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百年,走好“民族化”道路 ——百年來中國動畫的歷程與探索
自1922年中國第一部廣告動畫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上映以來,中國動畫已走過整整百年。百年風光瀲滟,亦有風雨蒼茫,中國動畫伴隨著時代的脈搏,正一步步成長和蛻變。
最初,中國的動畫受美國動畫影響頗深,通過夸張變形的人物造型和鏡頭語言達到幽默和諷刺的藝術效果。1926年,打造了中國第一部動畫廣告片的萬氏兄弟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動畫片作品《大鬧畫室》,動畫片采用了真人與動畫合成的技術,這種形式比美國早了十來年。后來,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動畫和漫畫成了抗日宣傳的武器,萬氏兄弟隨軍創作了一系列抗日救國的動畫作品。1941年,萬氏兄弟創作出了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故事取材自中國古典神怪小說《西游記》,人物形象、打斗設計、畫面背景等均來自戲曲、雜技、山水畫等傳統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1947年,東北電影制片廠的卡通組更名為美術片組,后遷入上海電影制片廠。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成立,新中國有了第一個專門制作美術影片的電影廠,自此開啟了一個民族藝術的偉大時代。這一時期,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奠定了中國動畫的創作內核。從此,中國動畫片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逐漸擺脫了美國動畫的影響,完成了民族化藝術風格的蛻變。內容上,中國傳統文學寶庫中龐大的古典小說、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志怪傳奇是取之不盡的題材寶庫;形式上,中國的古典繪畫、壁畫、雕塑,以及各個時期各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飾、建筑、器具,還有戲曲、民樂、剪紙、皮影、木偶、年畫等不勝枚舉的民間藝術形式,都為中國動畫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這一時期,優秀的動畫作品如星辰閃耀,誕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中國第一部折紙動畫片《聰明的鴨子》、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中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等多部堪稱珍寶的動畫片,其中《大鬧天宮》因其藝術水平之高、影響之深遠,被譽為“中國學派”的巔峰之作,中國動畫電影的“鎮山之寶”。而這一時期誕生的水墨動畫,則是中國動畫的一大創舉,它將中國水墨畫的意境之美展現到銀幕之上,畫面淡雅,音樂動人,意境優美,情景交融,使人不覺移情入景,流連忘返。
20世紀80年代,隨著電視機的逐漸普及,動畫電視系列片出現,催生出許多人的“童年回憶”。如《邋遢大王奇遇記》《黑貓警長》《葫蘆兄弟》《舒克和貝塔》等作品,這其中既有諷喻現實、宣明教化的《天書奇譚》《三個和尚》等作品,也有展示勇氣、友情、親情、環保等主題的《阿凡提》《九色鹿》《雪孩子》等作品。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中國取消了動畫片統購統銷的計劃政策,將中國動畫片全面推向市場。這一時期,中國開始拓展動畫作品的題材和內容,不僅制作了長篇巨制《西游記》《哪吒傳奇》等作品,還推出了《藍貓淘氣三千問》《海爾兄弟》等動畫系列劇集。此外,在技術上中國動畫積極與外國學習交流,開始制作含有三維特效的動畫作品,其中動畫長片《寶蓮燈》為其中的佼佼者。隨后,三維特效制作的動畫作品逐漸增多,進入21世紀以后,相繼誕生了頗具影響力的“秦時明月”系列、“魁拔”系列等作品。
近十年來,中國動畫在保持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基礎上,積極融入西方的敘事手法和技術手段,以《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為代表,《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及“新神榜系列”等動畫長片,無不在中國傳統故事的底本上,解構人物、創新故事、融入當下的時代語境,通過華麗的美術、音樂音效和鏡頭語言,打造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聽盛宴”。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動畫層出不窮、大放異彩。它們取材廣泛,除原創故事外,還有很多作品改編自網絡小說、漫畫、游戲、電影等,形成產業化效益鏈條。在內容上,網絡動畫既有對傳統文本的再現,也有對西方奇幻故事的展現,還有二者的融合及再創作。而在技術上,中國動畫已臻于完善,不論二維、三維還是“三渲二”,都能根據故事本身的需求來展現。但在這一時期,動畫的創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商業性,致力于展示故事的碰撞和沖突、畫面的沖擊力和表現力,不過對于作品的教化功能、藝術的感染性、作品本身的意義和思辨尚缺乏足夠的挖掘和探討。
歷經百年風雨,中國動畫始終走在“民族化”的道路上。在這個動畫工業化與產業化日趨成熟的時代,面對中國文化極強的包容性和創新性,回首百年,高山仰止之余,中國動畫人應當叩問自身:該從傳統中汲取什么?為時代表達什么?向未來傳遞什么?推開下一個百年廣闊的門扉,風云激蕩,龍吟不息,時代巨大的風裹挾著夢想沖向云霄,中國動畫立于盛世之上,傳承不絕,攜手相繼,堅守初心,必將用更高質量的作品,講好中國的故事、時代的故事、百姓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