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幸福溢滿“顧家臺”
      來源:光明日報 | 楊輝素  2023年01月03日07:42

      顧家臺是個“臺”,是太行山脈萬仞山峰中的一方平臺,群山環繞,險峰阻隔。

      顧家臺是個“村”,是個只有一百五十多戶的小山村,世代村民在這里“躋險筑幽居,披云臥石門”。

      時代的列車,決不會把誰遺落下,黨和政府更是牽念著每一個角落。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個小山村。他走進村民顧成虎家破舊的土坯房,心情沉重。

      習近平總書記走后,顧成虎發現收到的慰問品中比別家多了一件棉大衣。“后來我才知道,那是總書記看到我左袖口破了,特意讓人給加的。”顧成虎說。

      隨后在村委會,習近平總書記召開了脫貧攻堅座談會,與村民共商脫貧發展之路,親切地鼓勵大家:“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從此顧家臺村沿著總書記指明的方向,苦干實干,探索出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10年過去了,而今的顧家臺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變化。

      年輕人,真行

      “錦成,你又為俺們忙著咧。”

      “孫小子,干得不賴呀。”

      “侄小子,俺們可真沒看錯人咧。”

      顧錦成從村東走到村西,耳邊是熱情的招呼聲。

      顧錦成是顧家臺村去年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可沒人喊他“顧書記”“顧主任”,都像往常一樣喊他的名字,大輩們則親昵地喊他“孫小子”“侄小子”,叫得親,心里更親。

      顧錦成他爺他奶他爹都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好人”,他爹時不時要在他耳邊敲打敲打:“你是個小小的村干部了,要一心為鄉親們辦實事,別的都不頂。”“不頂”是他們這兒人的口頭語,意思是“不沾、不行”。

      顧錦成信爹的。

      顧錦成1987年出生,小伙子虎頭虎腦,濃眉大眼,他身上有年輕人的蓬勃朝氣,又有難得的持誠穩重。

      顧錦成高中畢業后在北京打過幾年工,后來回鄉在栗園鋪村開辦過養豬場。讓他下定決心回顧家臺村創業的,正是總書記那番話。

      那是2015年,顧錦成把妻子兒女安頓在阜平縣城,只身回到顧家臺村。家鄉變化真不小:村道路硬化了,廁所改建了,廣場修好了,環境變美了,再也不是過去破破爛爛的樣子。只是,村民們兜里還是癟的,顧錦成意識到,要想讓村民富起來,村里就得發展產業。那年,他當選為村委委員。

      可縱觀顧家臺村,全村一共154戶360口人,常住人口不足百人,但凡有點勞動力的,都外出打工去了,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殘。產業要發展,必須得有年輕人啊。

      當時,村里在政府的扶持下,正在發展食用菌產業,村里建起了50棟香菇大棚。棚是建起來了,可都怕賠錢,沒人敢承包。顧錦成身先士卒,一氣包了4棟大棚,他又挨個給在外邊打工的小伙伴們打電話,動員他們回來和他一起種香菇,還真被他說動了幾個。

      年輕人腦子好使,不懂的技術一學就會,他們會了再教給其他人。等賣了香菇一算,顧錦成純掙8萬多元。其他人也都掙了錢。

      這下好了,第二年大家都爭著搶著要承包大棚,顧錦成主動把自己的大棚退出來讓給別人種。他媳婦兒埋怨他:“我看你就是個試驗品,你傻不傻啊!”

      他憨笑道:“誰讓咱年輕呢,又是黨員。”

      在顧錦成的帶動下,顧家臺村一下子就回來了38個年輕人,80后、90后、00后都有。顧錦成當選了顧家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后,他們組建了一支年輕而有活力的班子隊伍:

      副書記顧叔軍,70年生;

      支部委員顧仲霄,82年生;

      副主任顧騰飛,90年生;

      村委委員顧亞楠,00年生……

      這幫年輕人啊,有激情有活力,腦瓜子里涌現著層出不窮的產業創新發展的新點子呢。

      顧錦成想到,顧家臺村有山有水,還得有花。他聯系了天津一家公司,先種了20畝觀賞牡丹。一般牡丹都是四五月開花,顧家臺村因氣溫寒涼,牡丹要到6月才能開,正好打了時間差。“到顧家臺看牡丹去啊”成了一句宣傳語,游客們紛至沓來。粉的、白的、紅的、紫的一朵朵碩大的牡丹嬌艷欲滴,成了網紅“打卡地”。

      光觀賞還不夠,顧錦成有個大膽的想法,明年向龍泉關別的村擴展,再種1000畝,形成集觀賞、油用、藥用、飲用為一體的牡丹產業體系。

      有看的、吃的、住的了,還得有玩的。顧錦成又建起了“御道牡丹國學親子樂園”,在河道邊利用沙灘空地,建起兒童游樂場,連同水面,做成水上漂流節目,晚上還有燈光秀音樂噴泉。

      大人帶著孩子從四面八方趕來了,一票難求!

      顧錦成忙得團團轉,回家?哪有時間!

      他媳婦不干了,好你個顧錦成,我倒要看看你在忙什么,家也不要了。周五孩子們放學后,他媳婦兒開車拉著兒子、女兒找來了。進到村委會一看,可不,顧錦成他們正在謀劃事兒呢。

      顧錦成一看媳婦兒臉色不好看,往外一瞅,夜幕下車里亮著燈,閨女正趴在車上寫作業,兒子在車后座上睡著了。他鼻子一酸,小聲央求道:“媳婦兒,你先回咱村里的家,晚上說。”媳婦兒給他留了面子,沒吭聲走了。

      晚上在老家的屋子里,他哄著:“老婆大人,你看我是真忙……”

      媳婦兒繃著的臉“撲哧”樂了:“我也不是不通情理,看到你把村子整得這么好,我還有什么好說的,支持唄!”

      火爆的“啤酒花園”

      顧騰飛中等個,人不胖,一張臉上小眼睛倍兒有神。

      他去年剛當選為村委會副主任,在村里負責農林水牧漁工作。誰家水管壞了,他跑去給修;誰家暖氣不熱了,他也跑前跑后給想辦法。村里大事小情找他,準沒錯。

      可顧騰飛最讓人拍手稱道的,還不止這些,他弄了個“啤酒花園”,別說在顧家臺,就是在整個阜平,也算是創舉啦。

      顧騰飛高中畢業后,就到北京打工了。在北京干過銷售、干過廚師,跑過出租車。在外邊刨去開銷,所剩無幾。聽說村里在發展產業,他就回來了。

      那是2020年底,過年時他和劉麗國、顧海朋、顧文偉幾個小伙伴在一起喝酒,商量著要干點什么。

      顧騰飛說:“咱們開個農家樂吧,有特色的那種。”

      “這個主意好,可什么是有‘特色’呢?”

      四個小伙伴苦思冥想,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轉眼間到了春天,有一天顧騰飛正在村里的高崗上逛,突然看到高崗下面的一片空地,空地上長著三棵粗壯的杏樹,旁邊還有幾棵桃樹。杏花、桃花開得正盛,引得蜜蜂嗡嗡嚶嚶在采蜜,好一派美麗景象!更巧的是,空地旁邊還有一處民房,房東外出打工去了,房子常年空著。

      顧騰飛欣喜若狂,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呀,咱們就在這兒弄他個啤酒花園,讓客人在杏樹、桃樹下喝酒,在民房里燒烤,加上周邊就是顧家臺的村標,放眼望去就能看到群山環抱,白云縹緲,簡直比神仙都愜意!

      把想法一說,大家都激動不已。劉麗國在北京釀過啤酒,他說:“顧家臺的山泉水好,咱們就自釀啤酒,這不就是特色嗎!”

      簡直太OK了,立即給村里打報告,村里支持;又立即聯系房東,房東也同意把房子租給他們。

      4月初有想法,4月10號就開始動工。顧錦成把村里的黨員、積極分子都動員來了,規劃場地,裝修房屋,安裝燈光,鏟除雜草,種上月季花、薔薇花,十來天后,一切完成。

      四個人都干過廚師行業,有做菜的,有燒烤的,重點是釀制啤酒,買了最好的機器設備,大麥、小麥等原材料也都精挑細選,自釀的啤酒口感特別好,真是絕了!

      4月29號完工。把消息在微信、微博、抖音一發布,五一那天正式開張。媽呀,人員爆滿!本來找了5名服務員,剛過一小時人手就不夠了,又趕緊找了10個人。15個人滿頭大汗地來回跑,還是忙不過來。

      客人們有阜平的,有外地的,一天就來了六七百號人,他們吃著、喝著,贊不絕口。當天的營業額就超過了四萬元。

      晚上緊急開會,第二天又增加服務員,五一放假在家的,能幫忙的都請來幫忙。第二天還是這么多顧客。五一七天,天天爆滿。

      很多人慕名而來,就是要喝這里的啤酒。干到暑假時,大學生放假回來了,在這兒勤工儉學,倆月干下來,把學費都掙出來了。

      而他們刨去人工、房租、材料、日常開銷等一系列費用,幾個月下來足足掙了將近十萬元,這可把這些初次回鄉創業的小青年樂壞了。幾個小伙伴一商量,決定拿出盈利的百分之三十給全村鄉親們繳納醫療保險,以此來回饋鄉親們的支持。

      第一年打好基礎了,第二年更好干了,有時候沒有桌位,客人寧愿等兩個多小時也要等出空位來。

      顧騰飛家的日子水漲船高啦。他爸是一名人民教師,有固定工資,他媽承包了兩個香菇大棚,一年也有四五萬元的收入。家里重新翻蓋了新房,還買了輛小汽車,小日子別提多美了。

      說起未來,顧騰飛的小眼睛里又放出了光芒,他想把啤酒花園做得更好,為村里老百姓多分紅,也解決更多人的務工問題;他還想謀劃新項目,讓鄉親們增加更多的收入。

      快樂的“農家樂”

      青瓦黃墻,透亮的大玻璃窗,窗臺上擺放著開得正盛的小花朵,窗下長著小白菜、蘿卜、芫荽、黃瓜、豆角。院墻上掛著爬山虎的藤蔓,葉片在風中變成了明艷的赤紅、橙黃,小院用青磚和紅磚墁地,干凈得看不見一絲塵土。

      這是任風蘭開的農家樂小院,門口掛著一堆牌子:“黨員示范庭院”“美麗庭院示范戶”“衛生之家”“十星級文明戶”,單看這些牌子,就知道這家主人不簡單。

      任風蘭從屋子里笑吟吟地走出來,她今年69歲,整齊的短發,穿著紅格子毛衣,黑色褲子,棗紅色便鞋,不胖不瘦,像個城市里退休的老太太。

      她笑起來,臉上還有點羞澀:“俺可沒上過學,不識字呢。”停了一下又驕傲地說:“俺老頭子有文化,他是老黨員。”

      她家的農家樂,北屋8間,南屋2間,每一間都干凈整齊。大花被子都是她一針一線縫的,里面絮著嶄新的棉花。

      這農家樂都是任風蘭一個人在經營,老伴顧廷科在顧家臺村當保安。兩個兒子都在縣城安了家,孫子、孫女都上了大學。

      “一切都挺好,什么都不用操心,就連這農家院,也是政府幫著翻蓋的,我們就買點新家具得了。俺們老倆一年下來的收入,富余著呢。”

      說起過去的日子,任風蘭落了淚,“那時候可憐喲,日子苦得像黃連”。

      她家有四畝地,在南邊青羊溝口上,離家遠著呢,去一趟要翻山過嶺。地有崗地、有溝地,崗地澆不了水,只靠老天收。種點黍棒(玉米),刨點土豆,一年種一季。四畝地分成五塊,這一點那一點的。到了秋收季節,全靠人力背。從溝底背上來,從山坡上背下去。肩膀磨破了無數次,大繩都磨斷了多少根。家里就靠這點收入維持一年生計,別說饅頭,連玉米面餅子也吃不飽。有時家里買鹽的錢都得向鄰居們借。

      “現在好了,收著每畝地1000元土地流轉金,還有果園的分紅,我們成了‘租金、薪金、股金’的‘三金農民’,那會總書記沒來時,哪有這些喲。”

      說起這屆村干部來,任風蘭豎起了大拇指:“對老百姓可好了,經常來院里看看,幫俺打掃衛生,幫著買菜、買藥,什么都干,他們心里都裝著俺們呢。”

      任風蘭又笑著說:“這么好的日子,俺就想長命百歲呢,能夠自食其力,不給孩子們增加負擔,多好呀。”

      陽光照在小院里,小院里回蕩著任風蘭舒心的笑聲。

      “南山蘋果”大又紅

      白海軍是1982年生,他高高瘦瘦,干起活兒來有滿身的力氣。他是櫻花溪谷旁邊的下莊鄉口上村人。

      白海軍曾在阜平縣城開過飯店,也曾跑運輸拉過礦石。2016年,白海軍在顧家臺村的南山承包了300多畝地蘋果園,20多畝櫻桃園。

      白海軍漸漸在管理蘋果上上道了。他每天拿個小本本,把每一項管理技術都詳細記下來,再教給工人,怎么疏蕾,怎么剪枝,工人們幾天就成了熟練工。

      果園套袋是一項大活,一般套袋技術要在一個月內完成,遲了蘋果長得太大套不進去。這時候,他的果園里每天都有五六十名工人在忙碌著。

      蘋果在袋子里長大,都是白色的,在采摘前十來天要把袋子解開。解開袋子的蘋果被陽光一照,像一個個閨閣中的姑娘,很快就變成紅彤彤的了,非常好看。有的蘋果一面被樹枝擋著,要人工把它轉果接受光照,擋著的一面也迅速變紅。一顆優質蘋果,應該是周身紅得均勻、發亮,甜度也會更高。

      還有除草、施肥、澆水……活兒太多了。

      想想吧,300多畝地,10803棵蘋果,一棵樹上多少蘋果,每一個蘋果從開花到采摘要經歷多少人手,這得需要多少工人?白海軍粗略算過,他今年就用工達3000多人次,帶動了顧家臺村以及周邊村莊人的就業。一個工一天80~150元的工資,一個月光工資就開出幾萬元。

      只要肯出力,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

      今年,白海軍的蘋果大豐收,每畝地收了3000多斤,一級果都裝成禮盒,進入商場、超市等。白海軍的臉上樂開了花,刨去成本,今年的收入怎么也得大幾萬以上了。

      白海軍有三個兒子,大的10歲,上小學,老二3歲,上幼兒園,還有一個1歲的小不點。以前他嫌村里沒活干,家里住的房子也爛,一家人借錢也要到阜平縣城去安家。

      現在什么都好了,政府給他們建了回遷房,每人25平方米,他家分了125平方米的大房子,家電家具一應俱全,比他在縣城的房子還好還便捷。

      原來大兒子在縣城上學,城里車多人多,每天都得騰出人手來接送孩子。現在他讓兒子回來上學了,學校離家近,孩子自己就能去上學,更主要的是村里的學校師資力量也增強了,有圖書室、課外活動室,配齊了音體美教師,抓素質教育樣樣都不孬。

      老爸老媽也不閑著,老倆養了200多只羊,每年也有幾萬元的收入。

      白海軍家的生活富裕了,他買了新車。每當他開著車行駛在平整的山路上,心里就充滿了干勁。

      他喜歡開著車窗吹著風,讓沿路美麗的風景一股腦進入視野,山的青翠,水的靈秀,花的嬌艷,一只只撲棱著翅膀的美麗山雀,他的心里被一種美好的東西鼓動著……

      他要把果園經營好,讓全國人民都吃上他們的南山蘋果,讓南山蘋果,甜透每個人的生活。

      幸福的“全家福”

      “快來呀!”

      “來啦,來啦!”

      每個人都從家里走出來,歡天喜地地聚集到顧家臺村廣場上。年底啦,這里要召開一年一度的村民大會呢。

      顧錦成帶頭,村委班子每人向全村人民述職,這一年都干了什么,村集體有多少收益,每一筆錢的去向……

      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

      開完會,在村委大院里,早已支起了桌子,架起了大鍋,和面、剁餡、調餡、包餃子,全村人要在一起吃頓團圓飯。

      飯后還有一項重要活動:拍張全村“全家福”。

      大家排好隊,還沒等說“茄子”,人群中已禁不住爆發出“咯咯”的笑聲。“咔嚓咔嚓”,笑容定格,顧家臺村人民的幸福生活,也被定格在照片里啦!

      (作者:楊輝素,系中國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