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自然、魔魅與存在之根 ——評韋伶“綠人姐姐的綠色傳奇系列”
      來源:文藝報 | 趙 霞  2022年07月13日07:25

      品讀韋伶的“綠人姐姐的綠色傳奇系列”之《山鬼之謎》《綠人家園》《幽秘花園》《女孩的神秘信物》,我有一種非常享受的沉入與沉靜之感。

      讀著讀著,再回過頭來看這幾本書的書名,我發現一個有意味的現象。我一直相信,當我們挑選、使用某些語詞的時候,必定是有原因的。這幾部作品題名中的所有實詞,基本可以歸為三組。

      第一組詞是“謎”“幽秘”“神秘”“鬼”,這組詞都跟我想談的一個關鍵詞有關,即“魔魅”;第二組詞是“綠人”“女孩”,這里面包含了我讀韋伶作品的時候感受特別強烈的另一個意象“自然”,并且這個自然的意象跟同樣包含母性的女性意象非常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第三組詞是“信物”“花園”“家園”,我認為這組詞傳遞出了韋伶作品中的一個重要關切,即一種朝向存在家園的探尋。

      在我看來,這三組詞提供了解讀韋伶創作的三個重要關鍵詞,它們也對應著她的作品內含的三個重要命題,揭示了三種美學特點和精神。這些命題可能不僅屬于少女文學,屬于兒童文學,也屬于當下文學乃至文化的整體性思考。第一個問題跟“魔魅”一詞相對應,我稱之為“神話是什么”的思考。第二個問題跟自然意象以及某種程度上與自然互為象征的女性意象相對應,亦即在今天的社會和時代里關于“自然是什么”的思考。第三個問題,在“信物”“花園”和“家園”的追尋背后,隱藏著“人是什么”“成為一個人意味著什么”的問題。

      人與自然本為一體

      由于自然是韋伶作品中非常醒目的意象,所以我想從此談起。談論一切文學作品,自然都是重要意象,所以,閱讀時我一直在琢磨,通過韋伶的文字,我們與自然之間發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聯結?

      從美學上講,我們對待自然大抵有兩種態度。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分析過這兩種態度。一種是觀賞性的。當我們面對自然時,它提供給我們的想象力,一種非常自由的愉悅,一種既合目的性、又不受我們既有規則和限制約束的優美感。另一種態度正好與之相對,是因敬畏而產生的崇高感。優美感更多是一種舒適、愉悅的感受,崇高感則是因為我們不能夠完全把握對象,從而心存敬畏的感受。這兩種態度和感覺,是我們面對自然的審美感受中非常基礎和重要的兩種類型。

      在我看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不論是觀賞自然還是敬畏自然,自然始終是作為與人相對的一個對象,它在人之外。而在韋伶的這些作品里,我們讀到的更多的可能是一種屬于東方美學的對待自然的態度。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寫自然如何治愈人。比如在《綠人家園》里,通過回歸自然,重新建立與自然之間的聯結,我們作為現代人的某些內在病癥可以得到治愈。我認為《綠人家園》寫到的身體上的病癥,顯然包含了文化上的寓意和象征。但這些作品對于自然的更深入的思考和表現,不止于此。它們的意義不僅在于表現自然具有治愈現代病的價值,更重要的是促使人們意識到,自然不僅僅是與人相對的對象,或者說,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作品中有一些令我過目難忘的用詞與細節,比如收在《女孩的神秘信物》中的《沒入綠苔》一文,寫到植物時用了一個很特別的描述:“植物的肢體”。通常我們談論人的時候,才會說“肢體”。還有《山鬼之謎》中小魚外公說的話:“他們比我們來得早,比我們住得久。”這個更“早”和更“久”的世界,就是人與其他生命共存于其中的自然世界。

      在這樣的對于自然的書寫、表現和思考中,我們眼中的自然,恐怕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對象。一旦成為對象,像馬克思說的那樣,人就會運用“人的本質力量”試圖將對象進行人化。但在韋伶的作品中,我們更多地體驗到,在自然中存在著我們之為人的某些本性,在身體和精神里原本就有自然的痕跡、自然的根。人與自然,兩者是合為一體的。如何從這個角度去認識自然、觀看自然,進而深入地領悟自然,其實是今天談論文學和文化的出路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時至今日,我們將自然作為人的對象進行改造,到達了今天這樣的地步和程度,我們該如何重新回過頭來思考那跟我們融為一體的、原本就在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里的自然?如何認識那既是我們所來之處、也是我們始終身處于其中的母體的自然?我讀《女孩的神秘信物》,有時會恍惚想起讀《瓦爾登湖》的感覺。兩者的風格其實很不一樣,但那種來自自然的裹挾力是一樣的。

      復現生命存在的魔魅與神秘

      第二個問題與“魔魅”一詞有關,即神話是什么?我們顯然不能以神話來界定韋伶的這些作品,但我感到它們與神話有某種共通的氣質。那種謎一樣的、幽秘和神秘的感覺,既似神話,又不同于古老的神話。山鬼雖為鬼,卻并不給人以鬼的詭異之感,而是把我們帶往一種看似非常遙遠、卻又如此親近和親切的神秘感之中,讓我想到我們在談論現代人、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的時候經常使用的一個詞,這是馬克思·韋伯在他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中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祛魅”。在很大程度上,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發展的核心詞就是“祛魅”,去除那些籠罩在我們社會生活和日常經驗之上的魔魅與神秘,從而賦予人看清和把握世界與生活的能力,這原本是啟蒙時代和理性時代的重要精神。作為人,我們也從這個精神和傳統中受益許多。只有當人類從未知的畏懼中解脫出來,才能開始他在地面上的一切功業。但是現代文明發展到今天,面對它帶來的所有文明的成果、結果和后果,對于上述“祛魅”進程的直面和反思,已經變得異常緊迫。我讀《山鬼之謎》等作品,感到不論是虛構的故事還是日常的生活,里面都充盈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幽秘和魔魅,我不認為這僅僅是對古老神話的復現。韋伶作品里的神秘,魔魅,不是可怖或可畏的,而是可愛的、親切的。

      在這種感覺中有著關于今天的生活該何去何從的重要預示和提醒。《山鬼之謎》的故事,從謎開始,最后謎團也沒有解開。許多兒童故事都是從謎開始,最后走向謎底的揭曉,這也是童年時代的一種基礎體驗模式。但《山鬼之謎》始于謎,終于謎。最后,野人到底是不是存在?葉林的爺爺、奶奶究竟還在不在?葉林失蹤后又去了哪里?這種謎一樣的感覺,一直延續到故事最后。這個故事不是解開謎題,給讀者一片清亮的世界,而是帶我們深入謎,理解謎,甚至成為謎的一部分。小說中葉林的身上帶著寓言的氣息,她在故事里被寄予了某些重要的文化蘊涵。讀這樣的故事,能體會到遠古神話里彌漫著的那種魔魅的生存感受從未離我們遠去,它還以它的方式存在于當下的生命和生活中,它就是生命和存在固有的神秘感。

      重新理解人的價值

      第三個問題跟前面說到的自然和神話的問題密切相關,是關于“人是什么”“成為一個人意味著什么”的思考。韋伶的作品,不論是其中有關自然意象的呈現、感受和思索,還是它攜帶的神話般的魔魅氣息,最終都在把我們帶到關于“人”的重新思索中。在這些文字的攪動和激發下,我們關于這個話題的體悟被帶向更深的地方。人是什么?我們或許都熟悉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人”的論定。人是從“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中獲得其自我身份的確定。“實際創造一個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的自然界,這是人作為有意識的類的存在物的自我確證。”因此,人的存在活動,就是不斷地將無機的自然界改造為有機的人的世界,“正是通過對對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實際上確證自己是類的存在物。”這個論定很重要也很基礎。但我們今天還看到,人的這種不斷將自然對象化的實踐方式,所帶來的問題及其征兆,都已經非常鮮明地顯現出來。“自然的人化”并非人的歷史與存在的全部。透過對自然世界與神話魔魅的重觀、重思,我們也在走向關于人的重新理解。

      當代西方兒童文學的理論探討,近來有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后人類”話題。啟蒙時代以降,我們談的往往是人如何以自己的理性,以人的本質力量來改變、改造外在的世界。但在后人類時代,我們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帶著某種自我否定和質疑的痛楚,去反思、沖破人的自我中心。當人以這樣的意識自我轉變時,才有可能在更完整的意義上成為人。我覺得,“綠人”代表了某種post-human的后人類狀態與精神,是在試圖以人的力量來全面把握、操控世界的理性人的模式之上,對“人”進行重新的思考、定位,繼而采取重新的行動。

      從這個意義上說,韋伶的“綠色傳奇系列”的獨特價值在于,帶我們經由自然以及與之相融的獨特的女性經驗,來探尋我們生命和存在的某種幽秘之境,進而尋找那能令我們感到安穩、妥帖,猶如回家般存在的家園。我想,她的寫作向我們提出的這些問題與思索,對當下的兒童文學寫作,乃至對整個當代社會文化的思考,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