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小繪本里的大歷史
      ——讀《小石匠:云岡的故事》
      來源:文藝報 | 爾 橫  2022年11月07日09:10

      翻開鄭巖著、李星明繪的《小石匠:云岡的故事》,讀者不禁會被它既輕盈又不乏厚重的藝術特質所打動。精妙的繪畫敘事配合簡短的文字故事,不僅從孩子的視角講述了云岡石窟的來龍與去脈,更蘊藏著傳遞華夏匠心的氣魄和真誠。方寸之間,格局之大,令人動容。

      故事本身聚焦中國的能工巧匠,主角是云岡石窟早期的開鑿者之一——小石匠。公元460年,年幼的他跟隨師父從西北姑臧來到平城西郊,開啟了斬山開洞、打造佛像的一段歷史。書中沒有直接表現他們工作的艱辛與枯燥,但是遠景的點滴變化,人物的遒勁身姿,以及風餐露宿的場景,都在訴說著他們的寂寞與輝煌。在日復一日的持守中,他們一鑿一鏨,一代又一代,在綿延1000多米的山巖上,刻出了大小造像59000余尊,創造了享譽世界的云岡石窟。人物雖為虛構,映射的歷史卻絕對真實。在故事的推進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懵懂的孩子成長為一位成熟的匠人,更讀出了一部由無數無名者書寫而成的大歷史。矢志不渝,認真工作,忍人之所不能忍,就是憑借這份“匠心”,他們雖然淹沒在了時間的洪流中,卻鍛造了璀璨輝煌的中華文明。

      為了準確還原這些曾經鮮活的存在和歷史,學者鄭巖潛心鉆研,以做論文的嚴謹態度打造故事。以佛像的雕鑿過程為例,作者寫道:“他們要開鑿五個大洞窟。第一步是‘斬山’,在山腳切出一個筆直的立面。第二步是向深處開鑿洞窟。開出的巨石被運到城里,用來建造宮殿和寺院。”“老石匠遵循古法,一鑿一鏨地從上往下雕刻。大像的身體還沒有輪廓,頭部卻已經逐漸清晰。”作者以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為依據,詳細而科學地復原了云岡石窟選址、斬山、開窟造像的技術程序。

      再如,作者對佛像藝術的本土化過程也做了精準的復現。云岡石窟早期的佛像主要受古代印度犍陀羅和笈多風格的影響,大佛高鼻深目,臉型豐滿,雙肩平展,保留著許多異域色彩,這就是故事中所說的“古法”。公元465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去世后,文明太皇太后馮氏和她的孫子孝文帝拓跋宏先后主政。他們都推崇漢文化,極力推動鮮卑族制度和生活習慣的漢化改革。繪本中,鮮卑族小姑娘妙珠的漢人裝扮就反映出這時期多民族迅速融合的史實。而伴隨著民族的融合,佛教也逐漸本土化:云岡石窟二期的造像越來越貼近“本地人”,面容更加符合中原人的特征,袈裟也更像士大夫的寬袍大袖。這就是小石匠完成的“新樣”。“新樣”風格活潑,不僅反映了人們生活的變化,也融合了自然的美。從“古法”到“新樣”,作者在故事中極其專業地呈現了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而通過佛教造像在中國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我們再次直觀感受到中華民族海納百川、持續發展壯大的魅力。

      面對如此宏大的主題,作者矜句飾字,試圖在最凝練的語句中展現最大的豐富性。比如,開篇“公元460年的一天,小石匠跟著老石匠,和曇曜法師一起,登上平城西郊的武周山。”不到40字,卻概括了兩條重要信息:首先,引出了《魏書·釋老志》中記載的曇曜五窟的由來——“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其次,點明了云岡石窟研究者們的學術成果,指出云岡早期洞窟的開鑿工匠主要來自河西地區。

      而最難得的是,這些知識雖然精深卻被作者講得輕巧又靈動。“叮叮,當當!清脆的斧鑿聲在石窟中回蕩。”在他筆下,孩子們可以跟著小石匠在山巖間創造;嘰嘰喳喳,他們和小石匠一起在武周川上嬉戲,“看到了花草、小蟲、流云的美好”。因為這份活潑親昵,那些高大肅穆的佛像,那些遙遠陌生的歷史,便不再流于空洞,而成了孩子們和小石匠的共同記憶。從此,他們明白了大佛從無到有的過程,知道了從“古法”到“新樣”的流變,懂得了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發展,體悟到藝術與生活的關聯。

      借由為小石匠做傳,鄭巖把歷史的寫法翻轉了過來,讓“小人物”和小孩子站到了臺前。他有溫度的文字,不僅承載著對于歷史的深刻思考和高度提煉,更浸潤著對個體,特別是對兒童的觀照。潛精積思,舉重若輕,傳承文化,以人為本,這是作者身為教育者的一片“匠心”。

      當然,繪本是圖文合奏、共同敘事的藝術。《小石匠》的繪者李星明顯然領會了其中玄妙。古樸的選紙、巧妙的構圖、細致的暈染,讓書中的每一幅畫面都達到了最佳敘述效果。而畫面中的各種細節都經受得住考古學家的考證。石窟的環境、建筑的結構、佛像的風格、車輿服飾的形制,無一不符合史實,甚至連人群中的一條狗都參照了北齊婁叡墓壁畫。具體以繪本的第6個跨頁為例,老石匠和小石匠在一天的勞作后坐在山頂吃飯,背景中燭光閃爍。看似閑筆的僧舍燈火,其實是繪者根據《云岡石窟山頂佛教寺院遺址發掘報告》精心還原的最新考古成果。學者們曾對云岡窟頂陸續進行過三次考古發掘,成果表明北魏時期云岡山頂東、西部建有多處寺院,這一景象與現在云岡窟頂留存有明代云岡堡的景觀大不相同。李星明最大程度地還原了北魏時期的云岡窟頂,其用心用意之深可見一斑。

      尊重歷史,勤勉學習,保持專注,精益求精,這是繪者作為新生代藝術家的赤誠“匠心”。平行小宇宙童書匯集了一批“匠里匠氣”的人,他們歷時近兩年制作出了這本融合了學術和藝術的繪本,這種力求以文物為索引,幫助孩子找到歷史、文化和自己的執著與用心,不也是對“匠心精神”的一次絕佳注解嗎?

      雖然《小石匠》是一本輕盈的小書,背后卻凝聚了無數“匠人”的心血,頗為厚重。如此苦心之作,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原創繪本的超高水準,其關注的主題、傳遞的精神、引發的思考,無疑是對文化傳承的一次深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