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探訪復旦舊書店新址:這里為何是愛書人的天堂
      來源:澎湃新聞 | 程千千  2022年08月08日07:39

      復旦舊書店回歸(05:22)

      周六早晨的城市,醒得往往比平時要晚一些。然而位于上海楊浦區的一家書店,卻早早開始了繁忙的一天。那便是暌違大半年,終于再度與書友見面的復旦舊書店。從政肅路搬到了偉德路,這家已經經營了20余年的實體舊書店,依然選擇在復旦周邊,延續它與無數愛書人的溫暖記憶。

      位于偉德路88號的復旦舊書店新店,門口擺滿花籃

      8月6日一早,澎湃新聞記者來到位于偉德路88號的復旦舊書店新址時,店內已經人頭攢動。店門外擺滿了慶賀開業的花籃,而店主張強坐在門口,用平和的微笑迎接新老讀者,不時與人握手交談。“籌備新店的這段時間,每天都能接到不下于20個讀者的電話,都是詢問我們何時開店。”張強說。顯然,店內熱烈的氣氛并非此時才出現。在閉店的230余天里,復旦舊書店的熱度從未消退。而今,上海的愛書人終于如愿以償地迎來了與它的重逢。

      店主張強接受澎湃新聞采訪

      新店:延續舊有裝修風格,也有升級變化

      搬家后的復旦舊書店,面積相比原來翻了一番,總共180平方米。但仍延續了老店的裝修風格,保留了上下兩層的結構,還有熟悉的木質扶梯和木質書柜。墻上的叔本華畫像,以及兩幅題字——復旦大學張偉然教授所題的“有福讀書”和上海大學于建海教授所題的“復旦舊書店乃吾讀書人之天堂”仍舊顯眼。對此張強表示,新店的裝修是按照老店的模子來刻的。希望走進新店的讀者,能找到老友重逢的感覺。他說:“我特別希望老讀者進來,能跟我講他們找到了原來的味道。”

      復旦大學張偉然教授所題的“有福讀書”,旁邊是新開辟的古籍善本展示區

      上海大學于建海教授所題的“復旦舊書店乃吾讀書人之天堂”依然醒目

      如他所愿,讀者們紛紛表達了對裝修風格的贊賞。同時,他們也留意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變化。74歲的貝老先生22年來始終是復旦舊書店的忠實讀者,也與張強夫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試營業當天,家住閔行的他換了兩部地鐵、兩部公交車,花費兩個多小時趕到店里時已是大汗淋漓。“老店沒有空調,現在這里很涼快,很舒服。”他站在空調的出風口滿意地說,“老的樓梯你上去過吧?搖搖晃晃,挺嚇人的。”而現在,這一安全隱患自然不存在了。

      值得一提的是,新店多出了一塊展示區,用來展示民國以前的老書、老報紙,以及老式幻燈片。其中最老的書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這些算是鎮店之寶嗎?”面對記者的提問,張強笑了:“談不上鎮店之寶,店里的書也不是我全部的書,還有很多放在我老家,里面有多少寶貝我自己都不清楚。”

      很多書還來不及上架,堆在地上

      盡管不是全部,但眼下店里的藏書量就已經足夠讀者淘很久了。據張強所說,目前上架的書籍有3萬冊左右,而店里可容納下約5萬冊圖書。由于開店倉促,書架還來不及填滿,很多書都還堆在地上。“希望讀者可以原諒我們,多給我們一點時間,我們會盡快把書架填滿,然后歸類。”不過張強也表示,和過去一樣,他并不打算將書做細致的分類,只會粗略分出外文區、兒童區、藝術區,其他的書還是籠統放在一起。

      讀者:淘書好比釣魚,樂趣和收獲同在

      這一做法看似為讀者帶來了不便,卻被熱衷于淘書的他們視為樂趣。“釣魚的人坐在河邊幾個小時,終于釣上來一條會特別高興,淘書也是一樣,”深諳此道的貝老先生說,“從千萬本書里找到一本合自己心意的書,這種成就感難以言喻。”

      展示區里最早的藏書,可追溯到乾隆年間

      淘書絕對是門學問。當記者無所適從地站在這一座座書山面前時,卻看到不少讀者從容地走過來,嫻熟地翻閱著雜亂無章的書籍,不時挑出兩本。不到一小時的工夫,便抱著一摞書去前臺結賬了。41歲的何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拎著裝了七八本書的袋子的他告訴記者,他從2012年起開始光顧復旦舊書店,現在早已是資深的淘書客。何先生說,與別的書店不同,復旦舊書店的藏書側重于文史哲和藝術類,能為讀者提供深度的人文閱讀。“這里有一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書,很多都已經絕版了。我還在店里買過影印本,確實是找不到了。”他說,“有很多舊書網上都找不到的書,也會在這里突然出現。因為店里的書一直在更新,每次我都能有新的收獲。”

      此外,毗鄰高校的復旦舊書店,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何先生告訴記者,這里偶爾還會出現復旦大學資深老教授的講義。“我就買過一本,”說到這里,他的眼里流露出一絲得意的神色,“這就不僅僅是絕版了,這可是寶貝。其他地方是絕對不會有的。”

      張強認為,書不僅僅是商品,更能聯絡人們的感情,傳遞知識和文化

      店主:身負盛名,就更要肩負起自己的文化責任

      復旦舊書店能成為愛書人的天堂,與店主張強的理念自然脫不了干系。“把一位學者的書拿過來,然后給下一位學者,我覺得我不僅僅在賣書,更是在促成一種知識和文化的傳遞。”張強說。在他看來,這也是做實體書店的意義所在。“做網店是很容易賺錢的,但我覺得網店缺乏一種情感的交流,只建立在一種交易上。而我是不愿意把書僅僅當作商品的。”他認為,書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聯絡感情和文化傳承的載體。

      熟悉的二層環形閣樓

      這并不是一句空話。在多年經營中,張強也確實踐行了他的理念。經過了20多年的淘書生涯,已經和張強夫婦成為朋友的貝老先生反復跟記者強調:“老板夫婦人緣好,心好人好。他們接待顧客很和氣,如果你想要什么書跟他們說一聲,他們會記下來,等書有了,就會打電話來提醒你來查缺補漏。”

      雖然經歷了這么多年,復旦舊書店已負盛名,成為了無數愛書人的天堂。但是貝老先生覺得,張強夫婦依然沒有變,對待每一位顧客,依然是數年如一日的親切和氣。因此雖然店址變遷,他還是能在這里找到熟悉的感覺。

      專注淘書的讀者

      而張強表示,最初他只是把經營書店當作自己的生計,而現在他已漸漸從中發現了自己的責任。他認為,既然自己得到了這么多讀者的支持和贊譽,就需要承擔起回饋社區、傳承文化的責任。“經歷了這么多年經驗的積累,目前我好像確實有了那么點能力,就應該這么做。”他笑著說自己不怕虧本,對此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雖然社會對書店的未來普遍悲觀,可他還是會堅持下去。

      曾有其他書店店主跟張強說過,也許他們就是最后一代做實體書店的店主了。“但我覺得即使是最后一代,我們也要做好這最后一代。”說這話時他的語氣并不沉重,倒是有一分坦然和從容。

      這種堅定也得到了回應。“我跟他們夫婦倆已經認識20多年了,”貝老先生說,“希望他們能再干20年,到那時我90歲了,也還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