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藝術之花綻放在田疇山野
      來源:文藝報 | 梁 沃  2022年12月15日08:49

      每年清明前10天,劉永福都要從任上返鄉(xiāng)。他要為中法戰(zhàn)爭、抗日保臺中一起戰(zhàn)斗過的將士們的遺孀和孩子開倉賑糧。老欽州人世代都在傳說這個故事,說劉大人那個糧倉啊,夠3000多人吃上1年。?

      六七十年后,田漢來欽州,感嘆“垂老不忘天下事,歲荒常恤里人饑”,說的就是這件事。“近百年來多痛史,論人不應失劉馮”,劉永福和馮子材,兩位我國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又何曾被鄉(xiāng)黨遺忘?在欽州文藝家的筆下,小說、傳記、散文、詩歌、影視……各種文藝體裁,不斷述說著英雄的傳奇。

      而那在田疇山野間綻放的藝術之花,尤有別樣的風采。

      “哎唻唻呃哎唻唻呃,年冬失收冇使狂,哎,肚餓去揾三宣堂……”廣西采茶大戲《三宣賑》,以自己特有的質(zhì)樸和粗獷,傳遞著對家鄉(xiāng)英雄人物的尊崇與贊頌。曾看過那么多以劉、馮為題材的文藝作品的我,也常常被該戲感動著。而采茶戲《三宣賑》的出現(xiàn),因其滋生于民間文化的厚土,順應著群眾的審美期待,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了成功的嘗試。

      這就是我為它激動的原因。

      采茶戲也叫“禾堂戲”,在廣西欽州有兩百多年歷史。在廣大農(nóng)村,唱采茶戲人人都喜歡,找一塊平地鋪上兩張草席,拉一塊幕布點燃火把,就可以開臺。禾堂地也叫打谷場,農(nóng)忙時節(jié),在上面曬谷曬豆曬花生;閑暇時光,文藝演出、放電影、舞獅打拳、召開村民大會。“天花開,地花樂”,鄉(xiāng)村生活的幸福鼓點,就在這一方小天地敲響。

      以前采茶戲沒有完整的劇本,只有設定好的人物、故事情節(jié)的走向和一些主要唱段,剩下的就由演員們各自發(fā)揮了。表演空間的游刃有余,使得即興式的表演和觀眾的欣賞趣味交融互動,呈現(xiàn)出感人歡娛的演出效果。采茶戲的表演服裝、化妝似乎也是粗糙的。無論出演什么人物,除了旦角頭上扎幾朵紙花或布花,頂多套件花布衫,男角一律都是平日的就身衣服,如果天氣熱或唱到熱,就把上衣脫掉光著膀子。有時圍在禾堂地的四周,看到這光膀子的一幕,卻似乎看到了一種粗糲中昂起的風骨。采茶戲所用的道具同樣簡陋,一把紙扇、一根錢尺、一只銅鑼,就是采茶戲的全部家當。灑水時,紙扇或銅鑼便是虛擬的水盆;掃地時,紙扇又成為揮灑的掃帚;收拾垃圾時,紙扇則成為簸箕;挑擔時,錢尺就是擔桿;鋤地時,紙扇和錢尺合起來便是鋤頭……這虛擬化的表演中,可以感受到藝術脫胎于勞動、脫胎于俚俗,良善的道德勸誡和洋溢的生活氣息攪成一團。

      良莠不齊、文野雜糅是民間文藝形態(tài)的共同特性,因偏見而被排斥的情況也曾有過。1927年,采茶戲一度被斥“低級下流”“有傷風化”,被橫加摧殘和明令禁演。而在世風澆漓中彷徨,也伴隨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的歷程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欽州采茶戲和許多傳統(tǒng)劇種一樣,受到時髦思潮的浸染,變得不倫不類。游走于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一些民間采茶戲班惶惶終日,甚至有些演員未經(jīng)訓練便登臺獻藝。因此長久以來,“禾堂戲”只能在廣大農(nóng)村或小圩鎮(zhèn)流行,一直停留在沒有布景、不分場次的低級階段。演員都是業(yè)余愛好“禾堂戲”的農(nóng)民,而且全是男的,旦角也由男人化裝擔任;更談不上成立自己的職業(yè)劇團,得到其他藝術門類的啟發(fā)和提高了。

      但看戲仍然是山區(qū)村民和海邊打魚人不多的生活消遣方式之一。這里沒有舞臺,只有空漠無際的蒼穹;這里沒有硬漢,只有生老病死的蕓蕓眾生。土地種不出富有,海水淘不盡淚花。人們吃力扛著生活,日子苦卻無法回避,身心累卻無從止歇。一邊勞作又期待著趣味橫生的笑,一邊拍打無邊的黑又努力綻放情感的光。逢年過節(jié),只要一到晚上,人們就提著采茶燈,一種鐵皮制的三角燈,在山間小路上穿來穿去,就像七月的流螢一般;敲起一種自制的窄口長形尖啟鼓,在嶺頭上、禾堂中,像在迎接盛大的節(jié)日。就像現(xiàn)在年輕人追星一樣,天光八早就去占位置。老的、少的,一個個搬著長凳、短凳、高椅、草墩,密密麻麻地圍攏過來。男人一坐下便開始遞煙,女人自來熟地嘮起家常。戲一拉開,便聚精會神地盯著,一直至夜深微涼還不肯散去。

      欽州采茶戲走過了1886年至1930年的“黃金時代”。靈山縣六秀采茶隊多次到防城、合浦、玉林、云貴邊境、越南等地演出,至今博白縣的采茶戲仍保留“六峰山上好細茶”的唱詞。解放前的老一輩戲迷,提起鏡春樓、興隆茶室、福興茶居,無人不曉。解放后,釆茶戲也和全國其他劇種一樣,經(jīng)過多年訓練、會演和巡回演出,像雨后春筍般迅速發(fā)展起來。茶樓平時經(jīng)營茶點,也時有曲藝出演。人們一邊嘆茶一邊聽戲,感念生活過往。一壺清茶,一籠點心,在這里時光似乎放慢腳步,城市變遷中的舊日情愫,隨著咿呀軟語,得到釋放和消融。2008年,欽州采茶戲被列入自治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由于唱采茶戲比較對人心、合時宜,逢年過節(jié)、婚嫁喜事、滿月做壽,許多百姓都請人來唱一場采茶戲熱鬧、助慶。“賀茶”是祝福主人的一個橋段,唱到精彩處,看戲人紛紛解囊,“采茶娘”唱功得到認可,一招一式?jīng)]有白費,雙方心滿意足。采茶戲自此達到高潮,現(xiàn)場氣氛熱烈。

      隨著文化消費的浪潮此起彼伏,采茶戲也和許許多多民間文藝形態(tài)一樣,似乎越發(fā)邊緣化了。在許多人眼里,“新音樂”才是現(xiàn)代與時尚,而“下里巴人”則“寒磣”而“土氣”,登不得大雅之堂,頂多有人關注一下它的“保護”。它植根于民間、植根于土地而蘊含的活力,它在百姓中培植起的審美習慣,它的輕裝、簡捷、風趣、調(diào)侃、虛擬和隨意所拓展的想象空間,難道僅僅靠“保護”就可以傳承嗎?

      時間進入2017年,那一年是英雄劉永福誕辰180周年。這一年,有兩個人想做些新嘗試。一個潛心研究劉、馮文化,對英雄充滿感情;一個是民俗研究專家,對地方文化很有興趣。兩個平均年齡80歲的老人,抖了抖身上土渣子,要讓采茶戲逆襲。

      讓英雄披紅掛彩,戲劇史上不失成功例子。采茶戲作為欽州民眾的草根藝術,產(chǎn)生于先人對苦難生活的表達。兩位專家為采茶戲掙脫陳舊桎梏,曲牌的選用、填詞、唱法、表演保持原生態(tài)風骨,而在譜曲方面注入鮮活血液,同時,在戲劇結(jié)構(gòu)上避開正面切入,遁前人遺風,又大膽創(chuàng)新。

      大型采茶戲《劉永福傳奇·寡婦街》終于搬上了舞臺。曲調(diào)低婉、悲愴,如大海嗚咽;故事凝練,情節(jié)感人,催人淚下。大戲成功了!大悲反襯大愛,用采茶戲特有的形態(tài),表達英雄復雜的內(nèi)心。藝術家們通過戲曲的形式和風韻,展現(xiàn)了血肉豐滿的英雄群像。

      《詩經(jīng)》所歌所詠“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新編的采茶戲情感迂回:“窮苦百民情牽你,老幼婦孺愛戴你;山高水深感念你,地情天恩呼喚你。”念茲在茲,無日或忘。人皆此心,古今相同。

      “采茶”二字,豈止是戲,它喚醒了欽州人強烈的鄉(xiāng)土迷戀和情感認同。 “鏘鏘咚咚鏘鏘咚”,只要“開臺茶”鑼鼓一響,藍天作幕大地作舞臺,禮義廉恥孝悌,躍動人間悲喜,輪番上場。

      我置身在這情境中,和圍攏在鄉(xiāng)場上的人們一道,隨著這新編的采茶戲,悲愴、歡喜、憤懣、感動,在鄉(xiāng)黨們沉浸式的歡笑與靜默中,忽然感悟到,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保護、發(fā)展、喚醒文化遺產(chǎn)的魅力。

      我們的民族積累了無數(shù)種表達情感的藝術方式,那是我們先輩們溫實的精神碼頭。民間戲曲演說著萬千故事,鋪展著無盡夢想。分享著旁人愉悅的目光,我覺得他們看大戲猶如迎接一把燭炬,點亮漫長而悠遠的歲月,溫暖普通百姓生命的夜空。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何嘗不需要創(chuàng)新的燭炬來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