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魯獎作家訪談 楊鐵軍:加勒比海也可以是史詩的舞臺
      來源:瀟湘晨報 | 曾羽璇  林寰雨  2022年11月24日09:02

      有人說這個時代“史詩已死”,但仍有不少詩人前赴后繼開拓史詩的邊界,追尋更多的可能。《奧麥羅斯》就誕生于這一背景之下,以它獨特的匠心結構和對后殖民時代的思考,收獲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傾佩。譯者楊鐵軍三年的勤懇譯介,也令他收獲了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獎項。

      “《奧麥羅斯》是德里克·沃爾科特最重要的作品,對他199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楊鐵軍介紹,這本史詩內容龐雜、包羅萬象,多條故事線索相互交織。表面上雖然寫的是當代圣盧西亞幾個漁民的故事,但這幾個漁民之間的關系、愛恨情仇都可以在荷馬史詩里找到映射,人物名字大多采用荷馬史詩里英雄的名字。這種互相映射也沒有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多個象征層面的深度融合。

      這樣的設計源于作者沃爾科特自身的人生經歷,他從小生活在種族混雜的加勒比海地區,希望能夠彌合土著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裂縫,在現代世界里給黑人文化找到安放之所和存在的意義,因此他用荷馬史詩來統攝這部作品。“一個卑微的黑人漁民也可以是希臘的英雄,加勒比海也可以是史詩的舞臺。”楊鐵軍說。

      《奧麥羅斯》的價值遠不止如此,在史詩的最后,作者沃爾科特逐漸認識到,土著人民有自己的意義系統,而不一定需要放在西方文化的框架里來進行評判。這是沃爾科特對后殖民主義時代的加勒比海地區人民命運的思考,同時也是一種有現實意義的文學實踐。

      楊鐵軍

      翻譯這部長達8000行的史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行都是煎熬,每一頁都加深了已經沉到最底的懷疑。但是,必須挺過這些懷疑,一步一步,蹚過晦暗不明的叢林,不可能指望奇跡。就這樣,憑著殘余的紀律性,慢慢地完成了初稿。”楊鐵軍回憶。

      最后的《奧麥羅斯》中譯版成稿令人驚嘆,激情高昂、鏗鏘有力的韻律節奏和現代語言融合得自然絕妙,既展現了加勒比海人民與命運反抗的姿態,也傳達了沃爾科特對那些為了生存而努力的窮苦人民的悲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