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一批科學大咖撰寫的科普讀物集中在上海出版 大家寫“小書”,深入淺出闡釋何為科學家精神
      來源:文匯報 | 許旸  2022年11月07日07:50

      一批由科學大咖撰寫的科普讀物集中在上海出版。制圖:馮曉瑜

      一批科學大咖撰寫的科普讀物日前集中在上海出版或即將面世,以大家寫“小書”的形式深入淺出地闡釋何為科學家精神。

      這之中,既有本土科學家的作品如《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十年山野路漫漫:新生代化石考察記》以及“科學家之夢叢書”之《傳感器與智能時代》、“院士風采錄叢書”等;也有引進海外前沿成果的譯著,如“科學的力量”叢書之《生命之源》《生命之光》、“科學新視角叢書”等。不少院士作者還試水短視頻平臺,解鎖科普傳播新模式,成功“圈粉”變身“新頂流”。

      “科學的源頭創新,來自對大自然的好奇心;科學的重大突破,來自對傳統認識的懷疑。”在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看來,科學是嚴肅的行當,但科學家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需要有心人去發掘。

      呈現前沿成果,多角度刻畫科學家精神

      汪品先的新作《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正是通過一連串科學家的故事和科學趣聞,來闡述科學的文化本性。這些故事避開了傳統的正面介紹,獨具一格地從科學家的錯誤和爭論入手,從側面刻畫科學家精神。比如,生物學家赫胥黎曾誤以為深海軟泥樣品中發現的黏液就是學界一直尋覓的原始生物,為其取名“海克爾深海生物”以致敬海克爾。這項發現當時在科學界產生轟動效應,科學家們在不同海域的深海樣品里都找到了這種黏液狀“原始生命”,并由此得出結論:全世界大洋底面都被這種黏液覆蓋。然而后續研究表明,這其實是酒精與海水樣品發生反應,不是生物而是硫酸鈣!赫胥黎不失其大家風度,第一時間主動承認錯誤,澄清誤會。這樣的坦誠,使他在科學界的地位不降反升,贏得了更高聲譽。

      “誰說這不是‘科學精神’的生動體現呢!”汪品先在書中寫道,科學家的兩類錯誤:一類是研究過程里的失誤,包括被否定的假說,或者不成功的實驗;另一類是學術造假,蓄意欺騙。前一類可以說是科學研究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失敗,對科學家個人來說應當盡量避免,但是不應當被責備。特別是人類極少了解的研究對象,無論地球內部,還是天體起源之類,起初只能猜想,而且知識越少,假說越多。關鍵在于對待錯誤的態度。

      當越來越多的大家寫“小書”,不僅能從一線科學家視角來普及科學前沿知識,也有助于啟發青少年讀者探索未知。比如,由楊雄里、歐陽自遠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國內頂尖科學家撰寫的“科學家之夢”叢書,面向公眾介紹了當前科學進展。從“天眼”望天、“蛟龍”探海、“北斗”再上層樓,到“嫦娥”五號著陸月球、“奮斗者”號深潛馬里亞納海溝,“天問一號”逐夢火星……“十三五”期間我國科學前沿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大原創成果,都集中體現在這套叢書中。

      而“科學家講科學”系列叢書分五輯由9位院士領銜,78位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一線科技工作者撰文,打破了學科界限,留下科學家們嚴謹求實、執著認真的鮮明印記。

      院士變身UP主,“像重視科技創新一樣重視科學普及”

      在撰寫科普讀物的同時,不少院士變身UP主,讓“冷知識”熱起來。日前,上海科創教育經典導讀系列第一季第七期在多個公眾號、視頻號發布,導讀嘉賓正是汪品先,他以有趣有料的方式娓娓道來——“其實深海是地球上的一個謎。世界上的海洋,平均深度是3700米。這是什么概念?南京路步行街近1100米。你把世界地圖上約2000米深的海洋涂黑,那地球幾乎就是漆黑一團……”這位曾9天3次下潛至1400米南海深處的86歲老人珍惜當下能繼續參與深海探索的寶貴時間,他認為,“移山倒海”比“海枯石爛”更加珍貴,呼吁年輕人做學問要發揚科學精神,為建設海洋強國貢獻力量。

      截至目前,該導讀前六期累計播放量超500萬次,聞玉梅、褚君浩、葉叔華等院士紛紛在網絡平臺分享心得。“科技工作者不僅要將個人力量置于國家科研和實驗中,還需多分些時間精力承擔起向社會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的責任,將掌握的知識盡可能地展示給不同職業、愛好、年齡的朋友,讓世人了解科學行業在做什么,哪些與國家、社會乃至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年逾九旬的天文學家葉叔華寄語科技工作者,在所擅長的領域內盡己所能,幫助讀者認知接觸新事物,像重視科技創新一樣重視科學普及。她說,點點微光終會匯聚成璀璨星河,照亮中國的科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