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 推動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來源:文藝報 | 高書生  2022年11月30日11:56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寫進了黨的二十大報告,這在黨代會歷史上還是首次,標志著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已成為全黨共識、全黨任務。

      一、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是黨中央順應時代潮流作出的決策部署

      黨的二十大是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是一次高舉旗幟、求真務實、團結奮進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報告,格局宏大,意蘊深遠,催人奮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黨中央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戰略布局,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搶占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和制高點。

      為應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文化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了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的決策部署。2022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基本貫通各類文化機構的數據中心,基本完成文化產業數字化布局,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躍上新臺階,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文化數字化生產力快速發展,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優秀創新成果享譽海內外。

      二、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是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聯動發展的有效途徑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一體兩翼”,文化事業支撐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反哺文化事業繁榮。我國是文明古國,也是文化資源大國,海量的文化資源大多數集中在公共文化機構,屬于文化事業。這些年國家大力推動文化資源數字化,公共文化機構積攢了大量的文化資源數據,從中提取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中華文化元素、符號和標識,轉化為文化生產要素,就可以為文化創新創造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素材,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供源頭活水。

      中辦國辦《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指出,統籌利用文化領域已建或在建數字化工程和數據庫所形成的成果,全面梳理中華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資源科學分類和規范標識,按照統一標準關聯零散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思想理論、文化旅游、文物、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網絡文化文藝等不同領域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文字、音頻、視頻等不同形態的文化資源數據,關聯文化數據源和文化實體,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

      文化數據屬于國家、民族的核心信息資源,特別是文化基因數據,地位同生物基因數據一樣重要,保護文化基因如同保護生命。基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考量,中辦國辦《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依托現有有線電視網絡設施、廣電5G網絡和互聯互通平臺,形成國家文化專網以及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省域中心和區域中心,服務文化資源數據的存儲、傳輸、交易和文化數字內容分發。鼓勵和支持文化旅游、文物、新聞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網絡文化文藝等領域的各類文化機構接入國家文化專網,依托信息與文獻相關國際標準,部署底層關聯服務引擎和應用軟件,按照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原則,貫通已建或在建文化專題數據庫,聚焦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取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中華文化元素、符號和標識,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國家文化專網這條新“賽道”上,建立起聯動、互動、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機制。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目標是發力供給側,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激活文化資源,萃取并關聯中華文化元素、符號和標識,實現中華文化全景呈現,激發全民族的文化自豪感、自信心,并將其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強大精神動力。

      三、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是推動文化數字化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一致,文化強國建設的主要矛盾也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生產之間的矛盾。當我國社會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過程中,一方面人民對享受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和需求,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特別是數字化文化消費需求出現“井噴式”特征,另一方面文化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是文化數字化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突出。

      世界已進入數字化時代。相對于互聯網時代將消費推向極致,催生一系列消費的新模式、新方式、新業態,數字化時代將生產推上新高度,創造生產力新形態——數字化生產力。換言之,互聯網觸及的是消費,數字化撬動的是生產,文化數字化生產力具備加速度發展的條件。

      中辦國辦《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推動文化機構將文化資源數據采集、加工、挖掘與數據服務納入經常性工作,將凝結文化工作者智慧和知識的關聯數據轉化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資產,分享文化素材,延展文化數據供應鏈,推動不同層級、不同平臺、不同主體之間文化數據分享,促進文化數據解構、重構和呈現的社會化、專業化、產業化。

      文化機構在推動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幾乎都在建平臺,投入很大,維護成本很高,還要去想各種辦法去引流,利用效率不是太高。如果接入國家文化專網,導入文化大數據體系,每個文化機構就搭建起數字化文化生產線,完成數據從采集、解構、關聯到重構、呈現,形成兩類產品:一是文化資源數據,類似于種子;二是文化數字內容,類似于小麥或者面包。如果有文化資源,就加工數據,通過解構、關聯形成文化資源數據,進入“數據超市”賣數據;如果沒數據,就在“數據超市”購買數據,把它轉化為文化數字內容,再進入“數據超市”交易。專業的工作由專業人員干,專業人員做擅長的工作,形成數字化時代分工新格局。

      世界因互聯而多彩,數據因關聯而增值。文化數字化就是把數據關聯起來,將凝結文化工作者智慧和知識的關聯數據,轉化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資產,形成資產化的關聯數據,從而獲得數據變現收入。這是文化數字化的核心驅動力。為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中辦國辦《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強調要健全文化資源數據分享動力機制,建立文化資源數據授權體系,引導法人機構和公民個人有償授權。將文化資源數據分享納入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績效考核范圍,鼓勵公益性文化機構積極探索將文化資源數據分享和開發取得的收入用于事業發展的辦法,合理確定績效工資水平。地毯式掃數據,超大規模加工數據,將成為各類文化機構新的業務增長點。

      數字化時代,數據是核心生產要素,數據關聯是核心生產力,關聯數據是核心資產。為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中辦國辦《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在文化數據采集、加工、交易、分發、呈現等領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業,引領文化產業數字化建設方向。

      四、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目標是實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文化數字化為了人民,文化數字化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工作原則,更是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重要目標。

      文化重在體驗,文化體驗需要場景化。中辦國辦《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指出,集成全息呈現、數字孿生、多語言交互、高逼真、跨時空等新型體驗技術,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利用現有公共文化設施,推進數字化文化體驗,鞏固和擴大中華文化數字化創新成果的展示空間,并提出利用兩大類空間,搭建數字化文化體驗的線下場景:一是文化教育設施,包括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學校、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影劇院、新華書店、農家書屋等;二是公共場所,包括旅游服務場所、社區、購物中心、城市廣場、商業街區、機場車站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目前旅游景區大多數以自然景觀為主,要了解歷史人文,需要回到城市,進入博物館等。文化數字化把文化遺產活化了,就可以在旅游景區復活歷史文化,實現邊看景、邊體驗文化的目標。各地公共文化機構的藏品數據化,為沉浸式呈現地域文化創造了條件。

      這些年,黨中央提出紅色文化進校園、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以及戲曲進校園等要求,建議比照過去搞電教館的模式,把電教館改造成為沉浸式、互動型的文化體驗館,通過教育專網對接國家文化專網,把適合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文化數字內容,源源不斷地呈現于文化體驗館,讓青少年零距離分享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

      中辦國辦《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強調,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等加強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建設,統籌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設,增強公共文化數字內容的供給能力。通過數字化手段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創新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實施智慧廣電固邊工程,推進廣播電視直播衛星公共服務升級,升級完善電影數字節目管理平臺,探索公益電影多樣化供給方式,加快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加強面向困難群體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

      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深入實施,文化數字化生產力加速發展,數字化文化產品和服務越來越豐富多彩,人民群眾無論何時何地使用何種方式,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分享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