07日08:12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并進一步強調了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報告中說,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并且強調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文藝人才的培養和隊伍的建設是新時代文藝事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優秀的文學藝術家往往能夠以深邃的思想、鮮明的主題和富有溫度的敘事創作出經典的作品,描繪時代變革、展現歷史宏圖、講述人民故事、弘揚民族傳統,從而凝聚思想,鼓舞人心,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在推動文藝創作從“高原”向“高峰”邁進的過程中,德藝雙馨的文藝人才起著不可或缺的關鍵性作用。如何培養造就這樣的文藝人才隊伍,也就成了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培育造就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人才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而創作的,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這一立足于人民大眾的文藝思想,深刻地改變了20世紀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方向。一大批從延安走來的優秀文藝工作者,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和黨的文藝思想積極踐行于創作過程,為新中國文藝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上,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于是,有了《山海情》的執著奮斗和《中國醫生》的堅定信念,有了《人世間》的脈脈溫情和《主角》的沉浮人生,有了豫劇《大河安瀾》、話劇《兵心》、舞劇《騎兵》,有了中國畫《使命》、雕塑《烈焰青春》……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扎根生活,久久為功,譜寫著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黨的二十大報告這一重要論述既辯證又生動地回答江山與人民的本質關系,充分彰顯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與執政理念。既然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既然“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那么,培養和造就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就必須要使他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正確導向。“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同樣為培養新時代文藝人才指明了方向,錨定了坐標。能夠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能夠反映人民的偉大實踐和美好夢想的文藝工作者,才是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文藝人才。

      鍛造形成以愛國主義為重要支點的文藝人才隊伍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大計”。祖國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心懷國之大者的文藝人才隊伍,這是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作的重要保障,是構建中國特色文藝話語體系的關鍵環節,也是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的有力支撐。

      沉淀著深厚家國情懷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必備的精神要素。20世紀初期,伴隨著文藝新思潮的出現,從梁啟超倡導的“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到呂澂和陳獨秀提出的“美術革命”,文藝界涌現出一批兼具學術熱情、探索精神和家國情懷的新力量。陳獨秀、魯迅等人的文學反思,王國維、吳梅、齊如山等人的戲曲研究,高劍父、徐悲鴻、蔣兆和等人的繪畫探索先后涌現,后又從不同的維度共同融匯成一股洶涌的變革浪潮。這股浪潮在民族救亡的呼聲中日漸高漲,在戰爭的烽火中自覺地與國家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延安時期,來自全國各地的進步青年帶著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匯聚于寶塔山下,丁玲、艾青、賀敬之、冼星海、王朝聞、胡一川、王式廓、古元、力群等人在血與火的錘煉中成長為延安革命文藝的中流砥柱。同時,在民族危難之際,專門培養抗戰文藝干部和文藝工作者的“魯藝”,在團結和造就文藝人才的過程中發揮了“定盤星”和“壓艙石”的作用,探索出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藝人才培養方案,為新中國文藝發展尤其是文藝工作者隊伍的形成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提供了人才儲備。

      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引下,新中國文藝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在黨的領導下,文藝工作者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自覺肩負起振奮民族精神的歷史使命,以激昂的熱情敏銳地把握時代脈搏、描繪人民生活,譜寫了新中國文藝的壯麗篇章。各類大、中專文藝院校如雨后春筍般成長壯大起來,為新中國文藝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中青年人才;中國文聯和各地文聯等組織充分發揮職能,通過專業平臺團結引導了眾多優秀文藝人才。進入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知人民冷暖、感人民甘苦,把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上的成就轉化為充滿精神力量的藝術表達,以優秀的文藝作品構筑中國氣派、傳播中國價值、彰顯中國力量,增強了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進一步堅定了人民的理想和信念。這充分說明,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必須以德為先,以愛國主義作為自己創作實踐的內在動力,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的藝術道路和國家民族的發展歷程更充分地結合起來,通過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的積累和煥發來激發藝術靈感,為不斷攀登藝術高峰注入不竭動力。

      充分搭建文藝人才培養平臺和創作高地

      從《呂氏春秋·不茍論》中“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的論述,到唐太宗“驅駕英才,推心待士”的用人之道,中華民族素來就有善用人才的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用符合文藝規律的方式領導文藝事業,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和藝術民主,保護好文藝工作者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動引導、工作上創造條件、生活上關心照顧,多為文藝工作者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營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良好環境。”

      在2021年9月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黨管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黨領導的文藝事業的不斷繁榮和發展中,高素質的文藝人才能夠在文藝創作、文藝評論、文藝傳播等多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關涉人民的文化審美需求能否得到滿足、人民精神力量能否得到提升等關鍵問題,與此同時,搭建高水平平臺和建設創作高地成為吸引和培養文藝人才的重要舉措。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水平平臺的搭建和創作高地的建設,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具有智慧的頂層設計和針對性思路。文藝人才的培養和凝聚方式,具有特殊性。近年來,為適應信息化時代特點,中國文聯搭建了文藝人才培養平臺、文藝宣傳平臺、文藝創作推介平臺、文藝理論評論平臺、文藝評獎平臺等多個重點信息化平臺。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中國文聯開展的文藝研修工作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立身之本,以“講好文聯大思政課”為首要之責,以“把握規律,不斷提升培訓專業性、針對性、實效性”為精業之道,圍繞建設高素質文藝人才隊伍、培養造就優秀文藝人才的任務探索出了有效途徑。國家藝術基金則以項目資助的方式,對高質量的藝術作品和有潛力的文藝人才進行重點扶持,在繁榮藝術創作、打造和推廣精品力作、培養藝術人才、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同時,各地方政府乃至高校也紛紛針對人才類型和地域需要,為文藝人才的培養優化了政策措施、調整了發展方案、構建了產學研融合發展通道。

      新時代新征程為文藝人才的培養和隊伍的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呼喚偉大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要求“要把文藝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新時代以來,文藝隊伍的建設和文藝人才的培養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逐步形成了從基層文藝骨干到文藝領軍人才、從新文藝群體到中青年文藝人才、從少數民族文藝人才到國際聯合培養的多層次、多維度文藝人才隊伍的梯次格局,涌現出了一批德才兼備、視野開闊、銳意進取的優秀文藝工作者。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不斷培育和造就德藝雙馨的文藝人才隊伍,才能匯聚起強大的文藝人才力量,不斷攀登新時代文藝高峰,不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從而鑄牢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奮力描繪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絢麗篇章。

      (作者系西北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