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文化自強
      來源:中國藝術報 | 馮俊  2022年12月19日08:4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就“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專門論述,強調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報告從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等五個方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了戰略安排。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使我對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自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堅定的決心。

      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兩個結合”,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

      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丟掉了傳承和發展的根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和強調文化自信。2016年,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他第一次將“四個自信”并提,要求“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獨特智慧,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中國文化的現狀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當代中國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的有機統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革命文化是體現偉大建黨精神和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紅色文化。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體現。

      發展和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第一次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將“兩個結合”寫進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并且將“兩個結合”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特色、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的重要標志。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對“兩個結合”怎么結合、結合什么作了專門的論述,特別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述既是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要求,也是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踐行。

      推進文化自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繁榮發展新時代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文化既要自信,還要自強。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文藝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核心觀點,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反復追問“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離不開高質量的文學藝術作品,實現共同富裕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文學藝術作品也是不可或缺的。優秀文學藝術作品的產生離不開人民,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文學藝術要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文學藝術作品的好壞最終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判,被人民群眾喜愛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才能抒寫出偉大時代的新史詩,描繪出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就要求文學藝術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反映出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夢想。

      高質量的文化供給能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需要良好的公共文化事業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需要豐富多彩的新興文化產業。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體現出文化軟實力,也是國家綜合國力的一部分,文化自強就是要精神文化產品繁榮豐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實力增強。

      文化自強還需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弘揚正道,把個人的道德修養、社會形象與作品的社會效果統一起來,立德樹人,正人先正己,下真功夫、練真本事、求真名聲。

      倡導開放包容,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傳播力也是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具體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主要任務之一。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個奇跡,帶領14億人擺脫了貧困,對世界減貧事業的貢獻率超過了70%,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但是在國際上很多時候我們的聲音還比較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主流媒體控制了國際話語權和傳播渠道,另一方面還因為我們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和中國敘事體系還不健全不完善,還有短板弱項。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我們要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要學會講故事,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說,要“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使故事更多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所認同。”“要把‘道’貫通于故事之中,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我們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建設好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還要求我們,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當今世界文化多樣化、文化交流融合、文明交流互鑒已經逐漸打破了西方文化中心論和文明沖突論,不同的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如果人類文明變得只有一個色調,世界就會變得非常無趣。文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這也是文明和文化的發展規律。在對外傳播中我們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