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把握時代脈搏,為人民立傳,為時代謳歌 ——文學界熱議黨的二十大報告之三
      來源:中國作家網 |   2022年10月18日16:07

      10月16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全國各地作家、評論家和文學工作者通過電視、網絡等媒介觀看開幕會,認真學習領會二十大報告。大家紛紛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站在民族復興和百年變局的制高點,科學謀劃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是指導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獻,通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芒,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創新成果。報告思想深刻、內涵豐富、凝聚人心、催人奮進,極大增強了推動文學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廣大文學工作者要認真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報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新力量。

      中國文聯副主席、北京市作協主席 劉恒:

      以無黨派身份列席大會,深感榮幸。報告視野廣闊內容豐厚,需要認真持久研讀。我的初步印象,中心詞“團結”兩個字處于重要位置。“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這是我們熟悉的樸素的表達,也是契合現實邏輯和歷史邏輯的真理。

      團結的基本理由在于,我們有共同的利益。如果我們承認自己的利益存在于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之中,我們也就承認了自己微薄的力量是巨大的民族力量中的一部分。由此,我們會選擇自己的位置,并站穩腳跟。

      團結生發的力量,不是民族特性的擺設和裝飾,而是具有決定意義的生存資源,是用來參與競爭的,並由競爭的成敗來決定民族利益的最終得失。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競爭空前激烈乃至失序的世界,團結的生存性意義,不言自明。我們的言行準則將取決于此。

      團結而有力量,不僅是意志的集合,更是智慧的集合。獲取智慧的最佳途徑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向先輩學習!向知識學習!向全世界一切先進的文化和先進的事物學習……從而壯大我們自己的力量,在殘酷而持久的競爭之中獲取我們應該享有的利益。

      我將繼續學習領悟大會和報告的精神與精髓,以謙卑和寬容之心,平等看待那些與自己觀點相同和與自己觀點不太相同的人,并努力團結之,為我們民族的復興與后代的幸福貢獻綿薄之力!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白燁: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就新時代以來,黨領導國家和人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實現的歷史性變革等,進行了全面的成就概況和深刻的經驗總結,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的新任務與新目標:“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在報告的第八部分,提綱挈領地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這些高屋建瓴的重要論述,啟迪我們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大戰略上,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大格局中,來認識文學的地位與作用、文化的能量與功用,從而增強歷史的使命感與時代的責任感,以高度的文學自信與文學自覺,努力爭取當代文學在新時代的更大繁榮和更大發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發揮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貢獻文學不可替代的獨特能量。

      湖北文聯主席 劉醒龍:

      “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是自己聽完二十大報告后最為之動容的一句話。聯想到之前受邀訪問湖南益陽清溪村周立波故居,感受這位“人民作家”的藝術光輝的經歷,更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觸動。人民是推動一個民族的歷史偉業與時代進步的唯一動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同樣可以說,文學也是人民,人民也是文學。周立波之所以被稱為“人民作家”,不僅僅是他筆下有人民,更在于其發自靈魂深處對人民的尊重,用自己的作品給那些普通勞動者以人類共有的尊嚴,或許這才是新世紀文學需要堅守的民心。

      天津作協主席 尹學蕓: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偉大的時代,成就偉大的夢想。黨的二十大報告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那就是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對廣大文藝工作者而言,既是鼓舞也是鞭策。一個民族的繁衍生息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一個國家的發展繁榮,離不開文化的滋養呵護。文學工作者承擔著歷史賦予的責任和使命。讓我們乘著二十大的東風,高舉新時代的旗幟,用手中的筆和赤誠的心,為人民立傳,為時代謳歌。為祖國的文學事業添磚加瓦;為日新月異的生活譜寫嶄新篇章。

      湖南作協主席 王躍文:

      聆聽二十大報告深受鼓舞和振奮。作家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奮力擔當描繪新時代、展示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歷史責任。當代中國生活豐富多彩,生動鮮活,呈現出氣象萬千的人間景象,充滿著感人肺腑的故事,文學創作的生活原野無比廣闊。作家要不斷錘煉自身藝術表現能力,不斷創新藝術手法,從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汲取創作素材,從人民群眾的艱苦創造中尋求創作靈感,從千家萬戶的煙火人生中發掘情感力量,從尋常巷陌中捕捉元氣淋漓的文學形象,通過每一個普通人的形象傳遞出當代中國精神風貌。作家們要通過創作,把當代中國的榮光和自豪講給歷史,把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講給世界,為不斷豐富和發展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留下文學記憶。

      安徽作協主席 許春樵:

      二十大報告提出了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也是文藝界在新時代的新使命、新路徑和新的奮斗目標。二十大報告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基礎性保證就在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齊頭并進,雙重發力,這是時代要求和文化發展規律所決定的。尤其是在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文化傳播與文化原創同等重要,在特定時期甚至更為迫切,文化產業推動文化事業,文化事業衍生文化產業,這是相輔相成、相互成就的“文化共同體”。中國作協第十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提出“以‘文學+’的開放姿態主動輸出,探索新樣式、新業態。充分發揮文學在各藝術門類中的‘母本’作用,建立完善文學作品改編、衍生、轉化的有效機制”,就體現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協調發展的自覺和動員。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目標,也將深刻體現在“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上。

      浙江作協主席 艾偉:

      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強調堅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延綿不絕,中華文化的特征是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同化能力,總是能吸納其他文明的先進成果,中華文化既是古老的,同時也是發展的,富有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在這一文明的哺育下,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的不朽之作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來源。面對新時代,作家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需要更為強大的“創新創造活力”,更為深刻地理解自己文化傳統中的精髓,努力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深入生活,書寫具有中國氣派、時代精神的文學作品。

      云南省作協副主席 魯若迪基:

      二十大報告是一個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求真務實、催人奮進的報告。報告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謀劃了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目標任務,將指引我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報告還就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要求。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作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我們要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做好本職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優秀的文藝作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寧夏作協副主席 馬金蓮:

      生逢盛世何其有幸,恰逢盛會倍感幸福,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聆聽了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文化部分,報告有這樣的表述:“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塑造中國形象,寫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為人民創作優秀精神文化,這是全黨乃至全國人民對文藝的期待。作為一名文藝戰線的工作者,我想在今后的創作中,更加注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學習繼承中華古典文學精髓,結合本土現實生活,創作更多更好的富于中國味道的文藝作品。過去幾年,我出版了關注、關愛留守群體生活和生命狀態的長篇作品《孤獨樹》,同時不斷走進全國各地的學校、圖書館、培訓機構,結合自己的創作,傳播鄉土中國文化,講述鄉土中國故事,推廣西海固文學,為西海固文學培養下一代人才出力盡責。在目前正創作的長篇小說《親愛的人們》中,我將努力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塑造一批真實可愛有血有肉的西海固鄉土人物,講述西海固鄉土近四十年的發展變遷,為西海固文學發展添磚加瓦,為中華文化更好發展貢獻力量。

      內蒙古作協副主席 海勒根那:

      二十大報告中回顧了過去十年——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我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生活多年,前后對比,深有感觸。十年來,農村牧區人民生活質量與水平顯著提高,這是有目共睹的,過去的“黃泥土屋”不見了蹤影,代之而起的是窗明幾凈的紅磚藍瓦房,泥濘不堪的街巷只停留在舊照片里,現在都是平平整整的水泥板路,夜晚也有華燈初上,就連景觀樹這種城市奢侈品也走進了村村屯屯。4G網絡基本覆蓋,有線電視、自來水、室內衛生間更不新鮮,每家每戶的院落里大概都停放著幾樣農牧機械,“摩托車放流行歌,趕集開轎車”,成了如今鄉村的時髦。“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容更為豐富,農牧戶衛生三包、家畜糞便處理、庭院花園經濟、村集體經濟,各村都在比著做,農牧區面貌簡直煥然一新。而山川草原湖泊河流的生態變化也是深刻的。十年來,一切都在改善。過去無序的工礦業開采基本遏制;草原載畜量有嚴格標準,“退牧還草”不斷推進;森林施行了“天保工程”,諸多林業采伐局轉型為“國家森林公園”;呼倫湖治理深受國家和自治區重視,所有河湖都設立了“河湖長”,由鄉鎮政府一把手擔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這一切都在昭示,未來,“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文藝報、中國作家網聯合采寫)

      相關鏈接

      用心用情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文學界熱議黨的二十大報告(之一)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文學的強大力量——文學界熱議黨的二十大報告(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