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歷史維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欒軼玫  2022年12月23日10:3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所處的新發展階段,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同時是其中經過幾十年積累、站到了新的起點上的一個階段。”“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未來三十年的新發展階段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講好新發展階段的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對內,可凝聚人心,齊心聚力建設現代化;對外,可塑造形象,爭取國際輿論支持。新發展階段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需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故事”“實踐故事”“特殊國情故事”等關鍵部分入手,遵循歷史邏輯敘事,以大歷史敘事觀構建敘事體系與傳播話語。

      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敘事

      新發展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分兩步走實現中國夢,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發展階段是指“十四五”規劃的起始年即2021年,到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亦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未來30年將是我們完成這個歷史宏愿的新發展階段,處在新發展階段的中國式現代化有了新內容,也必然對如何講好這一階段的中國故事提出新要求。

      敘事形塑了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敘事就是“講故事”,全球范圍內,不同的國家敘事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不同文明的根基。講好新發展階段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要具備大歷史敘事觀。這是因為現代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永續發展不斷完善的。因此,敘事時需從歷史脈動中把握方向,在時空情境下講述變遷,從古今中外比較中回溯歷史,展望未來,如此才能呈現出現代化進程的全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運用大歷史敘事觀來講述發展進程,更能以事聚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故事、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故事、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國情故事”這些關鍵故事,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歷史維度。具有歷史縱深感的敘事體系與故事話語,有助于講清楚我們現代化建設所處的歷史方位與發展階段,有助于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的“來時路”與“去何方”。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故事”

      我們對于現代化的認識是不斷深入的。從黨的八大提出“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到1964年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的建設“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的“新四個現代化”;到1984年鄧小平明確提出將“小康”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階段性目標,再到江澤民同志提出“新三步走”戰略,胡錦濤同志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直至黨的十八大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分兩步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現代化發展歷程看,我們的認識是不斷變化不斷深入的。要講清“理念故事”,需從大歷史觀視角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路徑并幫助人們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為什么“行”。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故事”

      首先,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是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實踐故事,講清“革命階段—建設階段—改革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不同歷史時期的實踐故事,有助于樹立人們勇于直面風險挑戰的信心與為了美好生活不懈奮斗的決心,“內塑”凝聚力,齊心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拼搏。

      其次,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長時間、動態性的復雜運作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最鮮明的實踐特征就是“分步驟、接續式”推進現代化建設,從“四化”“新四化”“小康”到“兩個文明”,到“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戰略部署中可以看出,中國的現代化征程是一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階段性發展目標的戰略規劃史,也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的奮斗史!這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故事”也是不斷更新,不斷延續的。以“三農現代化”故事為例,從“扶貧開發”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再到“鄉村振興”,中國式現代化同步實現城鎮化與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加速城鄉一體化。從“脫貧攻堅”的實踐故事轉入“鄉村振興”敘事,就是對“分步驟、接續式”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最好言說。

      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國情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可以說,“特殊國情故事”之“特”首先在于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從最初提出就重視社會主義性質。鄧小平指出,“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最特殊的政治國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講清這點,既可以堅定道路自信,又可以破除現代化的西方迷思,為中國式現代化爭取更積極的輿論空間與傳播主動權。

      “特殊國情故事”之“特”還在于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什么是中國特色?這就是中國特色。”因此,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很重要。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就要講好“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的故事。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現代化。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還要講好百年來黨在各個時期不畏艱險、艱苦奮斗的故事。“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也絕不是一馬平川、朝夕之間就能到達的”,而是要依靠艱苦奮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通過奮斗,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斗,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第三,“特殊國情故事”之“特”還在于講清中國式現代化所處的客觀現實:中國發展不均衡,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占有量少,人均資源相對供給不足,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仍是發展中國家,人均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講清這些特殊國情,才能讓人們認識到14億人整體邁進現代化的艱巨性與復雜性,才能既有心理準備又有奮發動力,既能目標堅定又能腳踏實地,在信心與耐心中持續推進現代化建設。

      此外,“特殊國情故事”之“特”還在于講好中華傳統文化的故事:采取何種模式的現代化道路,與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等存在密切聯系。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實踐邏輯。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大同、和諧共生、美美與共等思想,有助于我們從歷史維度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為什么沒走西方老路,中國式現代化為什么行。另一方面,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有助于國內外受眾從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這一“長時空”情境下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脈與歷史傳統。對內,可以鼓舞信心,團結全體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對外,可以給那些與西方現代化國家具有不同體制、不同文化背景又渴望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提供一個植根自身文明、“走自己路”的路徑選擇。

      總而言之,要講好新發展階段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要注重構建新發展階段中國式現代化的敘事體系與傳播話語。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