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羅日新:十年長跑為鋼城
      來源:文藝報 | 羅日新  2022年09月19日11:37
      關鍵詞:《鋼的城》

      在這萬物澄明的初秋,我一直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鋼的城》,這部與生我養我的家鄉息息相關的作品,終于以單行本的形式與讀者見面了。回憶起《鋼的城》的創作歷程,我的思緒飄到了十年前。

      那時候,距離我下決心寫《鋼的城》已經過去了4年,我的初稿已經有了18萬字,但書名卻怎么都無法準確而富有意味地表達我的所思所想。《鋼花璀璨》《大浪淘沙》《浴火重生》《新生》等等,我想了不下十幾個書名。我最初的設想是寫我最熟悉的20世紀90年代的國企改革,寫鋼鐵行業經歷的幾番起伏探索,寫身邊的發小、工友這些年的奮斗經歷。主要事件脈絡想從1994年寫到2000年,中間粗線條體現大冶特鋼的百年歷史。

      但長篇小說是一場文字馬拉松,并不是每個夜晚都能順利跑到預定的里程。一天晚上,我帶著心里的千言萬語,下筆卻一時找不準節奏的惆悵,走到海觀山,望著燈火輝煌、干凈整潔的十里鋼城,今昔對比的慨嘆不由得涌上心頭:如今的鋼城再也不是昔日灰蒙蒙的“光灰燦爛”之城了,也再不需要用又高又粗、冒著黑煙的大煙囪標志自己。我腦子里忽然冒出來一個書名:“鋼城”,何不就直接一點?如果鋼城太硬,那就加一個“的”字來緩沖,來增加意味感,于是《鋼的城》,一個完全貼合我全部思緒的書名就這樣產生了。

      我出生在鋼廠,一生與鋼廠結緣。父親羅寶山是《冶鋼報》編輯,母親傅普云是南湖小學教師。很小的時候,我就每天聽廣播里父親寫的通訊稿,對父親充滿崇拜,我也想讓自己的文字被別人看到、聽到。大學畢業后,我回到鋼廠上班,做技術員,畫圖紙,暗地里寫作。父親發現了,厚厚的手稿被撕成碎片。我同父親第一次有了言語沖突。父親生氣地用手指頭點著我的鼻子說:“你這樣就是不務正業!小仲馬寫出《茶花女》是偶然的嗎?毛頭小子,什么都不懂,還寫小說!”萬般委屈與無奈間,我只得按照父親給我規劃的技術員、銷售員的路走下去。

      可我還是想寫。于是我在做技術員的同時,每天偷偷帶著小本子,隨手記下所聞所感。十幾年下來,我的日記有十幾本。在大冶鋼廠,我從技術員走上領導崗位,親身經歷著這個大廠的改革變遷。1999年,當我從大冶鋼廠走出去,去上海創辦自己的企業時,我的心在無數個偶然間,總是會想起鋼廠——這個行業我太熟悉了,這個城市我太熱愛了,我接觸過的大部分人都至真至美至純至善。這一切是我的牽掛,是我的根,我一定要寫點什么。

      2008年,我在美國休斯敦做國際貿易,起初很順利,中間也難免波折。每到夜深人靜,我就思念家鄉、思念家人,然后就在地圖前面細細摩挲,試圖確定家鄉黃石的位置。在世界版圖面前,我的家鄉有多大?怕只是一個小小小小的點,可這個點像一團燃燒的火焰,在我的心頭跳躍,在我的心里呼之欲出,甚至每當我看著世界地圖,找到中國之后,眼睛立刻就會聚焦于心里設定的這個點,情難自抑。

      一天,我忍不住撥通了父親的電話,令我意外的是,以前一直反對我寫作的父親,這次一反常態,居然特別支持我。父親激動地說:“兒子,寫吧!你年輕時沒閱歷,靠書本的啟發空想亂編寫不出好小說。現在爸爸支持你寫,好好寫寫自己的經歷,寫寫我和你媽媽,寫寫平爐上的工友,寫寫我們的鋼廠、城市、長江,更要寫國企改革的艱難探索,寫咱鋼廠的厚重歷史,寫咱鋼廠為共和國工業發展做的貢獻!”父親越說越激動,我也越聽越高興,越聽越有決心。

      不幸的是,2009年4月28日,父親離我而去,留給我的,除了他的書《鋼花璀璨》,還有50萬字的手稿。我一次次翻閱父親的手稿,看他記錄下的那些關于鋼廠的故事,想著父親一再提醒的,寫作一定要扎根生活。我的寫作方向日益篤定:以大冶鋼廠為原型,寫好“鋼的人”,展現“鋼的魂”!

      除了父親的支持,當然還有外部“刺激”。

      十年前的一天,我在鞍鋼參加一個訂貨會,鞍鋼的銷售經理在臺上介紹,鞍鋼是中國的第一家鋼鐵企業。我作為客戶代表最后一個發言時,擲地有聲地說:“請允許我更正剛才經理的話。中國的第一家鋼鐵企業在湖北黃石,是張之洞、盛宣懷創辦的鋼鐵企業!”會場響起熱烈的掌聲。可見,在我的家鄉黃石熊熊燃燒了這么多年的爐火,為共和國的鋼鐵工業做出重要貢獻的我的鋼城,多么需要一本書來記錄自己、展示自己!我愈發感到責無旁貸,也不斷從寫作的“小我”走向“大我”。

      2016年,在意大利石油裝備展上,我見到了原大冶鋼廠技術處的胡處長。得知我在寫《鋼的城》,他高興地說:我給你提供點兒素材。大冶鋼廠是中國唯一打贏歐盟反傾銷官司的鋼鐵企業。當年,中信特鋼董事長錢剛也跟我說過:別說歷時三年,我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打贏這一仗,不為別的,就為我們要對得住自己是中國人!

      我從小就很喜歡《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其中一句話總是回響在耳邊:“靈感是在勞動中產生的。”靈感不僅僅是創作靈感,還有銷售靈感、煉鋼靈感、人生靈感、生活靈感,人與人相遇的靈感。而一萬種靈感,終于匯聚成我寫作的力量。

      我不停地走訪、聽故事,不停地寫,一轉眼竟然過去了14年。在這5100多個日子里,我的思考一再蛻變。最后,時間跨度變成了從1994年到2018年,人物從自己拓展到工友、鋼廠的管理者、改革的帶頭人等60多人。很多人物都有原型,他們的故事如電影般在我的腦海里清晰可見。我要寫鋼鐵工人的內心世界,寫他們的所思所想;我要寫他們的傷心和苦難,更要寫他們的歡樂幸福,以及對明天的期望。因為有了這些“鋼的人”,才會建造出我們的“鋼的城”。而《鋼的城》里的臨江市,從“光灰”到“光輝”的蛻變,正是一個城市在勞動者的汗水中不斷發展的真實寫照。在人物命運的交響曲中,我力圖寫出鋼的質地、鋼的音色,而小說的真正內涵——臨鋼精神,鋼的魂,也正是城市工人新的精神面貌的縮寫。

      寫作期間,我像一枚不停旋轉的陀螺,飛速旋轉著,一字一句地修筑屬于我們鋼的人的文字長城。疑惑、困頓、痛苦、糾結、欣喜、暢快、篤定、享受……在寫作的萬般磨礪中,我每天進步一點點,在材料的取舍、結構的安排、細節的穿插、矛盾沖突的設計等等方面,都有了諸種心得,這些都是我在生活洗禮、故事洗禮之下,獲得的文學上的洗禮。

      很幸運,《鋼的城》第一部在《十月》雜志上發表,就獲得了湖北省的屈原文藝獎。第二部在《十月》雜志發表后,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而在這些外在的呈現之下,是我的靈魂所進行的一次漫長的旅行,是我對家鄉、對歷史、對鋼城、對工友、對人生的情感不斷加深的過程。有了《鋼的城》,我才感覺不枉自己大半生在改革開放時代大潮中的一番摸爬滾打,才沒有辜負生我養我的鋼城。我感恩自己出生在鋼城,感恩讓我從小生活在文字和濃濃鋼鐵味中的父親母親!感恩我的“鋼鐵大學”——大冶鋼廠一煉鋼廠,感恩那與鋼花對峙,與爐火交鋒的火紅生活。感恩黃石這座城市,感恩這個變化的時代。

      回顧整個寫作歷程,我更大的感恩是寫作帶給我的一切。寫作需要野心、決心、耐心和平常心,這樣你才能在文字里和你的人物對話,和過去的自己對話。這樣的時刻,與其說寫作是作者和世界對話的途徑,不如說是作者在寫作中讓自己再活一次。青春會被寫作召喚回來,寫作會讓現實和時代變得更有活力,所以,《鋼的城》是一部充滿了青春活力的書,我希望它展現了全國一千多萬鋼鐵人的青春活力,展現了共和國鋼鐵工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